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在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应用价值

2014-04-17 15:40陈振松孟志华刘干辉黄钟情范舒舒
中国实用医药 2014年6期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胎儿

陈振松 孟志华 刘干辉 黄钟情 范舒舒

【摘要】 目的 探讨MRI在超声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中的进一步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10年2月~2013年5月期间, 35例妊娠25~37周孕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胎儿侧脑室扩张, 在3 d内行脑部MRI的胎儿为研究对象, 出生后12例婴儿行脑部MRI检查。结果 在35例中, MRI诊断侧脑室扩张33例, 占超声诊断94.3%。10~11.9 mm组12例36.4%, 颅内未见结构畸形;12~15 mm组13例39.4%, 合并颅内结构畸形2例;> 15 mm 组8例24.2%, 合并颅内结构畸形4例及侧脑室内出血2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 25例, 合并脑水肿6例24%。结论 产前超声诊断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的胎儿, 有必要进一步MRI检查, 以帮助排除颅内结构畸形或脑积水。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侧脑室扩张;胎儿

产前胎儿筛查中, 超声检查对诊断脑室扩张是较可靠的首选方法。超声由于软组织分辨率较低、气体及骨组织影响较难观察胎儿脑实质细小结构;与超声相比, MRI可提供更全面、更准确诊断胎儿神经系统畸形的信息[1]。作者对产前超声筛查出的侧脑室扩张胎儿行MRI检查, 明确是孤立性侧脑室扩胀、脑积水或者是颅内结构畸形引起脑室扩张, 并对部分弧立性侧脑室扩张的胎儿出生后再次行MRI检查, 了解出生前后MRI图像一致性。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搜集本院自2010年2月~2013年5月期间, 妊娠中晚期孕妇产前超声检查发现侧脑室扩张, 在3 d内行胎儿脑部磁共振检查的35例孕妇为研究对象, 35例均为存活单胎, 其中一例合并一约12周死胎, 孕龄为25~37周, 平均31周;孕妇年龄为21~39岁, 平均26岁。35例接受检查的胎儿中引产17例, 出生18例;出生前有14例孕妇行病毒学检查及染色体核型检查, 均未见异常, 出生后婴儿随访均无特殊;有12例出生后行脑部MRI检查。

1. 2 检查方法

1. 2. 1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GE-730及ALOKA4, 凸阵探头频率2.0~5.5 MHz, 经腹超声检查。

1. 2. 2 磁共振检查 采用Siemens Symphony 1.5T磁共振扫描仪, 体部表面线圈, 胎儿期扫描层厚5 mm, 层间距0.5 mm, 1次激励;T2W扫描采用半傅立叶采集单次激发快速自旋回波(HASTE)序列及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True FISP)序列;HASTE序列:TR 1000 ms, TE 95 ms, FOV 400×360, 翻转角170°;True FISP序列:TR 4.68 ms, TE 2.34 ms, FOV 400×320, 翻转角80°;T1W扫描采用二维快速小角度激励(FLASH)序列:TR 130 ms, TE 3.67 ms, FOV 400×360, 翻转角70°。检查前均说明检查存在风险性, 取得孕妇的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检查时没有口服镇静剂。出生后颅脑扫描序列为自旋回波序列, 层厚5 mm, 层间距0.5 mm。

1. 3 MRI评价及统计学方法 在经过基底节、丘脑的横断面影像上于侧脑室三角区测量外侧壁与内侧壁之间最大距离, 此线垂直于侧脑室长轴, 并测量侧脑室后角周围脑实质最薄处的厚度。脑白质水肿的异常信号判断依据为单侧脑室扩张与对侧白质比较, 双侧侧脑室扩张与前角旁白质比较。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

2 结果

2. 1 MRI颅内异常情况 产前超声诊断35例侧脑室扩张病灶中, MRI确定诊断侧脑室扩张33例, 占超声诊断94.3%, 双侧脑室扩张15例45.5%, 单侧扩张18例54.5%;合并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8例24.2%。Tatli等[2]研究发现, 产前侧脑室>12 mm胎儿产后脑发育较<12 mm胎儿差, 因此作者根据侧脑室宽度分为3组, 10~11.9 mm(A组)、12~15 mm(B组)及> 15 mm(C组)。本组病例A组12例36.4%(12/33), 颅内未见结构畸形;B组13例39.4%(13/33), 合并Dandy-Walker`s部分型1例、双侧小脑半球无发育伴脑干发育不良1例;C组8例24.2%(8/33), 合并胼胝体发育不良2例、透明隔缺如1例、侧脑室内出血2例、中央导水管梗阻及积水型无脑畸形1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25例, 有6例24%扩张侧脑室旁白质可见水肿征象(见图1、2), 分布情况见表1;脑室旁白质水肿C组80%明显高于B组16.7%, A组白质未见异常;2例侧脑室出血病例脑室扩张明显, 脑室旁白质同样见水肿征象(见图3、4)。

