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温度下标本随放置时间延长尿液红细胞白细胞计数结果的变化分析

2014-04-21 10:41荣美桃王润琴李美英
山西卫生健康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期
关键词:尿液均值偏差

荣美桃,王润琴,李美英

(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山西阳泉 045000)

分析前质量控制是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而标本存放是分析前质控的重要影响因素。应用新鲜尿检查尿液中各种有形成分是临床检验工作中除血液外数量最多的检查内容。为了保证尿液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必须规范操作流程并充分考虑及排除上机检测前相关标本的影响因素,其中包括尿液保存温度及放置时间[1]。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检验科采用UF-1000i尿流式细胞分析仪分别对置于6℃、25℃下保存0.5、1、2、3、4 h的68 例新鲜清洁中段晨尿检测 RBC及WBC计数,并将0.5 h所得RBC、WBC计数结果分别与其他时间段所测数值作比较,进行偏差分析,从而探讨不同温度下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尿液中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结果的变化。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随机收集本院门诊及住院患者申请做尿液常规分析的新鲜清洁中段晨尿68例,每例分成两份分别保存于6℃、25℃下。

1.2 仪器与试剂

Sysmex公司UF-1000i全自动尿流式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应用的检测原理是半导体激光流式细胞/核酸荧光染色技术,对各种有形成分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进行特异性的核酸荧光染色;具有独立的双检测通道(沉渣通道、细菌通道),可排除标本采集过程中无法克服的杂菌对其他各有形成分检测的干扰[2]。

1.3 方法

1.3.1 仪器准备 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保养与维护仪器,校准基础上进行室内质量控制。

1.3.2 仪器检测 用一次性带刻度锥形螺口离心尿管收集尿液12 mL,于UF-1000i全自动尿流式细胞分析仪上分别将尿液标本保存于6℃、25℃下,按放置时间0.5、1、2、3、4 h的顺序自动检测。

1.3.3 记录并计算均值 应用2003版Excel软件整理不同温度下不同放置时间68例标本RBC、WBC计数结果并分别计算均值。

1.4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值进行偏差分析:偏差(%)=(其他时间均值 -0.5 h均值)×100/0.5 h均值。

2 结果

2.1 不同温度、不同放置时间尿RBC、WBC计数比较

依照不同温度、不同放置时间对68例标本所得RBC、WBC计数结果分别计算均值,见表1。

表1 不同放置时间在不同温度下尿液RBC、WBC计数比较 个/μL

6℃、25℃下随着标本放置时间的延长尿液中红细胞及白细胞会有不同程度的破坏,细胞数逐渐减少,见表1。

2.2 1、2、3、4 h与0.5 h作偏差分析结果比较

根据表1分别将6 ℃、25 ℃下保存1、2、3、4 h所得RBC、WBC计数结果与0.5 h之值比较,作偏差分析并将计数资料进行t检验。

与0.5 h比较,6 ℃、25 ℃下尿液放置1、2 h的 RBC计数偏差均小于6%、WBC计数均小于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下保存3 h的RBC计数偏差小于6%、WBC计数小于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下保存3 h的 RBC计数偏差大于6%、WBC计数大于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5℃下保存4 h的RBC、WBC计数偏差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温度下其他时间段RBC、WBC计数与0.5 h偏差比较

3 讨论

在肾脏及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中,作为实验室诊断的尿液常规分析仍旧占有重要地位。这种被称为“体外肾活检”的检查方法不仅被临床应用于了解肾脏及泌尿系统各部位的病理变化,有时对泌尿系统相关疾病的定位、鉴别及预后判断等还具有直接的诊断意义[3],其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为了保证尿液检验结果的可靠性,必须坚持质量管理。我国对尿液分析整体化规则的确立及细化研究提出了要求[4],规范尿液操作流程、尿液检查标准化可以起到一定促进作用。现在各大、小医院检验科大都参加全国或各省市临床检验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实验室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质量控制。在方法标准化、仪器高度自动化及室内质量控制的保障下,很好地控制着自吸取标本至获得测定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的整个测定过程,标本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都大大提高,单纯的标本检测的准确问题越来越少。目前发生的问题多与被检标本的不合格有关,也就是说分析前质量控制不够理想。

尿液分析领域中,正确采集尿液是保证待检标本合格的重要前提,合理保存和规范化处理,是保证待检标本完整的主要措施。不合格不完整的尿液标本其检测结果并不能反映患者的实际状态。因此,必须详细规定获取合格的完整的待检尿液标本的各个环节,提高对尿液标本分析前的质量控制,从而提供比较真实的检测数据。

在临床工作中发现,尿液中红细胞及白细胞离体后,尿液渗透压、pH值和溶质成分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可发生细胞数逐渐减少[1]。目前我国多数医院普遍是住院患者清晨6:00留取晨尿,8:00送至检验科,加上仪器检测前的准备工作,从标本留取到上机检测结束往往需要3~4 h甚至更长,直接影响检测质量。故本资料应用UF-1000i全自动尿流式细胞分析仪分析6 ℃、25 ℃下保存0.5、1、2、3、4 h的尿液中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的变化。结果表明,与0.5 h比较,6℃、25℃下保存放置1、2 h的 RBC 计数偏差均小于6%、WBC计数均小于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下保存3 h的RBC计数偏差小于6%、WBC计数小于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25℃下保存3 h的RBC计数大于6%、WBC计数大于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25℃下保存4 h的RBC、WBC计数偏差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美国CLIA88规定的最大允许偏差为RBC计数6%、WBC计数15%,建议室温25℃下尿液红细胞及白细胞计数最好在2 h内完成,标本存放于6℃下也不应该超过3 h。

由此说明,使用UF-1000i检测尿液中红细胞及白细胞数,尿液必须新鲜,且在采集后尽量减少运送环节,缩短储存时间,于2 h内完成检测。对不能及时检验的标本,必须进行适当方式保存,降低因放置时间延长引起的变化。冷藏保存尿液标本是最简便的方法[1]。因尿酸盐和磷酸盐沉淀可影响计数,不推荐对2 h内可完成检测的尿标本进行冷藏。

首次晨尿因在膀胱中停留时间较长,标本浓缩、偏酸,有形成分保持比较完整,细胞等有形产物检出率较高,最适于尿液常规检查,但需立即送检[1]。许多待检尿液尤其是病房患者留取的首次晨尿因各种原因未能及时送检,放置时间延长后致其检测结果发生改变,从而失去了其临床参考价值。有文献报道,病房患者使用第2次晨尿、门诊或急诊患者使用随机尿标本[4]。第2次晨尿是指收集首次晨尿后2~4 h内的尿液标本,要求患者在前晚起到尿收集标本止,只饮200 mL水,以提高细胞计数灵敏度;而随机尿比较新鲜,对有形成分的形态干扰最少,均适于尿常规检查[1]。

[1] 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 叶应抚,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3] 丛玉隆.现代尿液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4] 丛玉隆,马骏龙.尿液有形成分镜检与自动化检测方法学利弊和互补分析[J].中国检验医学杂志,2009,32(6):609-611.

猜你喜欢
尿液均值偏差
没听错吧?用污泥和尿液制水泥
尿液检测可能会发现侵袭性前列腺癌
如何走出文章立意偏差的误区
两矩形上的全偏差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均值—方差分析及CAPM模型的运用
跟踪导练(三)
关于均数与偏差
关于均值有界变差函数的重要不等式
尿液NT-pro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诊断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