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楚智,范迎春
(1.湘南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湖南 郴州 423000;2.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美术系,湖南 长沙 410205)
湘南民居地处湖南南部三市,以郴州为中心,北有衡阳,西有永州。湘南居民古时由江西省迁入,地处粤北,以南岭为界,地理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水土肥沃,山林茂密。古时交通闭塞,故有俗语描述:“车到郴州止,马到郴州死,人到郴州打摆子。”主要是指郴州地区气候独特,夏季湿热,冬季湿冷,山林险恶,瘴气弥漫。民居样式、人文风俗受皖、赣、闽、粤四省影响,经过几百上千年的转变和积淀,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民居文化和民俗风情。
湘南古宗祠作为村落的政治文化中心,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以村为群居聚落单位集会、娱乐、祭祀等大型集体活动的重要场地。宗祠一般都是村落里最为高大建筑,建筑的制式、开间、空间格局、雕刻装饰都是以最高标准建造,是集全村每户人家的财力、物力、劳力共同建设完成。有的村落还通过几代人的努力,花费重金反复修缮和扩建,最终建造成为至今都认为是宏伟壮观的精品民居建筑。所以,在当地古居民眼里宗祠是本村人的形象,是对列祖列宗的崇敬和怀念,是对子孙后代的激励和鼓舞。
1.外观造型。湘南古宗祠的基本型是四边形,四面墙体构造高大,一般格局分为三部分:入口戏台空间;中庭天井院落空间;宗庙高堂大厅空间。前部分墙体形式为马头墙,中间为水平墙,后部分为人字墙。除了正大门,山墙两侧依据进深的不同设置有对称的2、4、6扇小门,也有些宗祠不设侧门,一层外墙很少开窗,二层窗户以小型窗洞为主,开窗数量也不多,内部采光主要靠宗祠内中庭天井,两侧山墙都是高出屋顶,既具有装饰作用又可以起到防火功能,墙头处理巧妙,山墙成三段阶梯式至五段阶梯式跌落有序,跋扈的马头墙轻扬向上,富有节奏的变化和美化成了有序的天际线。建筑大体上都是由青砖、素瓦、木结构建造而成,外墙面为清水墙,灰砖砌筑白灰勾缝,在接近墙顶端处抹灰粉刷白以灰瓦收顶。建筑整体高度为10米左右,内部楼层一般为两层,主要大堂为一层,净高有8米左右,长度因不同进深而定,有20米、30米、50米左右不等。总体外观方正沉稳大方,屋顶、檐翘、马头墙妖姿动人,建筑雕刻丰富,局部色彩装饰华丽,宛如一位尊贵的老者,用亲切的威颜坐视着村落的子孙后代,寄予着村落千秋万代的繁荣昌盛(见图 1,图 2)①。
图1 嘉禾县楚江村李氏宗祠外观
图2 桂阳县敖泉三塘下桥村唐氏宗祠外观
宗祠的建造风格在不同县市地区也有一些区别,最为明显的是汝城县内范氏宗祠和李氏宗祠,它们都带有典型的客家文化的建筑装饰和建筑构造,宗祠大门前顶端都有一座飞檐耸翘的漏斗形装饰屋顶,其庞大的顶部瓦盖主要由两个立柱和三根十字交叉横梁支撑,屋檐下布满了只具装饰作用的倒梯形的细小斗拱,色彩绚丽,犹如客家民族的小媳妇,披金戴银,优容华贵。还有些宗祠设有内部戏台,其戏台瓦顶建造也各有特色,桂阳县敖泉三塘下桥村唐氏宗祠戏台的屋顶为三重八角顶,木结构搭建层层上收,到了顶端一葫芦尖矗立,从整个宗祠内部伸出占据制高点,远远望去亭亭玉立。
2.空间功能布局。宗祠内部功能布局在湘南地区都大同小异,主要区别是有些村落的宗祠设有娱乐表演或是召开会议的戏台,或是根据进深的多与少而布置的中庭天井的位置和数量不一样。下面以嘉禾县广发乡忠良村李家宗祠为例,进行功能与空间布局的相关分析和叙述(见图3,图4)。
忠良村是当地较大的村落,始建于宋,村落坐西朝东,依地形而建西高东低,村后有后龙山,山形似笔架,北侧有条形石山护翼,连绵起伏巍巍悚然,东向南向相对开阔一马平川,两条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绕村而过。由古至今,村中仍有民谣传诵:“李家门口两条溪,一条大溪一小溪;家庙有个月亮圈,七级阶九步街;石狮抬堂鼓,九十六个钉。”描述的正是忠良李家村村落的布局、宗祠家庙的典型特色和村门门牌楼下一对石狮的形象特征。纵观周边山水环境格局正是风水宝地,村落的布局朝向也是上风上水,从风水学角度讲此村必定子孙昌盛人才辈出。
