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我国公民新闻的建构

2014-04-18 03:53陈琦
新闻界 2014年3期
关键词:媒介素养自媒体

摘要:自媒体兴起后,公民新闻作为网民私人叙事和公共参与的新型手段发展起来,并成为近年来我国学界探讨的热点之一。公民新闻呈现出的特点和新传媒语境下我国公民新闻如何建构正是本文聚焦的主要议题。

关键词:自媒体;公民新闻;公民记者;媒介素养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陈琦,西安体育学院讲师,陕西西安710069

“自媒体时代”是我们在表述当今媒体面临的生存环境时常会采用的术语,自媒体的出现和繁荣依托于网络技术的发展,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所包含的维度不仅仅是指数字网络技术所提供的媒体平台,还包括了自媒体平台所带来的媒介生态、媒介传播模式、话语权改变等内容,公民新闻的发展更是其题中之义。

一、自媒体时代的公民新闻概述

(一)自媒体的内涵和传播特征

美国IT专栏作家丹·吉尔莫在2003年1月出版的《哥伦比亚新闻评论》,其中撰写了题为:“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 We Media”(《下一代新媒体:我即是媒体》),“We the Media:Grassroots Journalism bv thePeople,for the People”,(《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的文章,最早界定了自媒体及其特点,也是中文自媒体概念的来源,而相对权威的界定来自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2003年7月出版的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联合提出的“We Media”的研究报告中的定义:通过数字技术链接全球知识,从而提供一种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和分享自身经历和新闻的途径。

可见自媒体的出现及繁荣与网络、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自媒体的先锋一一博客,20世纪90年代在美国诞生并迅速发展壮大,继博客之后,播客、论坛、社交媒体、维基新闻、微博、微信等各种自媒体形态接连出现和发展起来,其中以时下最热门的微博和微信为代表,这些自媒体平台的出现标志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以及对传统媒体的信息传播模式的颠覆,具体特征有:1)个人化、自主化的传播载体特征得到最大程度的彰显,网民只需简单注册,就可以不受时空限制成为信息发布者;2)方便、灵活、还可携带超链接、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尤其是互相关注、转发推送、评论功能使其成为了一个信息高度开放、互动与共享的空间,极大拓宽了人们的交流渠道和表达方式。同时由于手机智能应用功能的发展,并凭借“移动”优势与媒体平台密切结合,从单纯的交流工具转变为移动互联网终端,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3年7月18日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其巾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占比提升至78.5%,这一数据还将不断增长,网络的全人口覆盖和中国庞大的手机用户群体使自媒体可以实现“所有人对所有的传播”,媒体仿佛一夜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信息可以来自任何时空的任何组织和个人,传播格局正在发生改变,内容生产方式也发生了转变。

毋庸置疑,自媒体的出现解构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渠道和模式,传统主流媒体的垄断话语权开始被消解。自媒体成为信息发布和民意表达的新阵地,给公民新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土壤,民众开始主动参与到新闻报道中来,成为新闻报道者和记录者,他们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凭借手中的数字技术设备,发布第一手消息,跟进事件,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讨论,甚至组织公民维权等,媒介真正成为麦克卢汉所称的“人的延伸”,任何时空发生的任何事件都可能被汇入公民新闻场域内。

(二)公民新闻的涵义和发展

对“公民新闻”的界定,国内外研究者由于视角不同,在定义和表述上有很大差别,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2006年,国内学者范东升提出公民新闻概念,得到普遍认可,随后学者韩鸿、邵培仁等也都分别界定了公民新闻,笔者根据相关研究资料的梳理,大致总结了以下得到共识的核心特征:一是公民新闻(citizen iournalism)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是在倡导新闻报道参与公众事务的公共新闻运动中发展起来;二是传播者主要是非专业的普通大众,(其中媒体记者以个人身份发布新闻是否为公民新闻有争议);三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四是传播内容主要是与公众生活、利益密切相关或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内容。

