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中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临床应用氯胺酮麻醉相关问题的探讨
常春艳
(吉林省白城中医院,吉林 白城 137000)
氯胺酮;麻醉;探讨
氯胺酮属于非巴比妥静脉麻醉药,可选择性抑制中枢神经系统,具有深度镇痛作用,对呼吸和循环系统影响较小,给要发挥作用快,持续时间短,苏醒快,手术合并症少见,应用较为广泛。氯胺酮可以产生一种分离麻醉状态,其特征是僵直状、浅镇静、遗忘与显著镇痛,并能进入梦境、出现幻觉。由于该药具有升压作用,对休克以及一般情况较差者应用有一定临床价值。为更好地发挥氯胺酮的麻醉作用,作者对本药的适应证、禁忌证、麻醉方法、体征观察和麻醉并发症及其处理介绍如下。
1.1 适应证:①各种短小手术诊断性检查,切开排脓、刮宫和骨科复位。②体表手术、烧伤清创和切痂植皮。③麻醉诱导,硬膜外辅助用药和其他神经阻滞麻醉用药。④小儿麻醉效果好,勿需辅助其他局麻药。⑤对于休克和一般情况较差者优势较为突出。⑥作为其他静脉麻醉辅助用药。
1.2 禁忌证:严重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功不全、肺心病、肺动脉高压、颅压或眼压过高者禁用。具体表现在:①严重的高血压(160/100 mmHg),特别是有脑血管意外病史以及有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史者。②颅内压升高的患者,如颅内动脉病、颅内肿物和气脑投影。③心脏代偿功能不佳者。④咽喉部手术和气管镜检查,应配合表面麻醉或肌松剂才能使用,否则易引起喉痉挛。⑤对饱食患者不能认为此药是绝对安全,有误吸的可能。⑥长时间手术不宜单独使用氯胺酮麻醉,应配合其他麻醉药。⑦需要肌肉松弛的手术,应配合肌松剂。⑧呼吸道有感染的患者。
2.1 肌内或静脉注射:肌内折射用于小儿或短小手术,首次剂量为4~4 mg,注射后1~2 min发挥作用,3~5 min即可入睡。开始手术持续20~30 min,补充剂量为首次的1/2~1/3,单次注药后40~60 min清醒,能够回答问题。
静脉注射用于年长儿童和成年人。①1~2 mg/kg氯胺酮+氯化琥珀胆碱静脉快速诱导气管插管。②1~2 mg/kg静脉注射后30~60 s达到完善镇痛作用,维持5~10 min可反复追加10~20 mg维持麻醉。
2.2 静脉复合麻醉:①0.1%氯胺酮+1%奴夫卡因,静脉复合麻醉。②静脉快速诱导后,以0.1%氯胺酮+肌松剂+硫喷妥钠,对颅内压和眼内压无不良影响。③静脉快速插管后,以0.1%氯胺酮+肌松剂为休克患者诱导循环功能迅速稳定,肌肉松弛后清醒快,较其他方法用于休克患者为佳。④静脉快速插管后,氯胺酮、硫喷妥钠、γ-羟基丁酸钠复合应用,可相互弥补不足之处,但与硫喷妥钠复合应用时有较高的呼吸抑制发生率,显示出心血管抑制现象,应加强麻醉管理。⑤静脉快速插管后首次剂量1%奴夫卡因200 mL+氯胺酮200 mg静脉点滴,速度为5 mL/min。待滴入30~60 mL时,进入浅麻醉开始减慢速度,一般维持20~40滴/分。二剂1%奴夫卡因200 mL+氯胺酮100 mg+地西泮10 mg一般维持,后期滴速可酌情减慢,手术期间可按手术需要加用各种肌松剂,术前可根据情况给予氟呱啶、东莨菪碱或冬眠药。
3.1 呼吸的观察:在不逾量的情况下,对呼吸影响一般不大,不出现抑制现象,偶尔有短暂的呼吸抑制。如果出现抑制说明已有相对或绝对过量,出现暂时性呼吸抑制无需处理。
3.2 血压的观察:肌内注射5~10 s或静脉注射2~3 s后血压上升或明显上升时,麻醉深浅度已可满足皮肤切口的需要。第2次给药后所致的血压上升不如第1次明显,血压上升10~20 mm Hg,个别可高达50 mm Hg。
3.3 脉搏的观察:给药后脉搏明显增快。脉搏开始增速时,氯胺酮麻醉作用开始发挥,一般增速10~20次/分钟,个别可达70次。第2次给药不如第一次增速明显。
