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炎
如何把握好民族歌曲的演唱风格
——以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绣荷包》为例
■季炎
无论是刚刚开始学习声乐的或是从事声乐演唱工作的人都应清楚的认识到,唱歌人人都会,可要唱好歌却并不那么容易。一个演唱者想用歌声去感染欣赏者,首先要先打动自己,而掌握其演唱风格是达到这些最终目的的必行之路。通过对作品的了解及分析,可以对演唱好歌曲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绣荷包 民族歌曲 风格 演唱
准确的把握好歌曲的演唱风格,是一个出色的演唱者必须具备的。一首歌曲能否成功地打动欣赏者,把握好其演唱的风格是关键。无论是针对美声、民族,还是通俗歌曲,这无疑都是点睛之笔。
风格就是词曲作家由于生活环境、生活经历、生活态度和个性特征不同,在题材、选材、表现手法和技巧运用方面各有不同的特色,而形成的不同风采和格调。风格又包括: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区风格、阶级风格和个人风格。而个人风格是离不开其他几种风格的。在西方,风格则分为:古典风格、浪漫风格、印象风格、现代风格。
1.1 中国民歌风格的含义
我国的民歌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丰厚的艺术遗产。远在原始社会,它就在人们的集体劳动中产生了。几千年来,民歌一直紧密的伴随着人民表达着他们的思想、意志,记录着它们的历史。在千差万别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生活方式、劳动方式的影响下,民歌形成了体裁形式、风格色彩、表现手段、艺术经验、音调素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1.2 中国民歌的分类方式
从题材内容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反映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反映生产劳动的;反映爱情、婚姻的;反映日常生活的;逗趣的、启智的;歌唱传说故事、人物新闻、景物古迹的等等。
从题材形式上来看,大致可分为:号子、山歌、小调、歌舞、风俗仪式歌曲等。近半个世纪产生的新民歌中,又出现了进行曲和颂歌两种新的体裁因素。
从风格色彩来看,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各民族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来丰富着我国音乐文化的宝库。在一些人数多、居住地域广的民族,如汉、藏、蒙、哈萨克、维吾尔、壮、苗等,还可按不同的地方风格特点再行细分。
2.1 传统演唱中的民族地方风格
这类民歌地方风格性较强,主旋律的创作也要受方言音调走向的制约,是民族、地方音调的提炼、美化和延长。这类歌曲的代表作品《绣荷包》:荷包的花样繁多,而各地小调的旋律与情趣也都各不相同,久而久之,那伴随着姑娘们绣制荷包时唱的《绣荷包》调,就成了我国各地传统民歌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绣荷包所体现的内容一般有三种,一种是未出嫁的姑娘们背着人,绣荷包送给意中人,表现了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类词曲有的温柔内在、细腻含蓄;有的感情奔放、大胆热情;有的天真活泼、欢乐俏皮。第二种,由于在旧社会,地主阶级剥削或遭荒年,陕甘宁一带或华北诸省的农民苦难深重,只有丢下妻儿老小到口外谋生,有的能活着回来,也有的在外贫困而亡。反映年轻的汉子走西口做工,妻子为他绣制荷包表达思念之情。第三种范围比较广,有的只反映故事但不直接表现爱情和思念之情。
2.2 各地区《绣荷包》的风格特征
在我国各省的民间歌曲选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绣荷包》小调。由于各地的地理环境、人文风情、风格习惯有着较大的差异,还有作者的生活境遇、感受等不同,演唱者的艺术处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产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词内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节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调式、调性,不同风格的《绣荷包》,也有不少数量的《绣荷包》是由一个母曲繁衍而成的很多大同小异的子曲,形成各种变本。
2.2.1 山东苍山的《绣荷包》
(图-1)
