梁俊英
刘兰芳:开辟评书历史的新天地
梁俊英
她的声音在中国家喻户晓,她的足迹曾经踏过祖国偏僻遥远的南国、北疆。一把纸扇、一块醒木、一方手绢,一展英姿,千军万马任她调度。曲艺表演艺术家刘兰芳刚劲明快的声音滋润过无数人的心田。
“半世纪曲坛耕耘,五十载评古说今”是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刘兰芳从艺生涯的真实写照。从15岁踏上评书讲台,到65岁仍活跃在电台书场,刘兰芳的声音已经家喻户晓。一部《岳飞传》牵动了亿万人心,刘兰芳的名字从此在中国百姓心中牢牢扎根。刘云山曾赠言刘兰芳:“宝刀未老,为时代放歌;青春永驻,为人民抒情。”刘兰芳时刻以此激励自己,将自己的中国梦与现实工作、生活紧紧相融——为人民说书,为人民创作,为人民送欢笑。这便是刘兰芳用真心、恒心、耐心演绎的曲艺人生。55年,她一如既往。
从艺55年,刘兰芳共说了57部书。如果非要从中挑选一部评说,当属《岳飞传》。
上世纪80年代,许多中国人都有着一段共同的记亿:到了播评书的时间,大家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儿,像被“粘”在收音机前似的,静静聆听刘兰芳给大家讲岳飞的生死故事。直到伴着一声醒木敲击,—句“且听下回分解”,人们才意犹未尽,四散了去。
1979年,刘兰芳一家五口居住在一间只有十几平方米的斗室内,她白天与丈夫王印权在团里演出,晚上回家夫妻俩人共同创作。一张饭桌、两把木凳,两人相对而坐,一边翻阅查找历史资料,一边回忆师父传授的评书《岳飞传》(原稿“文革”中已被烧毁)故事梗概,在老版评书《岳飞传》的基础上,经过7个月的艰辛付出,终于整理编写完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版《岳飞传》。
《岳飞传》问世后,全国100余家电台广播,轰动全国,名扬海外。全国的大街小巷、城镇农村到处回响着一个铿锵起伏,清脆嘹亮的声音:“大宋朝八帝微宗年间……”不分男女老幼、学生教师、工人农民、干部群众,都被电波所传来的声音所吸引,这一现象被《中国文化报》评为“20世纪中国十大娱乐事件之一”。刘兰芳的评书如三月春风,几乎是一夜之间吹遍了中华大地,响在了几亿人的耳边。
直至今日再提《岳飞传》,刘兰芳历历在目,说起编著过程,她的眼睛更是闪动着激动的光芒。她认真地说:“说岳飞的时候,我们是严格把关的,增加好的、正能量的内容,去掉那些迷信封建的,诲淫诲盗的部分,整个编著过程有操守有敬畏,不是胡来的,文艺工作者的责任不能忘。”
过去,说岳飞的老艺人在讲到岳飞就义时就不说了,因为这段比较苦,在说书人眼里是败笔,一说到这里大伙儿就不听了。可刘兰芳和王印权却坚持将这部分补充完整,细笔描绘岳飞英勇就义前,他是如何对待生死的,他在监狱里静待行刑时,脑中拂过的万千思绪:恢复河山,报效祖国,救人民于火难,母亲教诲……加之刘兰芳声情并茂地说演,很多人掉下了眼泪,反响格外好。一次,在河南许昌演出结束时,剧院经理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请刘兰芳去和观众见面,刘兰芳莫名其妙地问:“我刚才不是已经见过观众了吗?”原来,演出的票早在一周前就卖完了,剧场只有1000多个座位,在地上多加了100张小凳子,还是不够,很多买不到票的观众就是围着剧院不走,剧院只能在隔壁文化馆的舞台上象征性地摆了个小桌子并放上话筒,两毛钱一张票也瞬时抢光了。可是最后没见刘兰芳的观众仍心不甘,经理只得跑来向她求救。“我去!这是观众瞧得起我,为什么不去?”刘兰芳走进小剧场,观众齐刷刷站起来鼓掌,感动得她眼中涌出了泪花。
刘兰芳是一位评书大师,还带着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的光环,她屡次获国家文艺大奖并多次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2013年,刘兰芳的荣誉册中又新增了“中国乡土文化风采榜·年度人物”和代表着老百姓口碑的“华鼎奖·最佳曲艺女演员”桂冠。在当今中国曲艺界,刘兰芳是一种声音,是一个榜样,更是一位人民的艺术家。
