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适应大变

2014-11-08 13:06曾思淇
中国新时代 2014年3期
关键词:郎咸平厉以宁经济体制

曾思淇

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再出发,我们如何适应大变并从中获得正当利益?可看看厉以宁、郎咸平是怎么说的

中共十八大之后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人们都在期待或在谈说要大变了,或说要大转型了,改革要再出发了。其实,宇宙间没有什么事物是永恒不变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变是常态,不变才是变态。但对于社会经济政治来说,怎么变、往什么方向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们身处其中,都是利益相关者——当然,在变中,某甲的利益可能增加、可能不变、可能减少。为了增加利益,就需要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把握机遇、适应大变。

北京大学的厉以宁教授是非常著名的经济学家,也是能认清形势、与时俱进、把握机遇、适应大变的人,他是邓小平同志发动改革以来从改革中得到大利益的人,或者用流行语言说是成功人士(无论从时下的价值判断标准——官、财、名哪个指标看都是的)。厉老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刚闭幕,就出版了煌煌巨著《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出版商的营销宣传语说它是“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厉以宁教授最近力作,国内首部深度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改革新一轮战略和路径的高水平权威著作”。若联想到厉老曾是当今中国经济的掌舵人李克强总理的导师(还有其他一些要员也曾是厉老的学生),厉老是“被公认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则可有理由说本书是“超高水平、超权威著作”。

厉老的这本书酝酿已久,是他在赴中国各地实地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亲自撰写而成,是他关于中国经济现实问题的最新代表作。这本书中,厉老详细解读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几乎所有热点问题,畅谈中国即将推进的新一轮改革,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中国未来改革和发展方向作出了前瞻性的研究。厉老以科学的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建立在实地考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的政策建议符合中国国情,拓宽和深化了人们对改革的认识,为读者指明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方向。《人民日报》认为,厉教授“重视实践和调查研究。书中讲述的许多故事、阐述的许多思想,是坐在书斋里无法‘研究’出来的。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见解。综览全书,几乎每章中都有新思想、新见解,令人耳目一新。文风朴实,可读性强。阅读全书,犹如在听作者讲见闻、讲故事,在轻松有趣的交流中了解了深刻的经济学道理。这正应了那句老话:深入浅出是最高境界,只有深入才能浅出。”

厉老的这本书以产权改革为核心,讨论了土地确权、国有企业的进一步改革、民营企业的产权维护、金融改革的深化、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宏观经济调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城镇化、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社会资本的创造等问题;总结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由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双重转型过程中的经验,对中国未来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前瞻性的分析和研究,并阐明了中国的发展经济学实质上就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发展经济学。厉老认为,中国双重转型中最重要的问题是重新构造微观经济基础,要继续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中国道路最重要的经验在于只有不断地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让人民得到实惠,才能实现双重转型。

厉老说:“改革要深化,发展要再接再厉,改革和发展都不可半途而废,否则可能前功尽弃。”可说是与此相响应,活跃而孤单的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在电视上畅谈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如何再出发”后,整理成书《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它主要解读了三中全会如何改变你的生活和生意。郎教授在书中谈了对会议的看法、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和社会的关系,不仅讨论百姓民生,而且借助民生议题来反思中国改革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如何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边界,既是中国经济的宏大叙事,也是郎氏风格的大作,犀利辛辣,用事实数据直言而少讳,戏谑调侃的语言、环环相扣的逻辑、出人意料的结论,能让读者过瘾。

猜你喜欢
郎咸平厉以宁经济体制
厉以宁:无悔今生不自愁
郎咸平 大湾区核心吸引力是留住高素质人才
马光远VS郎咸平——“论剑”广州之巅 解读大湾区红利
厉以宁:心宽无处不桃源
郎咸平早年是差生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厉以宁——新常态意味新变化新机遇
郎咸平说:改革如何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