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纽马克语义翻译论视角探究中国古代经典的英译
——以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为例

2014-04-17 20:17:32宋钟秀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2期
关键词:雅各礼记马克

宋钟秀

(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4)

从纽马克语义翻译论视角探究中国古代经典的英译
——以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为例

宋钟秀

(三明学院外国语学院 福建三明 365004)

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论对翻译实践具有重大指导意义。本文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例,分析了语义翻译策略在其译本中的具体运用,并指出此译法能很好地保留原文的形式、内容以及风格韵味。同时,为避免因过度忠实原文形式而造成误译,文章还探讨了如何正确适用语义翻译策略,以期为中国古代经典的译者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语义翻译;理雅各;《礼记》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东西方交流的深入,西方人愈加渴望了解中国,包括中国的古典文化。为此,在本世纪初,出现了一股翻译中国古代经典的风潮,许多典籍被复译或重译。然而,典籍翻译并非易事,笔者认为译者应适当借鉴前人的翻译经验和研究成果。为此,本文将以理雅各的《礼记》英译本为例,分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在其译文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以后的译者翻译中国古代经典提供一些借鉴经验。

一、语义翻译论

直译还是意译,忠实还是通顺,一直以来,译界的争论声不绝于耳。翻译家纽马克,在《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书中,首次提出了语义翻译的概念。语义翻译在力求保持原文语义、句法结构的情况下,以翻译出其中确切的隐含意思为主,独辟蹊径,在直译和意译间找到了合适的平衡点。[1]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论的核心思想是指译者表达的内容不能脱离原文的文化范围,其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在译文中也不能任意改变,只有在形成理解障碍时,方可适当解释。

语义翻译更多地强调原文的语义和内容,然而采用语义翻译原则,译文中的语言有时难免显得晦涩而复杂,容易出现超额翻译的现象。纽马克也认为,“和原文相比,采用语义翻译策略译成的作品稍显逊色。”[1]语义翻译,侧重于留存原文的形式、句法,不可避免的将损失部分原文内涵。

纽马克在上述书中还提到,翻译实践中应注意将翻译策略和文本类型有机结合,针对不同的文本,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当原著思想和内容同等重要时,无论文章的类别是哲学类、宗教类还是文学类,均可适用语义翻译法。

二、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的的翻译思想和语义翻译法的应用

1.理雅各的翻译思想

理雅各是苏格兰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他翻译的一系列中国古代典籍收录到了《中国经典》中,其中也包括《礼记》。其译本至今备受学界推崇,并被奉为标准译本。

纵观理雅各的译著,频繁使用直译加注法,既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内容,又保留了原文的风格韵味。理雅各在中国经典第五卷中,曾提到他的翻译理念:“忠实于原文内容和保持译文语言的典雅,这是难于两全的。”[2]他将诠释中国经典的原意作为首先追求的目标,同时力求避免译文的语言太过粗俗而不堪卒读。

为此,他在典籍英译时应用的策略和翻译思想接近语义翻译观。两者都把忠实于原文和原作者放在首位,此翻译策略更有利于传达出原文隐含的文化意义,又力求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和风格。

2.语义翻译论在理雅各《礼记》英译本中的体现

(1)在内容和形式上,译文尽量和原文保持一致

语义翻译,虽然力求保存原文形式,但也强调译文应该忠实于原文。为此,译者在翻译时,除了要理解原文的表面意思,还要挖掘出其中隐含的意义,然后用译语恰当表达出来,同时译者也需要考虑到如何将原文中具有文化色彩的词悉数译出。

例1:《王制第五》:六十岁制,七十时制,八十月制;九十日修,唯绞、紟、衾、冒,死而后制。[3]

理译:After sixty,(the coffin and other things for the mourning rites) were seen to be in readiness,(once) in the year; after seventy,once in the season; after eighty, once in the month; and after ninety,every day they were kept in good repair. But the bandages,sheet,and coverlets and cases (for the corpse) were prepared after death.[4]

从文体上看,在词序、句序方面,理雅各的译文和原文基本一致。原文中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译文也基本保留了这种修辞手法。从整体上来看,极好地传递出了原文的风格韵味。

