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瑜,杨 立,具海月,肖苍松
1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放射科,山东潍坊 261041;2解放军总医院 放射科,北京 100853;3解放军总医院 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853
川崎病致右冠状动脉瘤合并血栓性闭塞1例报告
吴 瑜1,杨 立2,具海月2,肖苍松3
1潍坊市第二人民医院 放射科,山东潍坊 261041;2解放军总医院 放射科,北京 100853;3解放军总医院 心血管外科,北京 100853
川崎病;冠状动脉瘤;血栓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9岁,1个月前起无明显诱因出现午后低热,体温持续在37.2 ~ 37.5℃,于当地医院治疗(具体不详)未见好转,为求进一步诊治于2011年7月26日入解放军总医院。查体:心尖搏动点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 cm处,左侧三、四肋间可闻及收缩期Ⅲ级吹风样杂音;肝脏肋下2 cm可触及; 双侧腹股沟区各可触及一黄豆样大小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可;余未见异常。影像学检查:心脏超声显示左冠状动脉不规则增宽,行至右心室前壁近心尖段入右心室,形成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冠脉CTA示:1)右冠状动脉血管粗大,近中段明显扩张,未见明显对比剂充盈,考虑动脉瘤合并血栓形成(图1); 2)左主干、前降支及回旋支增粗,回旋支远端与右冠状动脉远段吻合(图2); 3)自前降支近段发出一细小血管分支,经主-肺动脉间走行,与右冠状动脉近段相连,右冠状动脉局部显示充盈缺损征像(图3); 前降支可见3个分支,经右心室前壁走行,与右冠状动脉交通,末梢显示不清(图4)。实验室检查: 肺炎支原体抗体IgM 1∶80阳性;中性粒细胞0.47,淋巴细胞0.44。临床诊断: 1)支原体感染;2)先天性心脏病,左冠状动脉右心室瘘; 3)川崎病。经内科抗感染治疗后,遂行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前降支和回旋支增粗,前降支在右心室前壁几支较大分支与粗大右冠状动脉形成交通,未见前降支右心室瘘; 回旋支至右侧房室沟与右冠状动脉远端交通;右冠状动脉开口节段闭塞,近、中段右冠脉明显扩张,其远端呈动脉瘤样扩张,切开病变血管后,其内为陈旧性血栓;顺行向远端切开扩张的右冠状动脉,其内亦可见机化血栓形成。术中彻底清除血栓,将扩张的右冠状动脉近段缝闭,游离一段右侧大隐静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于2011年9月10日出院。术后2年,复查冠脉CTA:桥血管、吻合口通畅(图5),余冠脉分支同术前。
2 讨论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名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医生首次报道而得名,是一种原因未明的急性全身性血管炎。临床以急性发热、黏膜充血,皮疹、手足硬性水肿、口腔黏膜改变和颈淋巴
图 1 CTA示右冠状动脉近段动脉瘤并血栓形成图 2 CTA示回旋支远端与右冠状动脉远段吻合图 3 CTA示前降支近段发出一细小血管分支,经主-肺动脉间走行,与右冠状动脉近段相连,右冠状动脉局部显示充盈缺损图 4 CTA示前降支可见3支分支,经右心室前壁走行,与右冠状动脉交通,末梢显示不清图 5 CTA示桥血管、 吻合口通畅
1 王慕狄,儿科学[M] . 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8188.
2 崔喜英,帅金凤.以肝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川崎病并巨大冠状动脉瘤1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22(1):28.
3 李瑞燕,李晓辉,吴泰相.川崎病与病原微生物关系的meta分析[J]. 临床儿科杂志,2013,31(1):69-72.
R 543.3
B
2095-5227(2014)02-0152-02
10.3969/j.issn.2095-5227.2014.02.016
2013-11-25 11:42
http://www.cnki.net/kcms/detail/11.3275.R.20131125.1142.002.html
2013-08-23
吴瑜,女,学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CT血管成像诊断。Email: 32989307@qq.com
杨立,男,博士生导师。Email: Yangli301@yahoo.com结肿大为特点,以5岁以内婴幼儿发病为主[1]。KD已公认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常见原因之一,对冠状动脉的损害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可造成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及冠脉狭窄等[2]。绝大多数KD患儿经过有效治疗,冠状动脉扩张或动脉瘤可以自行消失,预后良好。冠状动脉瘤是KD常见并发症,但引起动脉瘤血栓性闭塞,并与其他冠脉分支形成侧支循环者鲜有报道。按照1984年日本川崎病委员会提出的诊断标准: 本例为不典型性KD。本例患儿年龄偏大,早期只出现持续性午后低热,1个月后检查存在支原体感染,由于始终未针对川崎病进行专项治疗,因此发热时间延长可能加重冠脉血管炎性反应。有报道认为,支原体与KD的发生有较明显的相关性[3]。支原体感染,体内免疫系统异常活跃,可加重血管内皮损伤而形成血栓; 动脉瘤内血液可形成涡流,对血栓形成并继发闭塞起到促进作用。本例见左主干、前降支及回旋支增粗,分析原因,一方面川崎病可能导致冠状动脉扩张,另一方面右冠状动脉闭塞可能导致上述冠脉代偿性扩张。笔者认为,川崎病致冠状动脉瘤形成较为常见,但合并血栓性闭塞,在临床及影像学方面均属少见现象,CTA显示3支血管间代偿性侧支循环血管形成,因此本例并未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