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本刊记者 李钰
2014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指出在2014年“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这项规定向外界发出了一个信号:在2014-2015棉季,中国棉花临时收储政策不再实行,而将试行直接补贴政策。
这则消息引起了涉棉行业的关注。虽然到目前还没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但依然有很多人寄希望于这项棉花政策改革能把棉纺业从当前的困境中解救出来。
“现在的市场行情不太好,马上要过年了,估计纺织企业的年都不好过吧。”这是2014年1月中旬,唐山市长亮纺织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周英明在接受《中国新时代》记者采访时所说的一句话。
周英明说,按照惯例,每年八九月份纺织行业都会迎来一个销售旺季,但是在2013年,这个被等待的销售旺季爽约了,最明显的变化体现在订单上。“以往,我们接订单基本都是按季度算的,现在都是按月算,订单数量减少了不少。”
“我们厂还算不错的,因为面对的客户都是一些大厂,订单基本上能保证车间的正常运转。2013年,公司算是维持收支平衡吧。当然,在现在这种环境下,纺织厂能保持平衡就已经不错了。”周英明补充说道。
据他介绍,临近年关,河北省有些纺织厂因为没有订单而早早放假了,甚至一些纺织厂关门停产了。
周英明所说的关停现象并非河北的特例。据中国棉花网报道,2014年伊始,山东省菏泽、临清两地棉纱价格大幅下跌。其中,2014年1月上旬,40支纯棉普梳纱报价26,600元/吨,较上月下跌1,000元/吨,跌幅3.6%;32支纯棉普梳纱报价为23,000元/吨,下跌2,000元/吨,跌幅8%,导致纺织企业普遍出现亏损。年关之际,纺织企业不得不停产,关停率甚至达到了50%左右。
有专家分析称,纺织企业在2014年开年出现关停潮,主要是三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是下游企业生产不景气,纱线需求不旺,销售疲软。二是进口棉纱冲击国内市场。2013年,因为棉纱进口没有配额限制,不少企业从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进口了大量中低端棉纱来代替国产棉纱,价格比国内同类产品低2,000元/吨,导致国内32支、40支纯棉纱价格不断下调。三是春节临近纺织企业资金紧张,偿还银行贷款、发放职工工资等,使得企业不得不抛售棉纱。
周英明指出,现在很多纺织企业为了生存,大打价格战,通过降价清理库存。从整体来看,纺织行业正在经历洗牌,虽然高、中、低每个档次的纺织企业都有各自的生存空间,但已经有很多小厂子关门了。“一些企业还在苦苦地撑着,不敢关门,一关门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不关门的话,至少还是个老板。”周英明无奈地说道。
据了解,2013年长亮纺织厂的产量是4,500吨,比较幸运的是他们基本上没有库存。不过,从2013年上半年到下半年,长亮纺织的纱线价格大概降了500-1,000元/吨。
“如果降价超过1,000元,那我们肯定就亏损了。马上要过年了,我希望纺织行业能变得好一些,就是产销更畅快一些,因为一旦库存增加,企业的压力就会加大。”周英明如是说道,“估计春节前没有太大的变化,年后可能会松动一些。”
周英明期望棉纺业在2014年境况好转,并非没有缘由,因为让大多数纺织企业接不到订单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外棉价差过高,而这种价差有可能在2014年因为棉花收储政策停止实施而收窄。
截至今年3月底,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实行时间正好满三年。2010年,国内棉价大幅起落,棉农种植积极性受挫,棉花种植面积大幅下滑,为了保护棉农、稳定棉价,2011年3月,国家在新疆、山东等13个棉花主产省份实行棉花临时收储制度,执行时间是当年9月1日至次年3月31日。
按棉花临时收储预案要求,在棉花播种前,国家制定并公布棉花主产区皮棉临时收储价格,新棉上市后,当市场价格低于临时收储价时,国家将敞开收储。纺织企业需要在国家放储时才能从中储棉及各承储仓库通过竞拍买到国储棉。2011年国家的收购价是19,800元/吨。
临时收储政策实施之初,确实稳住了国内棉价,但与此同时,国际棉价却在下跌。于是这项政策的实施让国内外棉价差越来越大。