刘兰芳说演评书,声音特别洪亮,干练中透着豪迈,有着与男说书人截然不同的声韵美感。说演《岳飞传》时,报幕员话音刚落,霎时“书场”真空般寂静,唯有刘兰芳的声音,字字如珠落玉盘,抬手、转身、举手投足,让在场者目惊口呆,让人体会到一种铿锵起伏的声韵美感。
刘兰芳1944年出生于沈阳曲艺世家,15岁登台,两年后,少年刘兰芳已在鞍山评书界小有名气,20岁独立登台说书,便显示出了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作为新中国培养起来的文艺工作者,为人民服务、到群众中去,—直指引着她的艺术方向。在她说《岳飞传》最火的时候,不忘初心,坚守自己的艺德。1983年开始,她带着鞍山曲艺团到全国各地去演出。有一次到了山东,剧场考虑到她是名演员,建议把原本五角钱的票价涨到七角,被她拒绝了。她说:“不能因为我有点小名气就去捞钱,这不是我的初衷,得把心思放在演出上。”为了满足群众要求,他们加场延期,7天说书16场,每次一个多小时的说演,刘兰芳一字一句都说得满腔热情,认真卖力。转场到济南后,有人说济南是大城市,票价可以抬高些,但刘兰芳却仍旧坚持五角一张票的价格。
刘兰芳与丈夫王印权
刘兰芳成功了!刘兰芳成了名角,刘兰芳成了大家,但她没有自满,没有膨胀,没有自我陶醉。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把自己的成功看成是亿万人民给予的恩赐。她把回报人民和党的培养当成自己的责任,只要是对人民、对听众有益的事,她都要努力地去做,哪怕是一个老太太、一个小朋友的愿望她都尽量去满足。她常说:“亿万听众是我的上帝!”即便现在年纪大了,说起书来仍快而不乱,慢而不断,字字清楚,声声入耳,坚持每年为老百姓表演数十场。
刘兰芳把评书艺术送到大江南北的同时,也真切感受到亿万群众对民间艺术、对人民艺术家的深情厚意。在林海雪原,工人师傅们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蹚出一条路,护送刘兰芳为林中的伐木工人演出;在沂蒙山老区,近10万人在烈日下苦守5小时,只为亲眼看看她的演出。刘兰芳为此时常感动到流下热泪。她感慨道“没有社会主义,没有人民,没有组织,我刘兰芳算个啥,过去说书人可没有这待遇,不能忘本啊。”
1983年5月,刘兰芳来到山东临沂为老区人民演出。在赴孟良崮——因解放战争时在此击毙国民党名牌师长张灵甫而闻名天下——为农民演出中途,汽车出了故障,行程被拖延了5个小时,她赶到时20000多名听众顶着烈日还在山坡上翘首以待。刘兰芳含着眼泪激动地说:“我对不住热情的父老乡亲!”刘兰芳立即登台,那嘹亮的声音立时回荡在田野,回荡在山间,回荡在老区人民的耳边。在枣庄煤矿演出时,她突然发起高烧,但为了不让矿工失望,她打起精神坚持照常演出,矿工们被她的艺术所感染,更被她的精神和品质所感染!工人们说:“全国都知道煤矿工人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可刘兰芳的精神和品质更值得我们学习。”矿党委为表达深情厚谊授予她“名誉矿工”称号。
安徽省怀远县要建一座文化楼,因为缺资金,就有人想出了一个奇招——请刘兰芳说书,用门票的收入来建文化楼。刘兰芳对安徽怀远县这“空口说白话”的邀请竟欣然领命。1984年11月初,刘兰芳坐上了南下安徽的火车,怀远县地区的上百万工农在盼望着她的到来。怀远县人民制作了巨大的欢迎牌板,街道两旁扯上了横幅、挂满了标语、贴满了口号,内容都是欢迎刘兰芳和表达东道主的热切之情的。刘兰芳在怀远的第一场演出选在了最偏僻的双桥乡,那里的几万农民听众冒雨等待听刘兰芳的评书,有些年轻人甚至半夜就起来圈占地盘,到演出结束听众还围得水泄不通,刘兰芳专门接见了在人群中手拉着手被挤得晕头转向非要近眼看一看“这闺女”的四位70多岁的老大娘。一天跑一个乡,至少坚持两场演出,顶风冒雪,栉风沐雨,她时常抱病坚持演出,将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演出数十场,并挤出时间到农户家里走访,看望农民,了解那里的乡土人情。临走她把十几万元的演出收入留给了怀远人民,让他们赶快建造起自己的文化楼!