纵观公民新闻发展过程,1998年“德拉吉报道”博客网站因揭露克林顿性丑闻内幕而轰动世界,创始人马特·德拉吉掀开全球网络博客风潮。2000年韩国Oh My News新闻网建立,倡导“Every citizen is a reporter”(每个公民都是记者),主要依靠公众提供新闻稿件,迅速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公民新闻网站。2001年9.11事件发生后,幸存者的博客日志成了第一手的、最原始的新闻,博客也成为关注事件进程最广泛的报道来源,特别是维基新闻,它允许所有人撰写和编辑新闻报道,以体现“读者就是编辑”的理念。此外已经有依附于传统媒体的公民新闻平台,比如2005年8月美国新奥尔良市遭受飓风袭击,CNN网站增加了一个栏目“CNN iReport”,向所有网民征集有关这次风灾的文字和图片;今日新闻网支持的WEnews;还有台湾公共广播电视集团的PeoPo公民新闻平台等,表现出公民新闻发展的逐步成熟和专业性。2007年,伴随着Twitter、Facebook等一批社交网络迅猛发展,以Twitter为蓝本的微博客正式登陆中国并迅速发展起来,使国内的公民新闻在自媒体平台的表现引人注目,许多突发事件现场的民众越来越有意识地在第一时间主动、及时的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方式发布在BBS、博客、播客、微博客等自媒体平台上,并持续关注事件进展,展开讨论,甚至形成公众舆论,曾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新闻事件如“孙志刚案”、“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药家鑫事件”、“郭美美事件”等,都是公民新闻实践的典型实例。endprint

根据之前研究者的总结和对公民新闻的发展史的梳理,笔者分析总结自媒体时代公民新闻的内涵:是热心于社会公共事务,对突发事件有较敏感反应的非专业的普通公众作为传播者(包括匿名的专业媒体记者),以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公共事件为主要传播内容,向所有活跃在自媒体上的网民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其中非专业性和传播行为的自发和主动是公民新闻的根本特征。

二、自媒体语境下公民新闻的传播特征分析

(一)媒体的开放、互动与信息的多元共生

自媒体用户首先从技术上拥有了信息自主权,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喜好使用和发布信息,既是新闻的接受者,也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并且通过转发、评论、私信等方式互为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因此打破了“单向度”的传播,确立了一种以互动交流、平等对话为核心理念的双向信息传播渠道和模式。而不同用户会有不同的视角和思考方式,对事件会呈现出不同角度的报道和评论,这种多元化视角扩展了消息来源,更有可能接近事件的本来面貌。

(二)报道的即时、碎片化

现场直播公共突发事件,加速了新闻报道时效,“回复”、“私信”及“关注”等功能,又使自媒体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反馈,互动速度快,成本低,大大超越了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再从媒介叙事的角度来看,传统媒体时代讲究逻辑性,而自媒体时代,碎片化成为重要的特征,以微博为例,140字的限制代表了它的形式与生产的内容都是琐碎的,表现的形态是微文本的,但是却可以通过积极的转发、评论,增加事件的影响力,将其变为日常生活的重要议题,甚至给政府、组织带来巨大压力。

(三)媒介的融合与媒体、公众互设议题

新闻报道呈现全景式的、多种媒体的融合报道趋势。一个事件首先经公民记者通过网络自媒体发布出去,一旦引起传统媒体关注,传统媒体会介入报道,或是深化了新闻报道,或是推动了事件发展,同时公民记者还会持续跟进,发布更多消息、参与讨论等,这种多种媒体融合报道的形式已经成为公民新闻生产的模式。而议程设置在“公民新闻”领域中也发生了改变,一方面,议程设置的主体多元化。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变成了普通公众,议程设置的主体也变成了一个个独立公众,关心的话题与兴趣点各异,公众与大众传媒开始共同决定媒介的议题设置。另一方面,议题设置碎片化。公民新闻所关注的内容主要出自于公众自身的兴趣和关注点,具有多变性和不可控性,相对于传统媒体特定的议程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观点的自由市场”。

三、自媒体语境下公民新闻传播体系的建构

(一)自媒体语境下公民新闻的发展动因

首先,如前所述,网络数字技术是公民新闻发展的推动力;其次,从公民个体来讲:公民自身利益诉求会催生众多乐于主动发布新闻的公民记者,并且试图挑战政府和主流媒体的统治性话语;第三,传统媒体在很多公众关心的事件中的报道失语、不及时或信息的偏颇客观上推动了公民新闻的发展,而从传统媒体迫切需要扩大信息来源的角度来看,公民新闻与传统媒体其实是共赢发展的局面。最后从社会环境来解读,当前的社会转型期,矛盾频发,民意需要一个宣泄口,传统媒体无法成为理想渠道,自媒体操作方便、不易受监管的传播特性自然成为民众的选择。

