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尤溪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65100
生猪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与处理措施
余松青 甘善化
福建省尤溪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365100
疫病防控是发展养猪业的关键,而疫苗免疫接种是预防生猪传染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但在免疫接种过程中,由于猪只个体间差异或疫苗的质量、免疫操作不当等原因,时有免疫异常反应发生甚至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一定经济损失,并导致部分养殖户对免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也给基层动物防疫人员造成心理压力,产生畏惧心理,影响强制免疫工作的正常开展。如何预防和处理免疫接种异常反应是摆在我们每位兽医防疫人员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现根据多年的基层动物防疫工作实践经验,就生猪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与应急处理谈一些个人心得体会,供同行参考。
1.1 加强疫苗贮运管理 疫苗对温度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保管与运输不当会使疫苗质量下降,甚至失效。按种后不仅影响免疫效果,也可引起较明显的接种反应。因此在保管与运输疫苗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要求的温度进行。运输及携带疫苗要用专门的冷藏箱(包)或保温壶(冻干苗及炎热天气内加冰袋或冰块)装运,途中避免受高温和日光照射,防止剧烈磕碰。不同疫苗所要求的贮藏温度不同,活疫苗一般要求在-15℃以下冷冻保存,灭活苗在2~8℃冷藏保存。疫苗在储存过程中要保持温度恒定,不得时高时低,反复冻融,以免造成效价降低或影响真空度。为确保冰箱(柜)正常运行,应每周用温度计(放置在冰箱冷藏室或冷冻室的中间位置)进行一次温度检测,每3个月对冰箱(柜)进行1次除霜。
1.2 正确使用疫苗 必须使用农业部指定的正规兽用生物制品生产厂家生产的疫苗。免疫注射前要仔细检查疫苗的容器包装、疫苗性状、有效期。凡发现疫苗瓶破损、瓶盖松动、无瓶签或瓶签与说明书不相符、超过有效期、色泽改变、发生沉淀、冻干苗瓶出现失真空、油苗出现破乳或分层、有异物、有霉变、有摇不散的凝块、有异味等现象,一律不得使用。同时要认真阅读疫苗使用说明书和瓶签标识,了解疫苗的瓶装量、稀释液、稀释度、每头剂量、使用方法及有关注意事项等。活苗要做到现配现用,按说明书的规定要求稀释,稀释后的疫苗应存放在8℃以下冷藏容器里(如带冰保温壶),严禁冻结,并在2 h内用完;在低温天气注射灭活苗时,应提前将灭活苗从冷藏箱中取出放在37℃左右温水中预温后再注射,谨防造成油乳剂疫苗吸收不良,导致注射局部形成疙瘩,甚至发生感染,以及由于温差过大,对注射部位造成的强烈刺激,灭活苗启封后应在当日(12 h内)用完。疫苗瓶塞上要固定一枚消毒的针头专供吸取疫苗,药棉包裹,吸取时要轻轻振摇,使疫苗混合均匀,但避免产生气泡。给动物注射用过的针头,决不能用于吸苗液,以免污染疫苗。大面积接种前,以及对于首次使用的疫苗或换用不同厂家、不同批次的疫苗时,应先对少量猪进行接种试验,注射疫苗1 h后无异常现象发生,方可全面展开,以确保安全。
1.3 备足、备好免疫物品 在免疫接种前要准备足够的注射器、各种型号针头、镊子、消毒盒、体温计、保定器、酒精棉、疫苗稀释液、记号笔、记录本等防疫物资,并检查金属注射器是否有破损、橡皮垫是否密封、松紧度调节是否合适,针头是否堵塞、锐利,与针管的结合是否严密,对经检查合格的器械应事先进行清洁、消毒(水中煮沸后持续15 min)备用。注射器在使用前还要进行校正,以保证注射剂量与免疫剂量一致。同时要备好0.1%盐酸肾上腺素、地塞米松、5%葡萄糖注射液等应急救治药品。
1.4 选择合适针头 任何疫苗注射到脂肪层中不仅不能产生有效免疫保护力,而且很容易引发脓肿。猪脂肪组织较厚,为了使疫苗能够注射到肌肉组织中,应根据猪只大小和疫苗类型(油乳苗、水剂苗)及生物制剂的黏稠度,选择大小及长度合适的锋利针头,不得使用弯曲、带刺、钝的针头,以减轻注射疼痛和防止组织损伤。一般10 kg以下仔猪肌注选用7~9号×12~18 mm、10~30 kg选 9~12号×18~25 mm、30~100 kg选12~14号×25~30 mm、100 kg以上及母猪宜选14~16号×38~44 mm的针头为宜。
1.5 仔细检查猪只健康状况 只有健康的动物才可进行免疫注射,否则不但不能产生良好的免疫效果,而且还可能会加重异常反应或因接种应激而诱发疾病,导致被免疫猪批量死亡。因此,在免疫接种前,应对被免疫生猪进行健康检查,掌握猪只健康状况。凡体温异常、食欲下降、精神不振或疑似有病的猪,以及体质瘦弱、怀孕后期猪应暂缓接种,待痊愈、分娩后补注,以减少或降低免疫异常反应的发生。