刘兰芳(摄于1981年)
有一次到河南焦作演出,在马路上崴了脚,站立、行走困难,可是门票已经卖出,有人建议推辞演出,刘兰芳表示:“这无法向观众交待,演员不能让观众失望。”演出照常进行,她上场说书前先把大幕拉上,等她瘸着腿站到说书的位置再把幕布拉开,桌子后面的她“金鸡独立”坚持说书。一说就是两个小时,可她愣是没让观众看出来。等说完了书,把大幕拉上,工作人员只好把已经两腿麻木的她扶下台来。
1986年春节,她与战友们乘坐在经过伪装的“大蓬车”里,从广西的靖西到云南的曼琨,沿边防线行程两2万余里,夜以继日为数万卫国戍边将士演出曲艺节目。汽车行进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不顾山路险峻,不顾汽车颠簸,不顾云遮雾绕,不顾敌军火力封锁,从我军的一个阵地转移到另一个阵地……她来到了抗越前线最前沿的庭毫山,这里两军阵地最近处只有百米,刘兰芳就在连指挥所里通过电话给各哨所值班的战士说了段《岳雷出战》,战士们深受感染,群情振奋,掌声不断。正月十五,刘兰芳又登上了因抗越反击战而名震中外的老山,她和战友们抬着花圈,带着祭品,拜谒了麻栗坡烈士陵园。在肃穆的碑林中,刘兰芳寻找到了一位英雄连长的名字,她听说他生前爱喝酒,喜欢听评书,尤其喜欢听刘兰芳的评书。在这位连长的墓碑前,刘兰芳酾酒祭英灵,眼含热泪,无比动情地说:好连长,我今天再给你说上一回书,叫作“还我河山”!
她到云南演出时,专程去看望了岳飞的第36代孙岳万云、岳万才。兄弟二人是云南永宁县的普通农民,他们不为国内外说客所动、不为金钱重利所惑,把家里世代珍藏的《岳氏宗谱》献给了国家。他们的心中装着国家、装着祖先、装着荣耀,他们说:“我们的先祖精忠报国,谁能出卖祖宗!”刘兰芳听了岳家兄弟的介绍,深为感动,也深为岳元帅这样的后代感到欣慰,并勉励他们“我们共同把岳家军的英雄气慨和民族气节发扬光大”。即兴赋诗一首相赠:“岳氏宗谱献国家,炎黄子孙堪可夸。精忠报国有后人,不负热血沃中华。”
“我是听着您评书长大的。”是刘兰芳赴基层演出时听老百姓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群众的认可和支持,则是对一个艺术家最大的褒奖。
生活是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源泉。“艺术需要探索,而探索永无止境!说了一辈子评书,我都没有摸到它的头。讲古道今,说书是劝人方。过去,老百姓文化水平比较低,说书讲的都是忠孝节义,对听书人是有益的。如今,这依然是进行曲艺创作、表演需要坚持的准则。但是,还要再加上一个重要内容,把说书和国家联系在—起,这样才能谱写出华彩乐章。”
1984年2月2日,是刘兰芳难以忘怀的日子,陈云在中南海自己家里接见了刘兰芳、陶钝、侯宝林、高元钧、骆玉笙等一批曲艺界的顶尖人物。这是刘兰芳走向全国后第一次见到陈云,陈云听完介绍后看着刘兰芳,笑着说:“啊——大有名啊!”陈云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对曲艺事业关心最多的高层领导人,他热爱曲艺、关心曲艺、支持曲艺的发展。在谈话中,他很有兴趣地对刘兰芳说:“你的书(《岳飞传》)在上海挺受欢迎,你一天书他们(指上海评弹)能说两天。”有一次,在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政协会议,胡锦涛走到刘兰芳面前,刘兰芳慌忙站起,亲热地叫声“胡主席”,胡锦涛笑着说:“你不也是主席吗?”
