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金洲
摘 要:针对现实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平时常态课中的不互动或少互动、各种公开课中的为互动而互动等假互动现象,试图通过“创设‘放松性警觉情境,激发真互动需求”和“搭建多元互动平台,培养真互动技能”两个角度的探讨,让“真互动”成为更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
关键词:“放松性警觉”情境;真互动;常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充满教学民主的过程中,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能力。”课改以来,广大一线教师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互动”作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如江苏省洪泽中学姚湘仁老师关于“教师对学生问题运动的运作”的互动策略研究等。但不可否认的是,现实的教学中仍普遍存在:平时常态课中的不互动或少互动;各种公开课中的为互动而互动等假互动现象,背离了课改的初衷,不利于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本文试图通过“创设‘放松性警觉情境,激发真互动需求”和“搭建多元互动平台,培养真互动技能”两个角度的探讨,让“真互动”成为我们更多教师课堂教学的常态。
一、创设“放松性警觉”情境,激发真互动需求
美国学者杰弗里·凯恩和雷纳特·N·凯恩通过对脑科学与教育关系的研究得出一个重要结论:人的大脑的学习因受到挑战而被促进,因感知威胁而被抑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放松性警觉”的学习情境,以利于其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学生也只有处于这种“放松性警觉”情境下,他们的课堂互动需求才能被激发出来。这种激发学生互动需求的“放松性警觉”情境至少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创设。
1.创设自主学习的“放松性警觉”情境,形成内在需求
最重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人而异设计自主学习的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既有一定的挑战性,让他们“警觉”,让他们必须“跳起来”;同时,又必须把握好一定的度,不要让这种挑战变成一种威胁,而应该让他们同时具有“放松性”,应该能“够得着”。只有在这种情境下的互动,更多学生才有机会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才能激发每位学生自觉的内在互动需求。
2.创设合作学习的“放松性警觉”情境,迸发群体需求
创设合作学习的“放松性警觉”情境,首先,教师必须以自己健全的人格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这样的人格应该充满爱心、向上和进取,学生不仅懂得关爱自己,也学会关爱他人、社会和自然。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个真实的和谐共进的合作型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成员之间的关系是温馨、关爱和信任的,充满着互助、“补台”和鼓励,少了妒忌、歧视和嘲笑,是一个完全“放松性”的学习状态。其次,同伴之间只有在“放松性”学习状态中才有互动交流的需求,才会产生互动交流中的相互激励、相互引领和相互启发,使合作学习又始终处在一种“警觉”状态。
3.创设探究学习的“放松性警觉”情境,激发潜在需求
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创设“放松性警觉”情境,至少应该考虑以下几点:素材选择必须基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经验,使之产生情感和认知共鸣;问题设置必须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原则,切入点要新、巧、趣,使学生耳目一新;探究过程设计科学、严谨,活动丰富多彩,适时搭建“支架”,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深度探究;结果评价要把学生的自我反思评价、同伴互助评价、教师建议性评价三者结合,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这样的“放松性警觉”状态,才能把学生潜在的互动需求愿望转化为现实的互动行为。
二、搭建多元互动平台,培养真互动技能
学生有了真实自觉的互动需求以后,我们的教师必须搭建多元互动平台,在操作层面培养学生互动技能,提高互动实效。
1.搭建自主学习的自我互动、反省平台,培养学生互动准备能力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是思考力的培育者,不是知识的注入者。”学生互动参与和互动实践的前提是自我互动、反省,做好互动合作准备。这就要求教师真正以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互动、自我反省搭建平台。具体做到从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基础出发,选择自主学习内容,激发其自主学习兴趣,产生自主学习动机;设计有效问题,力求体现学生在认知、情感、道德等方面的冲突,并尽可能地吸纳更多学生参与该过程的设计,要突出重难点,充分考虑学生自主预习过程中暴露出的易混易错点,要保持题目一定的梯度和区分度,能激发学生思维,促使其自我互动、反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深度反省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参与合作学习的互动做好充分准备。
2.搭建合作学习的彼此交流、分享平台,增强学生互动参与能力
在深度自主学习、自我互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教师还要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互动交流平台,增强学生互动参与能力。具体包括:在构建利于互动合作学习小组的基础上,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带着真诚、平和、友善的态度去互动交流;培养学生勇于表达、准确表述思想的能力,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交流语言简洁、逻辑严密、情感丰富,让人乐意听、听清楚、能理解;对别人的发言要虚心倾听、深入思考,这是一个相互间思维碰撞、理解、比较、对照、借鉴、欣赏的过程;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态度谦和、平等对话、相互“补台”,在质疑、争辩、合作、激活思维过程中促进动态生成、深化认识。
3.搭建探究学习的共同研究、协作平台,锻炼学生的互动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要引领学生在认识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实践活动中,感受经济、政治、文化各个领域应用知识的价值和理性思考的意义”“强调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为落实课标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的每一框题都设置探究学习的材料及相应的问题,每一单元都设置专门的综合探究课。教师要有选择地优化处理好这些探究资源,搭建师生共同研究、协作学习的平台,锻炼师生互动实践能力。具体做法是师生共同讨论确定可操作、能互动的主题,共同研究问题的设置,共同协商能体现个性、发挥特长的明确分工,共同安排探究的步骤,共同选择适合的探究方法,共同经历探究的过程,共同参与评价、反思、完善每一次探究活动,使师生在互动探究的实践中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陈清.在新课程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2007(08).
编辑 郭晓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