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过分追求就业率、签约率的现象,而忽视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违背教育规律,漠视教育的本体价值的现象也是司空见惯的。本文就高职教育的职业化与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性,现在的高职教育与学生全面发展的认知偏差及应采取的对策等几个方面,充分阐述了学生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针对目前存在的认知偏差提出了操作性较强的应对策略,对于解放学生的心灵,解除就业率对高职教育的束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高职教育 和谐发展 就业率 认知偏差 应对策略
到目前为止,高等职业院校有将近1300所,在校高职学生人数近1000万人,高职院校占我国高等学校数量近60%,占高等学校的学生人数50%以上[1]。高职教育的可持续性,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高职教育最核心、最根本的问题,把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理智、情感和身体的和谐发展紧密的联系起来,做到教育为社会服务,为地方经济服务,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
1 认清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系的重要性
教育的目的是获取知识,取得生存的技能,而高职教育则是以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的的一种高等教育形式,是职业教育的高级层次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形式,主要的特征是兼有职业性、教育性双重属性,与其它教育形式的主要区别是职业性、实践性和社会性[2]。但是,教育的更深层次的目标是党的教育方针,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所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教育的方向,也充分说明了教育的目的除了使学生获得一份职业外,更重要的是解放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身体等各方面和谐、健康、全面的发展[3]。
2 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的和谐发展关系的认知偏差
目前的高职教育过分强调了职业化和就业前导教育的特性,而忽视了教育的本体价值,忽略了学生的和谐发展,更谈不上可持续发展,几乎就是一个较长时间的技能培训班了。现在的高职教育包括本科教育,学生都焦躁不安,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来找工作,似乎一份工作就是上大学的唯一目标,除此外别无他求,开学的第一天老师就在说,你们要好好学习,掌握熟练的技能,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三年的时间有一年用来找工作,准备所谓的毕业设计、论文、实习、招聘会。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找工作,还有一部分时间要用来掌握一项或是几项技能,那学生有多少时间用来丰富自己的内涵,弥补自己的短板呢?
学生必须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以获得一份工作,得到物质上的保障,这无可厚非,这是每个人都要承受的社会压力。若职业第一,其它一切退居其次则过分强调了教育的职业性了,教育就成了仅仅为适应工作或某种职业的机械过程[4]。工作和职业是必须的,如果教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某个职业,这就会使学生变得越来越机械,在商业的运作下,学生的心灵就会沿着一条狭窄的轨道运行,教育的机械化会使得学生的心智模式化,学生在经过高职教育后,在学生毕业的时候,几乎就一个模式,好似机械化的产品一般,这样的教育就有如“制器”而非“育人”了[5]。
现在的生活方式也不利于学生的和谐发展,高职教育不可避免的受到整个政治、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或多或少的左右着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功利的环境和浮躁的社会风气,都影响着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使得他们短视,挣大钱、傍大款和一夜暴富是一些学生的追求,这些扭曲的价值观又反过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这些认知的偏差,使得学生的心智越来越狭隘、局限和不完整。
3 应对的措施
为了使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就要在高职教育阶段,注重自身文化底蕴的投入,在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培养的同时,注重自身其他知识的蕴养,花费一定的时间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其次,学生和学校都要摆正求职心态,自信的面对“被选择”,从内心深处摆脱读书就是为了就业,上学就是为了工作的思想。学校也应该摆正位置,不需追求什么签约率,什么就业率等指标,要使得学生在取得某种职业资格的同时,获得全面发展。使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有业”,更需要他们自主发展的“乐业”,尤其是设计性的“创业”,使学生终身受益,永远站在历史的潮头。诚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某项技能,而找到一份工作,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这项技能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为社会所抛弃。
最后,高职学生占高校学生的半壁江山,而这些学生将来绝大多数都会成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是中国工人的有生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我国工农业产业的进步与发展,所以我们必须认清高职教育的发展与学生和谐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发展,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职业技术教育,2008(9).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史料汇编[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3-64.
[3]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4]安心.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1999.
[5]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2(2).
作者简介:章世清(1965-),男,湖北宜昌人,三峡电力职业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教育教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