3.4 皮肤色泽的观察:正常或红润,与麻醉前无差别。
3.5 眼睛的观察:大部分患者在麻醉发挥作用时有睁眼表现,瞳孔正常或散大,只有少数患者的眼睑反射和睫毛反射消失,患者的眼球活动凝视、震颤或游走各占1/3,此活动与麻醉深浅有关。
3.6 肌张力的观察:肌张力非但不松弛反而较正常时有所增加,尤其是腹肌受到手术刺激时表现的更加明显,小儿的闭合整复术都能取得满意效果。
3.7 内脏牵引反射的观察:单纯使用氯胺酮于腹腔手术,内脏牵张反射仍很明显。
3.8 咽喉反射的观察:麻醉时咽喉反射未受抑制,喉头应激性未见亢进,但轻度的喉痉挛仍可发生。氯胺酮不适应气管内插管,即使配合肌松剂并不适宜做常规的诱导麻醉应用。
3.9 皮质下释放现象的观察:氯胺酮麻醉时,并无吸入麻醉时而见的兴奋期,亦未见硫喷妥钠静脉麻醉时经常出现的肌肉疼痛刺激的敏感现象。但少数病例可见肢体无意识的小动作,虽然类似于皮质下释放现象,但根据脑电图观察这种动作来源于更高一级的部位。
3.10 皮质功能的观察:神志的表现有醒觉消失和幻梦。觉醒的患者能回答简单问话,能感觉周围事物。有的人术中保持觉醒,镇痛作用完好;多数患者神志消失,也有部分人产生梦幻,其中一部分人的梦境即手术现场,醒后对所梦的人和事记忆较为确切。氯胺酮麻醉的特征见表1。
表1 氯胺酮麻醉特征
4.1 麻醉中并发症:①循环系统。脉率增速、血压升高(少数下降)。②呼吸系统。一过性呼吸抑制、舌后坠、呼吸暂停、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喉痉挛呃逆和气管痉挛。③其他并发症。眼结膜和球结膜水肿,胸颈部一过性红斑,呕吐,大剂量出现抽搐痉挛。眼泪、唾液分泌增多,出现植物神经兴奋的表现。
4.2 术后并发症:①神经症状。躁动,叫喊,幻梦,呓语,复视。②其他表现。呕吐,发热,颅压和眼压升高。
4.3 处理:术前用安定类药物可减少术中和苏醒过程中的不良反应。无论哪种并发症,应用少量巴比妥类药物即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术后噩梦。患者易于接受这种麻醉,异丙嗪也有效,但易发生谵妄。
4.4 注意事项:术前用安定类药物可减少术中和苏醒过程中的不良反应。
诱导时常见肌震颤与肌肉不自主运动,偶有肢体无目的运动与肌阵挛,此种情况易误认为麻醉过浅而给药过量。苏醒期肌张力首先恢复正常,此后有一阶段患者不关心其周围环境,与周围的人与物完全恢复联系可能很突然,这可能出现在患者有苏醒体征后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苏醒期有时有复视或其他视觉障碍,偶有失明或说话困难,多为短暂性,且恢复很快。
注射氯胺酮后,眼泪、唾液分泌增多,出现自主神经兴奋的表现,偶有喉痉挛及气管痉挛发生,术前用抗胆碱药则可避免或减少发生。
虽然氯胺酮呼吸抑制作用轻微,但如静脉给药剂量过大或注药速度过快,或复合应用麻醉性镇痛药时,则可引起呼吸明显抑制,甚至呼吸停止。另外,对婴儿或老年人的呼吸抑制作用较为明显。氯胺酮扩张支气管,并能对抗组胺、乙酰胆碱及5-羟色胺对气管和支气管的收缩作用。氯胺酮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从而致心肌耗氧量增多,故严重冠心病患者不宜应用此药。氯胺酮增加妊娠子宫的肌张力、收缩强度及频率,通常情况下无病理性作用。但是在子宫活动异常增加时,常规应用临床剂量的氯胺酮有害,剂量应减少至25 mg以下。母体注入氯胺酮后,胎儿肌张力增加。氯胺酮增加脑血流与脑耗氧量,脑脊液压随脑血流的增多而升高。控制呼吸造成低碳酸血症能消除氯胺酮对脑血流、脑脊液压及颅内压的升高反应。氯胺酮具有较强的药物滥用潜力,应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管理和使用。
R614
:A
:1671-8194(2014)30-03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