(二)自媒体语境下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

自媒体中的公民新闻发展成为与传统主流媒体发布的新闻共生共存的一种信息传播形态:一方面,公民新闻以公众感兴趣的话题和公共事务为主,很多新闻信息探寻真相、寻求公平、正义,满足公民个体或群体利益的诉求,成为社会进步、舆论监督的载体,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公民新闻传播中,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客观性甚至伦理道德底线都由普通民众自己把握,而“公民记者”文化素质参差不齐、缺乏新闻专业主义的精神和规范等原因,使部分公民新闻信息成为谣言和中伤的诞生地。在一些突发事件发生时,公民记者的爆料远快于传统媒体,但是很多事件并未经核实,再加上几乎人人都能参与的自由性,会产生大量的虚假信息,另外,公众关注的信息与表达的观点常常会以个人利益或情绪为出发点,陷入非理性表达,特别是一旦话题涉及到社会不公特别是权力或财富的不对等,民意即刻被点燃,发表带有明显偏见性的观点。非理性表达的极端体现就是“民意审判”,公众借助自媒体平台“围观”的力量,实行“民意审判”,普通公众更倾向于同情处于弱势的受害人,会一边倒的站在弱势方,甚至很多参与者并不了解事件的始末,只是盲目的附和、宣泄,以看客的心态对另一方当事人群起而攻之,进行谩骂、诽谤,将事件当事人推到人们关注的舆论制高点,陷入情绪的狂欢,“我爸是李刚事件…‘药家鑫事件”“郭美美炫富事件”“李天一事件”等无不如此,此时的“民意”很难兼具理性和批判性。

(三)自媒体语境下公民新闻传播体系的解构

1)公民新闻的传播主体大致有三类:一类是亲历新闻事件的当事人;一类是与新闻事件不相干,但是有共同利益关系的人;还有拥有解读信息、二次传播信息能力的舆论领袖。这一类与前两者的区别在于受关注度及对信息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具有明显的差异。2)公民新闻的传播媒介主要是自媒体。笔者认为重点在于自媒体建构了公民新闻的传播平台。3)公民新闻的传播内容解读。公民新闻目前所指向的内容:以公权力机构违背常理,违反政策、法律、规章和伦理的行为;公民个体自身利益相关的事件、结果;公共利益、公共道德和公共伦理。4)传播受众,公民新闻传播向所有网民覆盖,其中大致也可以划分为普通公众、公共知识分子、专业媒体人和公权力机构的发言人,不同的群体,公民新闻传播所起到的效果和作用不同。

(四)自媒体语境下公民新闻传播效果的解构

1.对媒介内环境的重构

意识形态话语成为以传统主流媒体、意见领袖、草根公众三者并存的话语状态。作为一个开放参与的结构,自媒体虚拟、开放、便捷的传播特性使“把关人”的理念弱化,公众通过对新闻事件的爆料和持续跟踪式的关注、评论和在不同的社群中参与讨论,形成公众话语的叙事空间,促进民间话语体系崛起。但是,公民新闻场域内,“人人拥有话语权”的情况并未出现,自媒体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这是事实,而自媒体的“关注”与“转发”机制造又形成新的圈子文化和意见领袖。用户是否能受到关注取决于个人的实际名声和地位、专业知识水平,网络使用能力、水平、使用网络的频度与深度等,以上特质具备的越多,他的关注者就越多,也就越容易成为意见领袖。以新浪微博为例,用户粉丝量大代表着关注度高,呈正相关的其内容的转发量、评论量也会高,传播影响力自然也大。比如姚晨、李开复等人的帖子,转发量和评论量通常至少都在几百条以上。据笔者统计,截止到2013年7月新浪微博人气排行前100位除了几乎全部被娱乐界名人、明星包揽。其中陈坤微博以粉丝数50903567摘得桂冠,而名为veggieg的普通用户以14002l 3l位粉丝排列第85位,是少有的挤进总人气榜排名前100位的用户,但是在新浪根据活跃度、传播力、覆盖度三大指标统计的影响力中,veggieg没有进入前100名。大批名人、明星、社会精英的声音通过粉丝的关注、转发造成了强势的网络话语权,成为公民新闻场域中的意见领袖,普通公民的社会网络不够强大,再加上信息每秒数以万计的更新速度使普通大众的声音微乎其微,要么是自说自话,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要么想要被更多人注意,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私信或者@名人、意见领袖,通过他们的转发,获得更多人的关注和舆论影响。另外,从平台本身来看,公权力的侵蚀,删帖、禁言、注销账号等行为同样是对言论自由的约束和限制。可见,自媒体用户虽然拥有技术上的自主权和更加自由的表达平台,但真正的话语权掌握在以名人、社会精英为主的意见领袖手里,他们成为议题设置的主体,而大多数公众还是沦为“沉默的螺旋”。endprint

