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初探

2014-04-17 09:20张静吕娜庞超
新课程·中旬 2014年1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创新

张静 吕娜 庞超

摘 要:结合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发展,分析了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行业发展的现状,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创新性的建议:紧紧以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为目的、以提高动手能力为根本,改进项目教学方法、加强教师综合素质的培养、进一步整合课程体系。

关键词: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育活动中,在特定的教育理念与方针指导下,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设计的教育思路,在教育思路的规划下采取的系列教育组织与运行机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包括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制度、培养过程、培养方法与手段、教育评价及课程体系设置等因素。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以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为例分析,由于艺术设计类学生不同于普高学生的特点,对于教学条件提出了更高、更为特殊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过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在以项目教学法为主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学习目的明晰了,但知识点学习不够扎实、系统性不够好;实施团队项目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水平、学生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导致团队能力培养了,但个人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在试行分段式教学过程中,由于学习时间分隔,关联性强学科知识的横向联系性较差,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倦学等现象;另外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人才培养模式需沿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及时进行改革调整。

三、艺术设计类行业发展现状

最具代表的艺术设计类专业——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服务于经济发展的服务行业——广告业。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广告业发展速度惊人,发展趋势呈现多样化。户外广告、网络广告、手机广告等媒介的出现,使得传播媒体更趋于多样化,更促使了广告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一个新兴产业的高速发展亟待教育手段进行“造血”,市场急需大批高端技能型广告人才。

行业发展的现状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提出了要求,作为一个新兴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专业教师承载着服务经济革命的使命,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需跟随市场需求而创新。

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1.按照人的认知规律重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与考核方法

按照人的认知规律调整课程体系,先夯实理论基础,再按照项目和课程之间的支撑关系,进行课程打包,不仅纵观前后课程之间知识的联系,还要加强横向课程之间的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项目布置上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比如,商业展示、

AUTOCAD和3DSMAX、材料设计课程共同培养学生展示设计的

能力,这几门课程的教师要加强沟通、布置项目要一致。

(2)在考核方案设计中,主张多门课程考核方案综合设计,无论是笔答题还是操作题,都应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各科教师对所授课程评判标准进行细化作为该课程的评分标准。

2.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利用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成之后,如何能够很好地应用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制度,制约工作人员必须带学生作项目,比如,带学生作项目作为年终评优的必备条件之一,如果学生作品获采用,给工作人员记功等等,创新了以往的管理体制,使带学生由被动变主动,推动了实践教学的发展。

3.重视师资培养,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

青年教师培养是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师资力量关系着教学目标的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健康运行的关键。比如,前面提到加强几门课程的联系,那么这些学科的教师都应该具有独立完成这个项目的能力,而不是只会教授自己所任的学科,这在教育中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希望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过程中,引起广大教师的重视。

4.协调好坚守与改革的关系

任何一项教学改革,都应该慎重取舍,比如,传统的讲解法,是教学的主要方法之一,不能轻易被项目教学法取代;再比如,校企合作开发的教材,市面更多的是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的教材,这些固然有可取之处,能够更为贴近实际工作任务,但知识系统性往往不够好,只是够用,拓展的知识少了,学生学完之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被限制住了。因此,应该合理协调好传统精华与改革创新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真正满足社会所需、企业所用。

5.鼓励学生创业

河北省创业孵化园、河北省大学生创业基地均坐落在我院,为学生实习、就业、创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鼓励大学生进行创业,一方面可缓解区域就业压力,另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有理想、有抱负,培养其家庭责任感、社会责任感,使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学生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的,可通过完成的作品免试相关课程。

参考文献:

[1]崔海军,刘荣红.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2).

[2]李志强,匡维.“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J].职业教育研究,2011(03).

[3]周国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创新[J].继续教育研究,2011(09).

作者简介:张静:女,1982年生,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与广告设计。

吕娜:女,1980年生,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学。

庞超:女,1980年生,硕士,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技术与广告设计。

注:本文是河北省高等教育学会2013年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研究”(课题编号:GJXH2013-71)的研究成果。

编辑 谢尾合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艺术设计创新
《星.云.海》
《花月夜》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混沌之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