图3 忠良村村门门楼及宗祠主入口
图4 忠良村宗祠的内部空间
位于村正东头的李家宗祠建于清咸丰元年,是湘南地区少有的规模较大的宗祠建筑。整体建筑坐西朝东,西高东低,东西长约60米,南北宽约20米,中轴对称,室内进深6层,加上官厅外的门牌楼广场和小庭院共8层进深,空间层次富于变化,院落围合井然有序(见图5-6)②。宗祠官厅前的门牌楼广场,地面由本地产的青石板铺设而成;牌楼正面朝东,前方有一人工池塘水波凌凌,犹有紫气东来之势。门牌楼的屋顶是由歇山顶与两侧码头墙组合,横梁上有浮雕双龙戏珠甚是精美,屋檐水平稍弯两角上翘,与两侧上扬的三层马头墙相咬合,过渡自然,形式美观;立柱八根,里四根四方阵列,外四根八字外开,中间是门板壁照三门两窗,正门门洞与祠堂大门相应,宗祠大门打开时,从门牌楼望去,八个进深的空间一眼望穿。门牌楼与祠堂官厅中间隔有围合庭院,并设有从祠堂两侧而来的道路门洞对称相望,庭院狭小却显明亮,功能上是用于快速通行的过度空间。
图5 嘉禾县广发乡忠良村宗祠空间功能布局平面示意图
图6 喜禾县广发乡忠良村宗祠空间布局平面示意图
进入宗祠的官厅首先是戏台空间,分两层,一层低矮光线稍暗,二层稍高光线明亮,目前戏台建筑是后来修善,由砖混水泥构筑,具有典型的新中国苏式礼堂风格。通过戏台底层通道是明亮的中庭天井,这也是祠堂大厅的第一层空间,第二层中庭天井南北方向设有一对侧门,正处于祠堂的中部,由于整体祠堂进深较长,此两扇门的设置方便了人群的流通疏散。大厅只设一层层高5-8米,梁柱搭建结构,厅中央由10根大型木柱分两排阵列支撑,把空间分成两暗两明,暗处屋顶高高隆起能遮阳挡雨,明处屋顶四面下围露出方形天井,起到收雨采光的作用,祠堂中厅是集会和会餐的主要场所,空间布局简洁宽敞,视线通透,自然光照明亮。
中厅的正西方向中央有一扇圆形门洞,两侧各一扇长方形门洞,透过门洞先是一条形天井光线明亮,天井的西侧是宗祠家庙高堂,正中央存放祖宗神位,天井的南北方向也设有对称各一侧门,可以直接进入高堂和中厅,圆形门洞只是起到采光和视线通透作用不能通行。两侧方形门洞有石阶踏步进入高堂并与侧门相通,整体家庙高于中厅1米,寓意祖宗诸神位置在上,子孙后代理应崇敬瞻仰,圆形门洞也预示着族人团结和美。李家宗祠整体庞大,空间层次变化丰富,自然光照运用巧妙,功能布局严谨,交通流线科学合理,不愧是湘南宗祠建筑中的优秀杰作。
宗祠作为乡村社会中的文化核心建筑,它的中心地位不仅表现在空间功能和平面布局上,具有以汉族文化为中心传承的中华民族传统村落宗祠,它同时还是儒家礼制文化展现和地方守护神供奉的场所,因而以它为核心辐射出来的空间形态也是一个具有教化功能的精神空间。以宗法礼制为前提形成的精神空间,是以农耕经济为基础的封建集体的秩序化,使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人,都必须严格遵守传统社会的儒家文化等级规范,并通过宗祠建筑形制格局和空间氛围,加之老辈人的教诲,使子孙后代受其宗法礼制的约束。这种规范和约束简单的理解,就是要求子孙后代对宗族、家庭、父母、祖上乃至国家具有绝对的崇敬与服从。而且崇敬感的养成和服从的行为方式是通过物质建筑空间环境的营造和老辈大人们的言语行为,潜移默化的传承到后代子孙的思想和行为当中,这种精神空间存在实质上是由家族物质环境和行为教唆逐级逐层自外而内的向心力维护而成的。湘南古宗祠的建造基本上遵循了古人所谓“君子营建宫室,宗庙为先,诚以祖宗发源之地,支派皆源于兹”的建筑理念。其建筑的空间格局完全是在礼法规范的指导下建造,并表现出遵从为官、为商出世后回归宗土营造家园,并在宗祠中建功立名,与世外社会生活紧密相连的思维特性和心理空间。在家和家族等血缘关系的牵扯下,反映出比较浓厚的宗族集体伦理文化精神,并且在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时代具有很强的宗族团体意识。湘南古宗祠的在每个村落中都要修建,寻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宗祠是他们寻求心灵慰籍之所。湘南大多村落的居民都不是本地土著居民,都是由于战乱或是天灾而从周边省份迁徙而来,到了湘南地区后又由一个村落分离出另一个村,或是多个村落,他们背井离乡之后,可以在这里寄托对于故乡和亲人的怀念,所以在湘南地区至今还流行着同宗同姓的不同村落之间的联合祭祖活动。