2.对社会环境的影响

公民话语权一定程度的释放,促进了公民主体意识的觉醒,既积极地争取自己的权利,责任意识也越来越强。在公民新闻这个互动的场域中,民众开始积极关注社会上一些涉及自身利益和公共利益的事件和话题,并发表观点和看法,还会因为各自利益与立场会导致个人化与公共性的冲突,包括食品安全、教育、伦理、社会现象等方面,这是社会转型期矛盾的外在表现形式,通过冲突化的议题来表达个体与政治组织、社会的抗争。个人观点、意见的交锋碰撞,使聚合的民意得以呈现,传播和扩散,发挥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作用,如果公众的呼声强烈还会引起传统媒体和政府的关注甚至政策的调整。从长远来看不仅有利于公众诉求的解决,也在根本上有利于政府的社会治理与公民社会的良性发展和社会改革。

其次,从公共领域的建构层面分析,根据哈贝马斯的理论:“一个成熟的公共领域,不仅仅是一个言论平台,应该是独立于公权力之外的,不受任何组织的约束和干预,是具有完全精神独立的地方,”理论中还谈到,公共领域的最终目的在于通过对公共权力的批判,进而影响公共权力机构,在决策时充分考虑公民的利益,并且构成这个公共领域的个体应当拥有成熟的思想和较高的自律能力,他们在公共领域之内的言论具有理性和批判精神,能够在这个公共环境中合理行使自己的权利。参照这一理论来分析,自媒体作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技术工具,自媒体言论空间呈现了一个相对理想的公共的话语平台,受众自觉地充当了公民记者进行信息报道和追踪,利用一切资源去发掘消息、整合信息、找出真相,而且公民对事件持续的关注和讨论会影响新闻的走向和事件的发展,彰显其监督和批判功能,但显然还不是理想的公共领域。首先,整体上来看,自媒体语境下的公民新闻对公共权力机构的改革几乎没有实质性影响,其次,从我国特有的媒介制度来看,媒介为国家所有制的一元体制,但实行的却是二元运作,利用一元体制所赋予的政治优势在市场上获取经济收入,又用这种收入完成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宣传任务,公共领域并未得到健康的成长。再者,我国的公民记者自身的素养还很难达到建构公共领域的状态。

结论:自媒体渠道所传播的公民新闻及生成的舆情实质上是政府、公众和传统媒体的角力场的反应,通过公民新闻,政府组织可以了解公众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与表达监督权并建构新的认知世界的思维模式,传统媒体获取新闻信息的线索和来源,公众实现知情权的满足。

公民新闻良好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政治体制、媒体环境、公民的素养等,其中决定性因素是公民的素养,而公民的素养中最重要的是媒介素养,公民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自媒体使用的方向与效果,公民新闻报道的内容、特色、影响力和公民记者的规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参与者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认识、参与及使用媒体的素养。网络媒体作为一种更加广泛、易于接触的媒体,特别是手机作为移动终端的普及,增长最迅速的用户是社会中下层的民众和心智尚不完全成熟的学生群体,而我国目前还没有普及媒介素养教育,他们广泛而迅速地成为网络媒体的使用者,表现出来就是媒介素养的严重缺失。威尔伯·施拉姆(wilhur schramm)曾说过:“大众对传播事业还有一项特殊的责任,他们应学习如何来运用媒体……,应有更多的非专业大众来学习传播技术,以使媒体求取最佳的运用。”相信公民新闻的消极的效果会随着公民媒介素养的不断提升而改变,发挥的积极作用也将越来越明显,最终将建构起一个由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公民记者、普通大众和政府公权力协同发展的公共舆论空间和向所有互联网用户开放,为公民的利益服务的平台。endprint

猜你喜欢
媒介素养自媒体
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应具备的媒介素养之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中学生媒介素养现状与应对
网络负面热点事件对大学生社会心态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高职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路径研究
自媒体时代慕课对民办院校高等化学教学的意义与影响
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
自媒体时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课改革路径
“全民记者团”:济南电视台与“百姓记者”的“握手”实践
大众文摘期刊在互联网环境下如何实现“内容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