表1 孤立性侧脑室扩张脑室旁白质MRI信号

胎儿侧脑室宽度 例数 T2W信号增高 T1W信号减低

10~11.9 mm 8 0 0

12~15 mm 12 2 2

>15 mm 5 4 4

2. 2 胎儿期与婴儿期脑部MRI对比 出生的18例胎儿MRI均诊断为弧立性侧脑室扩张, 8例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6例脑室旁白质水肿病例均行引产, 12例出生后复查头颅MRI。对比出生前后MR图像, 均能清析显示颅脑内的大脑灰白质、丘脑、脑干、小脑与小脑蚓部、胼胝体、透明隔及脑室系统、脑池、脑沟, 诊断结查基本一致;胎儿T1W图像显示解剖结构较模糊, 与出生后对比有明显差异。出生后MR侧脑室扩张较出生前相对缩小或变化不大, 侧脑室旁未见软化灶。

3 讨论

超声检查安全、经济、方便, 并可实时成像。但其本身存在局限性并依赖于超声医师的水平, 从而影响诊断准确率, 本组病例中有2例正常胎儿超声误诊有侧脑室扩张, 而在超声诊断33例侧脑室扩张胎儿中, MR发现伴发异常14例, 其中6例合并有其他颅脑畸形、2例脑室内出血、6例侧脑室旁白质水肿, 而超声发现异常5例, 其中2例侧脑室内有大片异常回声、1例双侧小脑半球无发育伴脑干发育不良、1例积水型无脑畸形、可疑透明隔缺如1例, 两者对比存在明显差距。近年来, 磁共振越来越受到重视, 随道快速序列发展, HASTE、True FISP快速序列成功应用于胎儿T2W成像检查[3], 图像运动及呼吸伪影明显减少, 清晰度、对比度与自旋回波序列基本相近。胎儿MRI作为一种超声检查发现异常后的确定诊断手段, 关系到胎儿的预后和临床处理决定, 对优生优育及出生后早期冶疗起重要作用。endprint

引起胎儿侧脑室扩张原因主要有:①脑脊液流出道梗阻或者脑脊液产生增多、吸收减少。②脑结构发育异常, 常见为胼胝体发育异常。③脑内破坏性疾病;超声检查若不伴有其他可见的异常结构, 称为孤立性侧脑室扩张;韩彩虹[4]报道侧脑室扩张宫内转归与预后进行分析, 认为出生后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发生率在侧脑室宽度≥12 mm者高于<12 mm者。本组25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病例中有6例(24%)可见侧脑室旁白质异常信号, 侧脑室扩张均≥12 mm, B组2例占16.7%(2/12), C组4例占80%(4/5), 表明随着侧脑室扩张程度增加脑水肿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水肿MR表现为与其他脑实质对比T2W呈相对高信号, T1W呈较低信号, 可能是因为脑室内压力增高, 部分液体渗入脑白质内引起间质性水肿;短期内侧脑室扩张进展快亦可出现脑水肿, 本组有一例超声检查一周内发现侧脑室扩张, 侧脑室宽径为13.5 mm, 经MR检查明确侧脑室旁白质水肿;2例侧脑室出血病例侧脑室扩张明显(C组), T2W显示脑室旁白质高信号, 脑室内病灶呈中等信号, T1W脑室内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 诊断为脑室内出血, 由于胎儿不能用对比剂增强, 无法明确出血原因。有文献报道怀疑有出血性病变才行T1W扫描, 作者认为T1W应常规扫描, 不但能明确诊断高信号出血灶及低信号脑水肿, 对于颅内中线脂肪瘤, 脂肪成份T2W呈高信号, 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相近, 单凭T2W难以发现高信号脂肪瘤。

12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胎儿, 出生后脑部MRI除部分脑室扩大外颅内结构未见畸形, 脑实质未见水肿征象, 与胎儿期MRI表现相似。对于没有伴发脑水肿的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病例, 脑室旁白质是否存在损伤常规MRI仍无法诊断。扩散张量成像 (DTI)是在活体上观察脑组织水分子扩散度和白质纤维髓鞘化程度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平均扩散率(MD)可以定量的反映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平均扩散速度, 而部分各向异性(FA)则能反映扩散的方向性, 两者结合可以更好的反映脑髓鞘发育情况。如今DTI已广泛应用于对新儿生脑损伤评价, Aoyagi等[5]采用DTI对先天性特发性脑积水的婴儿进行诊断, 计算婴儿FA值, 并对婴儿ROIs值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采用DTI对正常胎儿和脑积水胎儿进行诊断, FA值偏低可以对胎儿预后及转归进行预测, 有助于诊断先天性脑积水。有3例偿试应用DTI对胎儿检查, 因检查时孕妇呼吸伪影或者胎儿运动没有成功, 胎儿期DTI检查能否成功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超声是产前筛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MRI对于胎儿脑部结构显示明显优于超声;对于产前超声检查发现侧脑室扩张胎儿, MRI能明显诊断合并颅内结构畸形及并发脑水肿, 但常规MRI只是形态学诊断方法, 对于孤立性侧脑室扩张是否合并脑功能损伤, DTI检查可能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庄严,张国福,田晓,等.MRI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应用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30(3):393-397.