第二,通过宗祠文化的空间陈列和展示,他们可以协调好本族内部的利益矛盾,以及如何解决与邻村之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达到本族的团结和保证族团的根本利益。在陈列着宗族文化的宗祠空间场所里,村民们可以集会商讨,寻亲寻源,通过沟通的方式化解矛盾。同时也可以增进全村人的凝聚力,共同应对异性或是其他村落间的矛盾冲突,所以为了自己族人能够在当地站稳脚跟,在湘南地区村落与村落之间会因为土地之争或是人际关系矛盾,而常常引发大型的集体械斗。
第三,宗祠是他们在生产力低下时期,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共同拥有的集体和大型娱乐活动的场所。作为全村最大的室内公共空间,每逢过年过节不管刮风下雨都会有一些祭祀、舞龙舞狮、唱戏等民间风俗活动,以及各家各户都会有的红白喜事丧事的聚餐,那么宗祠自然就成了此类事情的最好去处。
综上所述,湘南古宗祠作为礼制文化和教化功能的场所,符合当地村落人们的价值体系和宗族观念,是地域文化与不同人群历史背景下的心灵产物,充分体现湘南居民的务实之“用”和务虚之“育”间的有效组合。这也是为什么湘南各地祠堂众多,且建筑得规模较大,极为豪华精致的原因之一。
建筑的灵魂在于空间,空间是展现建筑场所精神的物资载体。老子在《道德经》中有云:“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讲述的就是建筑的实体部分的建造是为了围合出空的部分为人所用,而实的部分仅仅是为了空的部分的构造,突出空间场所的营造是建筑设计和建造的本质所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围合成空间的实体构筑也有着其构造上和视觉上的重要意义,同样在在环境因素里起到符号传播和审美体验的作用。建筑的场所感是指建筑所处的客观自然环境与主观人文环境相互交织而形成的“力场”,其本质就是环境中各主观要素之间的特性。场所精神是指人在一特定的场所空间里,能够辨识所在的场所位置,并对场所具有安全感和认同感,场所中所具有的文化系统和符号,都展现出自身的空间方位和意义,这种根植于场地自然特征之上,并能够提取和注入其包含的人文思想和情感,是一个时间与空间、人与自然、现世与历史融合在一起的,留有着人的思想和感情烙印的“心理化地图”。场所精神是建筑在空间场中赋予的意识空间,空间的大小、高低、曲折、对称等形态的变化,它都会引导人们的意识联想和激发思想共鸣。加之符号化的建筑文化装饰,建筑的空间便有了开启人们心灵,达到美育和教化的功能。
湘南古宗祠中的空间不但具有很多实用的功能,而且在空间形态和布局上具有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儒家文化思想。建筑通过不同构建的造型,在空间中的组合关系,营造了既对称又富有不同比例变化的艺术空间。建筑空间的进式变化,体现了视觉上的层次递进关系,从低到高的建造格局,从暗到明又到暗的采光系统,通过遮与掩的关系变化,空间的虚实在行进过程中有序的展开,使人们在行走和穿梭中体会场所空间的艺术精神,领悟先辈赋予建筑的礼制思想,已达到对子孙后代潜移默化的教育意义。
湘南古宗祠的建筑场所精神性,是通过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数次人们大迁徙,聪慧的湘南广大劳动人民带着原居住地域的建筑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地质地貌现结合,根据新居地域的生产生活习惯,创造出了适宜当地民生发展的建筑形制和建筑文明。作为一个自然村落的精神文化中心的宗祠建筑,更是体现这种形制和文化的载体,充分说明了湘南古民居的思想内涵和人居文明的地域特性。
注释:
①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②图片来源: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