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统计,2011年9-12月,国内外平均棉价差为每吨2,410元;而到2012年1-3月,国内外平均棉价差上升为每吨3,638元;8月底至9月初,国内棉价为18,520元/吨,国外棉价在增加1%关税和增值税后的价格为13,060元/吨,价格相差5,460元/吨。
2012-2013年底,国内棉价基本徘徊在18,000-20,000元/吨的区间,而国内外棉价差却徘徊在4,000-6,000元/吨之间。
青岛新天成纺织有限公司经理王志新说,正常情况下,只有国内和国际棉花价差在每吨2,000元,企业才能保持竞争力,目前的巨大价差已远远超出了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
虽然国际市场棉价低,但因为我国实行棉花进口配额政策,棉纺企业若想拿到进口棉,就必须申请使用配额。为了限制棉花进口,国家根据用棉企业规模和每年的棉花进口数量来分配进口棉配额,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得到配额。因此,拿不到配额或者配额少的棉纺企业就会因为高棉价差而陷入泥潭:买不了外棉,花高价买了国内棉花后,过高的生产成本使得其产品在市场上不具备竞争力,最终导致难以接到订单。
据周英明介绍,长亮纺织厂每年大概需要8千吨棉花,80%左右是进口澳棉,20%新疆棉。“我们公司有配额,所以棉花价格相对来讲还好一些。如果没有进口棉配额,这种高价差将会对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影响。”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曾多次表示,这种夸张的国内外棉价差形成了巨大的库存以及国内高企的棉价,给纺织行业带来了巨大压力。
中国棉纺织业协会会长朱北娜也直接指出,“悬殊的棉价差大大减弱了企业低支纱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对此,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棉花应该真正回到市场配置资源中。他说,这种价差首先冲击的是中小企业、小微企业。首先它本身配额少,现在实际的棉纺企业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额的拥有量,一吨棉花价差五六千块,生产棉纱能有多少效益?其次,在技术储备上,大企业即便在棉花价差很大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调整产品结构来抑制价差,但中小微企业没有这个能力。所以我们还是希望促进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真正通过市场机制来形成公平的竞争环境。
如今,随着我国2013-2014棉花收储季的结束时间越来越近,棉农直补政策即将开启。
“现行棉花政策的调整,将有助于棉纺织行业的健康发展,预计内外棉价差将逐渐收窄,国内纱线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差额将有所减小,市场景气度及信心将逐渐恢复。”朱北娜在得知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将取消时说道。
然而,截至目前,棉农直补政策将具体如何实施,还未出台明确的细则规定。
“实施直补政策后,国内外棉花价差可能会变小,纺织企业对进口配额的看重也就不那么明显了。但我认为直补政策对高档棉花的价格影响可能不会太大,因为高档的棉花生产高档纱线,国外生产高档纱线的能力比较小,因此高档纱线的增值空间始终相对比较大,不会因国内外棉价差的缩小而有明显变化。”周英明如是说道。
曾在青岛保税区工作,现在是青岛信立行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贾韶斌则说,“新一届国家政府李克强总理指出要进一步减少行政干预市场。这次将收储政策改为直补,实际上也是一种行政干预,但相对来讲显得温和一些。两种政策的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棉农,但是从效果来看,实际上收储政策的获利方是流通商。收储中,流通商压低棉农棉籽的价格,简单加工后,加上加工成本等,再按国家的收购价格卖出去,利润是相当好的。而直补后,流通商的行为就变成了市场行为,收籽棉的时间和质量影响棉花的价格,如果判断失误,可能会亏钱。一定程度上,直补更有利于实现政策的初衷。”
那么实施直补政策后,是否意味着全面放开国内棉花市场呢?
