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化思考与策划:构建高效信息技术课堂的一种新模式

2014-04-21 20:33:12曹雷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4年7期
关键词: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过程

曹雷

1 引言

为了探求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高效,许多地方推出了众多的“信息技术高效课堂模式”。不可否认,在有些“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与质量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改善。但信息技术课堂的高效远不是模式的简单套用,仍需要教师在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中进行精心准备、精细思考和精致策划,让学生学得有趣、学得轻松、学得有效,信息技术课堂就会更高效。

2 精致谋划教学假设

教学假设一般可认为是教师对教学实践要素的现状、关系进行充分的理解和推演,在教学前形成实施教学行为的多种可能方案和途径。所以教师进行教学前,一般会综合考虑诸多教学因素,形成教学假设,构建教学方案。

在此从影响“教学假设”的几个常见要素和形成“教学假设”的思考过程进行分析。

认识和理解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不少人作出阐述,如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实际知识水平、技能的掌握水平等,诚然这些因素很重要,但还要细心地去捕捉,去问“学生最大的需求在哪里”“学生最强烈的爱好和兴趣是什么”“学生能接受这样的学习方式吗”“学生学得开心吗”等,了解了这些,才能进行“教学假设”的有效谋划。

如小学信息技术有一节“七巧板游戏”(2007苏教版),本课主要是让学生掌握鼠标的用法。“七巧板游戏”很能吸引学生,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玩起来就有好效果。其实不然,对学生作一个较深入的研究,想一想在这堂课中学生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应该不仅仅是玩,而是要通过玩展示自己的高超技能,得到认可和肯定。所以在构思“教学假设”时,教师可引入竞赛,让学生充分发挥去展示自己,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优胜不算什么,如能让一个团体获胜,那才是真本领。于是适时引入合作,让学生在组内开展互帮互助,有效地让所有学生都能掌握鼠标的使用技巧。

认识和理解教学内容,多方位思考 信息技术教师审视教学内容,要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如“该学段的课标或指导纲要是什么”“为什么确定这样的教学目标”“为什么选择这些教学内容”“能兼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吗”等。所以对于教学内容,要“观其形,研其神”,精心剖析,抓住知识和技能核心,领悟情感要素,并在此基础上构思教学假设。

如《初中信息技术》(苏教版)中“制作多媒体作品——首页及导航页”的教学,主要知识点有图片、艺术字、声音、超级链接的操作设置。教师在剖析教学内容时,不能简单认为学生只需掌握相关技能操作,更要领悟能通过这些操作构建多媒体作品的精巧、艺术、简约之美。基于这种考虑,有些教师撇开教材中提供的素材,从学生亲身的经历、体悟中寻找创作资源,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快乐的历程中分析、加工,直至完成任务。

认识和理解教学媒体环境,要因地制宜,为我所用 这里所称的教学媒体环境是指在能支撑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软、硬件环境。假设构思再好,设计再精妙,如果没有相应的软、硬环境支撑也只能束手无策。

1)准确了解当前环境,合理进行教学构思。准确了解当前信息技术软、硬件环境,如计算机硬件配置、安装软件类型及使用情况、网络配置及带宽、其他辅助设备(如投影仪、扫描仪、打印机)等,在给定的软、硬环境下,结合自身使用能力,构思合适、合理的“教学假设”,做到既能“物尽其才”,又能“人尽其用”,达到最佳效果。

2)认真检查课前环境,有效保障课堂教学。课前检查教学环境是信息技术教师经常做的,但有时又是常常会被忽视的环节。好多次听课时,经常会出现这些现象:“老师,我的机器不动了。”“老师,你发的素材我没有。”“老师,我的Word文件打不开。”……接下去授课教师成了救火队员,等到故障排除,时间已浪费很多,这样的课堂无法高效,所以对教学环境的检查十分重要。

精心思考教学假设,反复推敲 综合考虑诸多教学因素后,形成教学假设,还必须精心思考、推敲假设中各种可能,以便能更好把握未来教学过程,减少失误。比如可以这样思考:“假如这样来教,还需要什么条件?是否可行?”“假如这样来教,会不会有不好的后果?”“假如这样来教,学生能不能接受?”等等。反复和推敲后,会形成一个虚拟方案,对这个方案再进行头脑初步验证,即在头脑中过一下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调整,得到一个看似合理的教学方案。

3 精致策划自主学习

在多次听课过程中,经常会有这些现象:

师:“请同学自读书本,找出操作方法,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老师准备了多种学习素材,有操作视频,有学习小贴士(帮助文档),有小动画,当然还有教材,请同学们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请同学们先通过学习素材自主探究,然后在组内讨论(已划分合作小组),形成组内意见,并完成老师的任务。”……接下来,学生自学,教师巡回指导,规定完成时间一到,教师请某几个学生汇报结果(或口头回答、或操作演示等),并进行点评(多数是知识的理解和操作的方法),至此任务结束。

从表象来看,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间和时间,体现了主体的作用,但也有疑问:“所有学生都学会了吗?”“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吗?”“学生会灵活使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结合多数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和课后与学生的交流反馈,情况并不令人乐观,似乎距离“每个学生都能学会、都能理解这样做的原因,并且能应用到生活实际中”的理想状况还有不小的差距。

分析原因,形式多于实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的呈现方式,忽视去研究学生需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内涵,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设计相对粗糙,难以形成好的学习效果。

如何改善?笔者认为还是要去细心体会、理解何为自主、如何自主,精致化地思考能让学生取得良好效果的自主策略。

精致化思考、安排学生自主学习任务,避免教条和程式化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不少教师在课前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了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完成的任务,旨在任务的驱动下,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究来掌握并运用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但在听课过程中发现,这些任务一旦课前确立,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效果发生什么变化,教师很少再去改变或提出新的任务、思路,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在安排好的探究路线下,按部就班地经历或实践探究过程,引导到预定的结果。从表面看学生在经历探究,其实它是只是一个徒有其形的机械训练,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丧失兴趣,降低学习效率。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密切关注学生,及时发现学生需求,根据学生学习状态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任务和新的训练思路,让学生能适应、能思考、能挑戰、能质疑,形成新的探究氛围,无疑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精心、恰当地启发与引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效能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学习绝非个人的埋头苦干,在他们遇到暂时的挫折,虽经思考仍不得要领时,教师恰当地、有智慧地进行启发与引导非常重要。最明显的例子,在进行编程教学时,学生在设计算法、缩写代码、调试代码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卡壳现象,这时教师的启发、引导就至关重要,如果引导得恰当,不仅能拨开学生眼前的迷雾,理顺他们的思维脉络,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学习效率。

精心设计课堂效果检测,掌控学生自主学习效果 学生自主学习效果检测要富有实效,只有有效地检测学生学习结果,学生才会真正知晓自主学习过程中的得失和需要完善、改进之处,教师也可以真实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状况和问题,以便及时总结,调整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习更有效果。如在“文件大管家”的教学过程中,一位教师设计了结果检测软件,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后,通知点击检测软件,就会立刻得到反馈结果,学生和教师对学习效果一目了然。这样有效避免了由于教学时间限制,教师通过几个学生的操作情况来判断所有学生的掌握水平而带来的失误,影响后续教学,降低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S].2013.

[2]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陈大伟.观课议课与课程建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过程
疫情期间线上学习效果评价分析
“百词斩”对于大学英语四级词汇学习效果的实证研究
民族文汇(2022年14期)2022-05-10 03:08:22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基于学习性评价原则提高研究性学习效果的研究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甘肃教育(2020年2期)2020-09-11 08:00:44
描写具体 再现过程
临终是个怎样的过程
莲心宝宝有话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