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心血管心内科一区,河南 濮阳 457001)
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许晓茹
(濮阳市油田总医院心血管心内科一区,河南 濮阳 457001)
目的 对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方法 选择 45 例于 2012 年 4 月至 2013 年 10 月间在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 20 例,观察组 25 例,对全部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此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护理安全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进程、术中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病死率,围手术期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心脏介入围手术期患者行护理安全管理有利于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护理安全管理;心脏介入手术;应用价值
对心脏介入治疗患者行护理安全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次研究特就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进行探讨和分析。
1.1 临床资料
选择45例于2012年4月至2013年10月间在我院进行心脏介入治疗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经临床确诊,女性占31例,男性占44例,年龄范围居于出生后6个月~87周岁,年龄平均值为(60.3±6.4)岁,病程持续时间为0.5个月~7年。4例心绞痛患者,6例陈旧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2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3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对照组20例,观察组2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对全部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在此护理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行护理安全管理,具体如下。
1.2.1 强化围手术期管理:对导管室人员加强管理,指派专人负责各类人员出入管理、限制并提供咨询服务等。工作人员进入导管室之前必须穿鞋套或者换鞋,手术操作人员必须穿上防护铅衣、戴上口罩、帽子并进行洗手衣更换等方可进入手术室[1]。
1.2.2 加强围手术期消毒管理工作:每天擦拭导管室操作台和治疗车,使用专用拖布拖地,并采用消毒液进行地面以及室内消毒。定时对导管室内空气进行消毒,使用专门的三氧消毒机分别于上午和下午进行消毒,持续消毒2 h。由相关负责人员对手术操作人员、导管室内物体表面以及空气进行细菌培养,确保达到无菌水平。
1.2.3 加强对心导管室药物的管理:安排专人管理心导管室内物品,负责领取、存放、清点等工作,及时清理过期药物并进行补充。手术进行过程的物品消耗,需要由导管室护士根据消耗情况进行登记,并由专门库房管理人员进行清点和核对[2]。
1.2.4 心理护理: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巨大的情绪波动,护理人员需要耐心与患者进行沟通和交流,使患者明确心脏介入手术对于改善自身病情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护理配合度。
1.2.5 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管理:加大无菌操作的宣传力度,使医护人员的无菌观念不断得到增强。对查对制度进行严格执行,降低差错事故发生率。加大考核力度,定期组织相关会议对工作过程中的各种疏漏进行总结并提出应对办法,使管理水平不断获得提高[3]。
1.3 观察指标
对手术进行过程中的不良事件、患者术中不良反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死亡情况等进行观察和分析。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的专业性软件为SPSS13.0,采用t检测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若P<0.05,则说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20例患者中1例患者治疗前未做好充分手术准备,占5%,1例患者血管扩张失败,占5%,1例患者由于突发心肌梗死,不治身亡,占5%,2例患者手术进行过程中发生焦虑等不良情绪,占10%,1例患者低血糖,占5%,1例患者术后穿刺部位渗血,占5%,1例患者发生感染,占5%,并发症发生率为10%。观察组25例患者手术进行顺利,未发生差错事故,手术进行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紧张等情绪波动,占4%。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情况比较
对心脏病患者行心脏介入治疗能够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有效改善,在对患者进行治疗时需要在X线透视和其他影像资料指导下进行,需要在导管室开展整个治疗过程,为了保证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加强对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护理安全管理能够推动各项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保证操作的规范性和无菌性,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有效改善和优化患者的身体素质。
[1] 李春燕,麻朴.探讨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6):355-356.
[2] 郑明霞,秦容,冯国华,等.护理安全管理在心脏介入围手术期的应用[J].西部医学,2012,24(3):592-593.
[3] 张翠运,陈凯,陈红涛.护理安全管理应用及体会[J].中国医疗前沿,2009,3(21):126-127.
R473.6
:B
:1671-8194(2014)30-0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