“国家近几年大量收购国储棉,相对库存较大,需要时间来消化。明年是一个转折点,是抑制外棉大量进口,还是放开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接轨,这是政府需要综合考虑的一个问题。毕竟棉花不像其他货物,时间长棉花的品质会降低,所以我认为应该会先消化国内的库存,再放开国内棉花市场,与国际棉花接轨。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的纺织企业因为原料价格偏高,棉纱已经失去了国际竞争力,取而代之的是大量便宜的进口纱。融资难、招工难、销售难对纺织企业来说也是老生常谈。打压高棉价几乎成为下游纺织企业的共识,不把棉价降下来,纺织企业就不会有竞争力。只有设法打通棉花和纺织企业的‘堰塞湖’,对棉花行业也实行完全市场化的模式,才能做到大家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同样从事棉花外贸工作的青岛德得利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郭斌指出。
但是,根据财政部1月1日起实施的《2014年关税实施方案》来看,目前完全放开棉花市场是不大可能的。该方案规定,“对关税配额外进口一定数量的棉花继续实施滑准税,并适当调整税率,以保证国内棉花市场供需基本稳定。”
业界人士分析称,滑准税上调是在中国缩减棉花进口的一个信号,棉纺织企业将面临棉花价格、数量及质量等多方面的不确定因素考验。
滑准税,是对进口税则中同一种商品按其市场价格标准分别制订不同价格档次的税率而征收的一种进口关税。其高档商品价格的税率低或不征税,低档商品价格的税率高。
贾韶斌指出,这次滑准税的调整,与原来相比,低端棉花的起征点变高了,实际上这与低端纱线退出中国市场的做法是相辅相成的,它的上调对高端棉花的进口影响不大,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目前市场对高端棉花的需求在逐渐增加。
国内成本压力太大,纺织企业开始出走。2013年12月底,华孚色纺对外宣布,拟投资1.36亿美元在越南设立色纺纱生产企业,以降低主要原料境内外差价对成本的影响,充分利用当地劳动力成本降低的优势,减少国际物流费用,有效规避关税壁垒,提高成本竞争力和东盟市场的服务能力。
这并不是国内纺织企业第一个出走东南亚的案例。棉纺龙头企业天虹纺织集团已经在越南建厂并进入正式生产,借助于自由使用质量好、价格低的进口棉,仅原料低成本优势使得天虹的净利润同比高出几倍。
有分析师认为,随着2014年棉农直补贴政策推出,国内外棉价收窄直至趋同,纺企海外扩张的一大动力可能减弱,但国内人工、环保、土地成本仍会不断增长,向国外转移生产基地的趋势不会变。
贾韶斌对比指出,“我觉得对纺织企业来说,出走东南亚也是一种无奈之举。国家实行的收储政策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但纺织行业的竞争实行优势劣汰,是市场经济行为。国家为了保护棉农的利益,把棉花价格定在一个高位,国内纺织厂在成本上没法逾越,不走出去的话,各种成本都是无法消化的。因此走出去建厂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据我所知,大多出去建厂的基本都是低端纱厂,像高端纱厂,以目前东南亚国家的技术、资金及成熟工人等配套方面还是没法与我国竞争。”
能够出走东南亚的纺织企业毕竟是少数,留下来的企业依然得寻求应对困境的办法。
“我估计2014年纺织行业还得处在比较严峻的形势下。因为前几年纺织行业好的时候,所有企业都在增加纱锭数量,扩大规模,造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现在整个经济不景气,我国特殊的棉花政策又使国内的纺织体系在用棉上,比国外同行在棉花成本上高出四五千元,加上纺织企业是一个高耗能、人员密集型企业,现在用工成本很高,能源成本、物流成本都在增加,跟国外同行相比,竞争力相对要弱一些,已经没法跟印度、巴基斯坦、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国家和非洲、南美洲等发展中国家相抗衡,现在很多低端产品和低端纱线市场被它们抢占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国家的产业不具有竞争力,我们必须从如何降低成本上想办法,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当然,国家要为纺织企业发展提供自由、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贾韶斌分析说道。
作为纺织行业的一份子,周英明认为,在目前比较艰难的时刻,纺织企业必须对形势作出清晰的认识和明确的定位。“我们厂定位高档纺纱市场,这样受到的外界的冲击就会小一点。当然,保住市场的关键是保证产品质量,通过提升产品的品牌价值和品牌附加值,才能争取到一定的市场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