1.6 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刺激 免疫接种对动物都是一种应激,若在免疫期间采取断乳、转群、阉割、运输等管理措施,势必加重应激而发生强烈异常反应,因此,在免疫接种前后应与断乳、转群、阉割等强制性管理措施错开进行。在给生猪免疫注射时,要尽量降低舍内的光线,保持环境安静,切忌喧闹及采取粗暴行为,同时要选择合适的时段,冬天最好避开早晚,夏天避开炎热中午,气候突变时暂停免疫注射,减少因寒冷或热应激引起的应激反应。保定生猪时,应尽量做到动作轻微,避免因粗暴捕捉和生猪的强烈反抗而加重应激反应,甚至导致生猪的意外伤害。如群养猪可用一挡板将猪拦在一角,使猪群互相挤在一起,不能走动,即可逐头进行注射并标记,避免追赶猪只及重注或漏注现象发生。在规模场免疫接种时,防疫人员的防护服最好与饲养人员工作服的颜色相似,且宜在饲喂前1 h左右进行,免疫后喂饲;在散养户免疫接种时,最好由平时饲养人员先接近猪,采取搔痒、诱食等轻柔动作靠近猪后,防疫人员借助消毒注射部位轻轻擦拭,缓和猪的紧张与恐惧,然后趁猪不注意时进行注射,以减轻不良刺激。
1.7 选准有效的注射部位 给猪肌注首选耳后颈部肌肉,即颈部上1/3平行线与颈长等分线交点,并依猪只大小沿该交点前后平移2~3 cm和上平移1~2 cm,但不宜下移。此处皮肤较薄、毛细血管丰富,且避开腮腺、唾液腺、淋巴结等组织,灵活性也较差,容易找准有效的进针部位,注射疼痛较轻,有利于药液吸收。猪皮下注射可选在耳朵根部或后肢内侧。
1.8 严格规范操作 动物防疫人员要树立“质量比速度更重要”的理念,熟练掌握免疫操作步骤和注射技术,严格按照免疫操作规程进行注射,做到妥善保定,认真消毒,部位、剂量准确,注射后注意观察,最大限度地降低因免疫人员操作不规范而造成的免疫异常反应发生比例。注射部位要用酒精棉球从里向外擦拭消毒,注射针头与地面平行且与皮肤表面保持45°角,迅速将针头刺入皮肤肌肉,推注用力要均匀,注射完后快速出针,并用酒精棉擦拭消毒注射部位,严禁用打“飞针”的方式注射疫苗,这样容易造成注射部位不准及注射剂量不足。接种时要逐头更换针头,严禁一枚针头打到底,谨防生猪免疫注射时发生交叉感染。免疫剂量必须严格按疫苗使用说明书推荐剂量,做到足量注射,不得随意增加或减少,剂量过大会加大应激反应,剂量过小则达不到免疫刺激强度,不能产生足够的免疫抗体,尤其是油佐剂疫苗肌肉注射时更要注意;连续免疫不同种疫苗应尽量间隔1周后进行,若须同时注射两种疫苗时要合理安排并分侧注射,如猪瘟+口蹄疫或猪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苗)。接种结束后就地按要求填写免疫记录表,并观察被免猪10 min无事后方可离开,以便出现异常反应时能及时给予抢救。
1.9 指导养殖户搞好饲养管理 为减轻免疫接种应激和增强抗应激能力,可指导养殖场户在接种疫苗前后3 d,于饮水或饲料中加入电解多维、维生素C、黄芪多糖等抗应激药物。在农村散户免疫接种后,要求养殖户投喂营养均衡日粮,供足清洁饮水,搞好清洁卫生,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尽量为猪群创造一个舒适、干燥、清洁、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使免疫猪只产生较好的免疫力,减少接种反应。
2.1 一般性反应 部分猪注射疫苗后会出现体温稍升高(0.5~1℃)、减食或短暂停食、精神稍差、哆嗦、恶心、呕吐、生产性能下降等反应,有的接种部位出现红、肿、热、痛等炎症反应,一般不需使用抗生素或退热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指导养殖户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其他应激,注意保持圈舍安静、通风,必要时为缓解症状,可在饮水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或电解多维、葡萄糖,2~3 d内可自行消失。
2.2 严重异常反应
2.2.1 全身反应 少数猪在注射疫苗后约12~24 h出现精神萎顿、食欲废绝、卧地不起,体温升高至41~42℃等全身症状,个别猪出现荨麻疹、奇痒不安等过敏性反应。对出现体温升高猪采取退热和抗菌消炎的方法进行治疗,如肌注复方氨基比林、地塞米松、青霉素、链霉素,2次/d,连续 3 d;对发生过敏反应猪,可视情况肌注扑尔敏(10~20 mg)。
2.2.2 流产反应 个别怀孕母猪注射疫苗后6~36 h出现阴道内排出血液等流产征兆。对出现流产征兆猪应立即肌注黄体酮等保胎药物。
2.2.3 急性过敏反应 个别猪注苗后5~10 min发生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皮肤充血潮红,继而红紫,可视黏膜发绀,口吐白沫,全身肌肉颤抖,站立不稳,排泄失禁,甚至突然倒地,发生休克等急性过敏反应。对出现急性过敏症状猪应迅速皮下或肌注0.1%盐酸肾上腺素1 mL,或地塞米松10 mg(怀孕母猪不用),注射后15 min症状末缓解时,可每隔半个小时注射1次,直至脱离危险。临诊中也可迅速用凉水冲击患猪头部及全身进行急救,此法简单、方便,有一定效果;对休克猪,除注射盐酸肾上腺素或地塞米松外,结合针刺耳尖、尾根放少许血;对心脏衰竭、皮肤发绀患猪,可注射安钠咖,并注意保温。
B
1003-4331(2014)03-0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