国家领导人给予的关心、支持和厚爱,刘兰芳从来没有把它当作骄傲、炫耀和抬高身价的资本,而用来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自1996年在中国文联任职以来,刘兰芳曾多次组织“送欢乐下基层”“文艺工作者志愿团”向生活和群众求教。2011年元旦,她在零下30多度的冰天雪地里,与黑瞎子岛战士一起升起国旗;2013年元旦,在三沙市与海防战士一起迎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在以天为幕、以地为席的表演中,体现出文艺工作者的责任和艺术的根基。
曲艺界的同行都知道,刘兰芳是工作上的“拼命三郎”,多年严谨从艺,她不曾有过半点马虎。她在家里始终是一位普通的妇女,但只要有人请她去演出,她又得放下家务以饱满的热情为观众说书,她怕辜负了观众的期望,她更怕观众说她“摆谱”。她与爱人王印权相濡以沫,患难与共,她经常说自己的成功有很大一部分要归功于老伴儿,她还经常说自己的成功离不开背后默默做贡献的那些人。她从不“居功自傲”。
1984年春节,在中南海与陈云合影。左一为刘兰芳、左二为侯宝林、左五为马增慧、右一为袁阔成、右三为骆玉笙
而今,虽然已年过花甲,但刘兰芳说,自己如同陀螺一样,总是停不下来。她的评书表演不仅仅局限于古书名著,而且还紧跟时代的步伐,处处传递正能量。与时代同步,和人民同心,一直是她的信条。为了演好新书,她抓紧学习政治、文史等知识,深入生活,四处求教,务求内容充实。做到主题明确,故事曲折动人,人物性格鲜明突出,语言生动活泼。
此外,刘兰芳还给自己规定,除了参加机关工作外,每年要利用业余时间要写一部书,在北京17年间,她一本没落。2002年《一代儒将——陈毅》(合作)问世,成为第一部讴歌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的评书作品;2006年,她和丈夫王印权合作了《古今荣耻谈》,纵跨5000年历史,既有苏武牧羊、将相和等历史典故,也有钱学森归国、袁隆平讨薪等现代故事;2007年,刘兰芳在央视讲演《中国母亲风采》100回;2008年,取材全国53名“道德模范”的102回《中国好人颂》播讲。对今日的成就,刘兰芳感恩,“我有生之年,给更多基层观众演出,这些学来不容易,不要早早带到棺材里去,要献给更多的观众。”同时,刘兰芳也很谦虚。“现在年纪偏大了,一是要跟上队伍,另一个是要多出书立著,多给后人留点财富。”
说书、著书是刘兰芳作为一名艺术家所放不下的“事业”,更多时候,身为全国政协委员、文联副主席的她总是惦记着一桩心事——如何更好地发展曲艺事业和传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
陈云曾对评弹提出“出人出书走正路”的要求。刘兰芳一直把这话放在心里。2010年,源远流长的评书艺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评书中蕴含着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忠厚勤勉等传统美德,刘兰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曲艺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百花园中的一朵小花,它更是所有艺术之母。早在东汉时期,四川郫县就有说书俑,也叫说话人,又叫说银字、讲经说法,总之是劝人向善,讲的忠孝节义。长篇书也讲冷战时期的铁马金戈,要想到冷兵器时代这是先进的。放之当下,可以说,新书是对国家政策、发展一种很好的解读。”
马街书会可以说是刘兰芳的一种情怀。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是一个有着700余年历史的民间盛会,每年正月十三,来自全国各地上千名艺人负鼓携琴,会聚于此,天作幕地为台,说书会友,弹唱献艺。从1981年起的30多年间,刘兰芳10次参加说艺,更多是想看到民间艺术的传承。不过,刘兰芳曾多次直言不讳,表示了对曲艺发展的担忧:“传统艺术要传承下去,必须要有更多的艺人,才能将文化和记忆留下来。”通过近几年参加书会,刘兰芳有了新的感触,她看到了曲艺的新希望,说书人中有民警、教师还有大学生,每次评选的书状元更让她觉得说书后继有人,令人欣慰。
“老师传帮带”一直是文艺界的优良传统,刘兰芳自不例外。她除了在比赛中做点评、在书会上推好书外,还亲自教学、带徒弟,尽可能为徒弟们创造更多登台机会,去磨练技艺。“多培养点徒弟,多培养些人才,接我的班继续给大伙多送些欢乐”是刘兰芳的心愿。“现在大家的文化底子都差不多,要着重看素质。政治素质好,业务精,有奉献精神,三者加一才能出好人才。”刘兰芳说。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刘兰芳走出了国门,她先后在苏联,英国、法国、美国、泰国、土耳其、新西兰等国的舞台上宣扬民族大团结,用艺术的形式在全世界树立起中国人民的高大形象。“评书艺术走出国门,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这门古老的东方艺术受到越来越多外国友人的喜爱,说明评书艺术对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做出的贡献。”马年春节期间,刘兰芳、王印权夫妇又收到了美国群英会邀请,远赴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城市,进行艺术访问及公益性文化交流,把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传承到了国外。
“平生无所好,说书送欢笑。”时间流逝,如今,刘兰芳用评书与观众交流感情的这份事业依然如旧。每谈起《岳飞传》,刘兰芳都会谦逊地说是时代成就了《岳飞传》,成就了刘兰芳!时代造就了刘兰芳,刘兰芳在“这个时代”开辟了评书历史的新天地!
责任编辑/赵柔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