此曲是一首六声音阶徵调式,词曲有两个七字句和一个五字句组成,曲体则为三个不正规乐句构成的单乐段,旋律优美抒情,特别在演唱时对于卷舌音的运用和富有柳琴戏风味的“满得儿一嗨哟”衬腔,更加增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这首小调主要是描绘了未出嫁的姑娘们,背着人暗暗绣制荷包送给意中人,表现了对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演喝者在把握这首作品演唱时因特别注意 “甩腔”唱法的运用。应尽量保持声带的放松,以使得在每一个“甩腔”开始至末尾的由高音到低音快速滑动部分保持音质及音色的统一。在词与词和字与字之间的吐字方面,安排好气息的运用,要在“甩腔”的基础上保持歌曲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感觉应大胆而细腻,表达出未出嫁的姑娘绣荷包敢于而又羞于送给意中人的意境。
2.2.2 云南弥度的《绣荷包》
(图-2)
云南、贵州也有众多的《绣荷包》,有的甚至发展为一出表现爱情的花灯剧。这首《绣荷包》由于连续运用了前十六或后十六节奏型,加上一些装饰音的润色,使得音乐非常委婉绮丽,著称于全国甚至国际乐坛之上。这首小调生动地表现了姑娘对爱情生活的大胆追求,语言热情生动,情感挚朴纯洁。在演唱这首歌的同时应注意到,音程之间跨度不大,所用到的演唱技巧也很少,这时在表演上更应突出的是犹如云贵地区山水景色般纯净的音色与质朴的感情流露,演唱时气息连绵、绵延。得以更符合、更贴切地区风格。
2.2.3 河北邯郸的《绣荷包》
(图-3)
这首歌曲是典型的河北民歌,调性为六声徵调式。它生动地表现出了姑娘千针万线为情哥绣制香袋的细腻感情,具有一种独特的艺术个性。音乐是由两个不正规的长乐甸构成,全曲共22小节,上下句间没有常见的变头或变尾重复句,属于中国民歌当中少见的长句式歌曲。全曲歌词诙谐幽默接近生活,表现的是姑娘已开始绣起了香袋,被绣房外贩卖樱桃声吸引而出,被“三截瓦子”绊倒导致扭脚,结果发现是被人愚弄逗笑。这首民歌显得非常清新有趣,巧妙地表现了一个俏皮少女的形象。因此在实际演唱中应注意到唱词和唱腔的弹跳性,字与字之间连接不可以太“粘”。
2.2.4 山西晋北地区的《绣荷包》
(图-4)
这首歌曲反映了年轻的汉子走西口做工,妻子为他绣制荷包以表达思念之情。旧社会由于地主剥削或遭受荒年,陕甘宁一带和华北一带的农民苦难深重,只得丢下妻儿老小到外乡谋生。有的能活着回乡,也有的因贫病客死他乡。因此,临行之前与妻儿之间生离死别的场景屡屡出现,让人裂肝断肠。在演唱时便应在字里行间透出凄凉悲伤的情绪。
了解了走西口的悲惨的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及理解西北、华北以至东北广大地区流传繁衍极广的《绣荷包》倾注着的妇女们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地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的深切感情。它们的词体结构均为 “五、五、七”的句式,曲体结构均为2+2+4的句式。第一组为五声音阶活七声音阶徵调式,由于音乐中加进了清角、变宫或清羽,因此在色彩上和以上的例子均明显的不一样。第二组基本上为五声调式音阶商调式。它们共同的特点是感情朴实真挚,并带有几分凄婉和哀怨,歌词长达三十多段。从这两首歌曲可以看到各地的民歌作者们(演唱者往往也是创作者或参与创作者)由于各自的审美观不同,演唱习惯不同,有的认为带棱角的四度跳进质朴明朗,合乎口味。有的则认为切分音型有律动感,十六连音比较委婉动听,更能打动人。所以产生了在细节上各自不同的、数量众多的曲调。第二组中的山西晋北地区的这首最为人们所熟悉。虽然它与前三首的乐曲构架相同,但经过细微改动和润饰后,则更加清新流畅。由于歌词都蕴涵着一种真情的关切和深沉的愁思,它们都带有共同的一致的感情——对远在他乡亲人的难以遏止的思念。
根据以上的各个地区和风格的《绣荷包》看来,虽然都是《绣荷包》,但由于它们的地域性不同、旋律特点不同、地方风格不同、历史背景不同,在充分了解了所要演唱的《绣荷包》的一切相关背景之后,就更容易正确的把握好该曲的演唱风格。
2.3 传统演唱风格中的民族综合风格
这类风格是使用国际传统唱法,在声音的运用上发挥整体共鸣,保持音符、语言的连贯。它应从艺术表现的需要出发,根据以不同的音乐形象表达不同情绪的声乐作品。对语言动作作必要的调整。主要有两种不同的语言动作。一种是在速度不快的抒情歌曲的延长音上,按民族地方风格歌曲润腔的方法,依汉字四声的规则对二声和三声的字加下二度音的装饰音,一声和四声则不加。还有一种是,对用中等或较慢的速度演唱的抒情作品应该:字头所占时值和字尾收韵的时值可以略长。字和字,音素和音素的连接要平稳、连贯。
综上所述,对于民族歌曲的演唱把握,主要是充分地了解和理解音乐歌曲的一切相关背景材料,只有这样做才能正确地把握好作品的音乐风格,从而才能够在演唱中充分的将作品的风格原貌忠实地体现出来。民族歌曲的风采才可以在把握好演唱风格的前提下大放异彩。
[1]蒲亨强《中国音乐的新视野》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2]伍国栋《民族音乐学中的传统音乐》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3]管林《中国民族声乐史》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4]宋大能《民间歌曲概论》人民音乐出版社,1979年4月第一版。
[5]黄允箴《中国民族音乐大系》(歌舞音乐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