[2] Tatli B,Ozer I,Ekici B,et al.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31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fetal ventriculomegaly.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2,114(7):969-971.

[3] 肖怀春,伍光,春金科,等.HASTE序列在胎儿颅脑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医学临床研究, 2012,29(12):2412-2413.

[4] 韩彩虹.胎儿单纯性轻度侧脑室扩张的预后因素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2,25(8):740-742.

[5] Aoyagi N,Koyama K,Ohno T,et al.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a voxel-based fractional anisotropy study.Neurol Med Chir (Tokto), 2012,52(2):68-74.endprint

引起胎儿侧脑室扩张原因主要有:①脑脊液流出道梗阻或者脑脊液产生增多、吸收减少。②脑结构发育异常, 常见为胼胝体发育异常。③脑内破坏性疾病;超声检查若不伴有其他可见的异常结构, 称为孤立性侧脑室扩张;韩彩虹[4]报道侧脑室扩张宫内转归与预后进行分析, 认为出生后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发生率在侧脑室宽度≥12 mm者高于<12 mm者。本组25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病例中有6例(24%)可见侧脑室旁白质异常信号, 侧脑室扩张均≥12 mm, B组2例占16.7%(2/12), C组4例占80%(4/5), 表明随着侧脑室扩张程度增加脑水肿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水肿MR表现为与其他脑实质对比T2W呈相对高信号, T1W呈较低信号, 可能是因为脑室内压力增高, 部分液体渗入脑白质内引起间质性水肿;短期内侧脑室扩张进展快亦可出现脑水肿, 本组有一例超声检查一周内发现侧脑室扩张, 侧脑室宽径为13.5 mm, 经MR检查明确侧脑室旁白质水肿;2例侧脑室出血病例侧脑室扩张明显(C组), T2W显示脑室旁白质高信号, 脑室内病灶呈中等信号, T1W脑室内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 诊断为脑室内出血, 由于胎儿不能用对比剂增强, 无法明确出血原因。有文献报道怀疑有出血性病变才行T1W扫描, 作者认为T1W应常规扫描, 不但能明确诊断高信号出血灶及低信号脑水肿, 对于颅内中线脂肪瘤, 脂肪成份T2W呈高信号, 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相近, 单凭T2W难以发现高信号脂肪瘤。

12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胎儿, 出生后脑部MRI除部分脑室扩大外颅内结构未见畸形, 脑实质未见水肿征象, 与胎儿期MRI表现相似。对于没有伴发脑水肿的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病例, 脑室旁白质是否存在损伤常规MRI仍无法诊断。扩散张量成像 (DTI)是在活体上观察脑组织水分子扩散度和白质纤维髓鞘化程度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平均扩散率(MD)可以定量的反映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平均扩散速度, 而部分各向异性(FA)则能反映扩散的方向性, 两者结合可以更好的反映脑髓鞘发育情况。如今DTI已广泛应用于对新儿生脑损伤评价, Aoyagi等[5]采用DTI对先天性特发性脑积水的婴儿进行诊断, 计算婴儿FA值, 并对婴儿ROIs值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采用DTI对正常胎儿和脑积水胎儿进行诊断, FA值偏低可以对胎儿预后及转归进行预测, 有助于诊断先天性脑积水。有3例偿试应用DTI对胎儿检查, 因检查时孕妇呼吸伪影或者胎儿运动没有成功, 胎儿期DTI检查能否成功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超声是产前筛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MRI对于胎儿脑部结构显示明显优于超声;对于产前超声检查发现侧脑室扩张胎儿, MRI能明显诊断合并颅内结构畸形及并发脑水肿, 但常规MRI只是形态学诊断方法, 对于孤立性侧脑室扩张是否合并脑功能损伤, DTI检查可能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庄严,张国福,田晓,等.MRI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应用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30(3):393-397.

[2] Tatli B,Ozer I,Ekici B,et al.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31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fetal ventriculomegaly.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2,114(7):969-971.

[3] 肖怀春,伍光,春金科,等.HASTE序列在胎儿颅脑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医学临床研究, 2012,29(12):2412-2413.

[4] 韩彩虹.胎儿单纯性轻度侧脑室扩张的预后因素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2,25(8):740-742.

[5] Aoyagi N,Koyama K,Ohno T,et al.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a voxel-based fractional anisotropy study.Neurol Med Chir (Tokto), 2012,52(2):68-74.endprint

引起胎儿侧脑室扩张原因主要有:①脑脊液流出道梗阻或者脑脊液产生增多、吸收减少。②脑结构发育异常, 常见为胼胝体发育异常。③脑内破坏性疾病;超声检查若不伴有其他可见的异常结构, 称为孤立性侧脑室扩张;韩彩虹[4]报道侧脑室扩张宫内转归与预后进行分析, 认为出生后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发生率在侧脑室宽度≥12 mm者高于<12 mm者。本组25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病例中有6例(24%)可见侧脑室旁白质异常信号, 侧脑室扩张均≥12 mm, B组2例占16.7%(2/12), C组4例占80%(4/5), 表明随着侧脑室扩张程度增加脑水肿发生率明显增高;脑水肿MR表现为与其他脑实质对比T2W呈相对高信号, T1W呈较低信号, 可能是因为脑室内压力增高, 部分液体渗入脑白质内引起间质性水肿;短期内侧脑室扩张进展快亦可出现脑水肿, 本组有一例超声检查一周内发现侧脑室扩张, 侧脑室宽径为13.5 mm, 经MR检查明确侧脑室旁白质水肿;2例侧脑室出血病例侧脑室扩张明显(C组), T2W显示脑室旁白质高信号, 脑室内病灶呈中等信号, T1W脑室内病灶呈不均匀高信号, 诊断为脑室内出血, 由于胎儿不能用对比剂增强, 无法明确出血原因。有文献报道怀疑有出血性病变才行T1W扫描, 作者认为T1W应常规扫描, 不但能明确诊断高信号出血灶及低信号脑水肿, 对于颅内中线脂肪瘤, 脂肪成份T2W呈高信号, 与蛛网膜下腔脑脊液相近, 单凭T2W难以发现高信号脂肪瘤。

12例孤立性侧脑室扩张胎儿, 出生后脑部MRI除部分脑室扩大外颅内结构未见畸形, 脑实质未见水肿征象, 与胎儿期MRI表现相似。对于没有伴发脑水肿的孤立性侧脑室扩张病例, 脑室旁白质是否存在损伤常规MRI仍无法诊断。扩散张量成像 (DTI)是在活体上观察脑组织水分子扩散度和白质纤维髓鞘化程度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 平均扩散率(MD)可以定量的反映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平均扩散速度, 而部分各向异性(FA)则能反映扩散的方向性, 两者结合可以更好的反映脑髓鞘发育情况。如今DTI已广泛应用于对新儿生脑损伤评价, Aoyagi等[5]采用DTI对先天性特发性脑积水的婴儿进行诊断, 计算婴儿FA值, 并对婴儿ROIs值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采用DTI对正常胎儿和脑积水胎儿进行诊断, FA值偏低可以对胎儿预后及转归进行预测, 有助于诊断先天性脑积水。有3例偿试应用DTI对胎儿检查, 因检查时孕妇呼吸伪影或者胎儿运动没有成功, 胎儿期DTI检查能否成功有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 超声是产前筛查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MRI对于胎儿脑部结构显示明显优于超声;对于产前超声检查发现侧脑室扩张胎儿, MRI能明显诊断合并颅内结构畸形及并发脑水肿, 但常规MRI只是形态学诊断方法, 对于孤立性侧脑室扩张是否合并脑功能损伤, DTI检查可能有很好的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庄严,张国福,田晓,等.MRI在胎儿中枢神经系统畸形的应用价值.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1,30(3):393-397.

[2] Tatli B,Ozer I,Ekici B,et al.Neurodevelopmental outcome of 31 patients with borderline fetal ventriculomegaly.Clin Neurol Neurosurg, 2012,114(7):969-971.

[3] 肖怀春,伍光,春金科,等.HASTE序列在胎儿颅脑磁共振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医学临床研究, 2012,29(12):2412-2413.

[4] 韩彩虹.胎儿单纯性轻度侧脑室扩张的预后因素分析.中国临床研究, 2012,25(8):740-742.

[5] Aoyagi N,Koyama K,Ohno T,et al.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of 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a voxel-based fractional anisotropy study.Neurol Med Chir (Tokto), 2012,52(2):68-74.endprint

猜你喜欢
磁共振成像胎儿
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双主动弓1例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孕晚期胎儿水肿宫内干预及预后
MRI在胎儿唇腭裂中的诊断价值
孕期适度锻炼能够促进胎儿的健康
胎儿脐带绕颈,如何化险为夷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弥漫性轴索损伤CT、MR动态观察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