从内容上看,原文中的“岁制”指的是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准备好的丧葬用品。理雅各译为“After sixty,(the coffin and other things for the mourning rites) were seen to be in readiness,(once) in the year”,为了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其隐含意思用括号表示,既达到了和原文在语言形式上的对等,又利于译语读者所理解。在古代,“绞”指的是用来扎紧小殓衣和大殓衣的布带;“紟”指的是单被,大殓时使用;“衾”指的是夹被,大小殓均用,共三条;“冒”指的是小殓前套在尸身上的布袋。[3]这四个词在古代都与丧葬文化相关,理雅各把它们分别译为“bandages”,“sheet”,“coverlets”和“cases”。“bandages”在英文里的意思是“用来包扎伤口的绷带”和用来扎紧小殓衣和大殓衣的布带很类似;“sheet”有单被的含义,“coverlets”有床罩、床单之意,相对于原文中的“衾”,意义有缩小,“cases”指的是箱子,理雅各认为套在尸身上的布袋和箱子的作用差不多,所以用“cases”来表达“冒”的含义。原文用单个词,译文也选择单词表达,既达到了形式上的对等,其中隐含的文化含义也基本诠释出。

(2)融和直译、逐字翻译和忠实翻译

语义翻译相比于直译,更为关注和尊重语言的应用场合,相比于忠实翻译,注重留存原文的审美价值,只有在必要的时候采取一些折衷的方式,有选择的译出部分原文意义。总的看,语义翻译更加灵活,克服了直译、忠实翻译的一些固有缺陷,富有创造性。

在理雅各关于中国经典的翻译实践中,常常能够很好的融合直译、逐字翻译和忠实翻译各种译法,其翻译策略效果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观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好的表达出了原文的形式之美,又很好照顾到译文读者。

例2:《曲礼上第一》: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3]

理译:The parrot can speak, and yet is nothing more than a bird; the ape can speak, and yet is nothing more than a beast 2. Here now is a man who observes no rules of propriety; is not his heart that of a beast? But if (men were as) beasts, and without (the principle of) propriety, father and son might have the same mate.[4]

在以上例子中,“鹦鹉能言,不离飞鸟”和“猩猩能言,不离禽兽”在结构上是对称的,理雅各采用了直译的翻译策略,译文从形式和内容上保持与原文一致。“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其大意指“不遵循礼,即便是人,能够说话,其也同禽兽的心思一般?”理雅各采用了逐字翻译法,译文稍显拗口,但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形式,“虽能言”在译文中省略掉了,目的是为了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的意思是“只因为禽兽不懂礼,所以出现父子共同与一野兽交配的情况”。理雅各没有完全采用直译法,而是根据英语的表达习惯作了些改动。

(3)有时候表达过于模糊,使得译文稍逊于原文

例3:《曲礼上第一》:贫者不以货财为礼,老者不以筋力为礼。[3]

理译:Goods and wealth are not to be expected from the poor in their discharge of the rules of propriety; nor the display of sinews and strength.[4]

“筋力”在文中指“跪拜之礼”,理雅各将其直译成“sinews and strength”,显然不是原文的本意。译者为了追求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而造成了译文释义的偏离,客观上将造成读者理解障碍。笔者认为,如以表达原文为首要目标,译者可暂时牺牲形式上的对等,将“筋力”翻译成“etiquette of kowtow”,能更好传达出原文的意思。

通过上述例子的分析可以看出,理雅各采用的翻译策略符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观。在词序和句序方面,理雅各的译文和原文相比,基本保持一致,并再现出了原文的内容和风格。然而,由于译者过于强调译文和原文要保持形式上的对等,客观上造成部分译文欠额翻译,甚至是误译的情况。

三、结语

理雅各在《礼记》的译著中,大量的采用语义翻译策略,总体上较好地留存了原文的形式,内容及其风格韵味,恰当的表达了原文的思想内涵,有益于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汉语的特点和中国古代文化,不愧为中国古代经典的权威译本。当然,他的译本也偶有误译之处。故笔者认为,在翻译中国古代经典时,译者可以借鉴理雅各的语义翻译法,在可能造成误译而曲解原文时,应适当变通,暂时牺牲译文和原文形式上的对等,以翻译出原文的意思为首要目标。

[1]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2]王辉.理雅各与中国经典[J].中国翻译,2003(2).

[3]钱玄,等.礼记(上下)[M].长沙:岳麓书社,2001.

[4]Legge James.The Book of Rites from the Sacred Books of the East [M].Oxford:Clarendon Press,1885.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mark semantic translation theory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classics——Legge’s "rite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Song Zhong-xiu
(Sanm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Institute, Sanming Fujian, 365004, China)

Newmark's semantic translation theory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Legge’s "rite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semant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oncrete application,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lation can well retain the form, content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 flavor. At the same time, in order to avoid mistranslation caused by excessive faithfully form, the article also discusses how to correctly apply the semantic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to the ancient Chinese classic the translator experience.

semantic translation; Legge; "rites"

H315.9

A

1000-9795(2014)012-000149-02

[责任编辑:鲍 雨]

宋钟秀(1979-),女,汉族,江西石城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典籍翻译。

本论文是我的课题研究成果。1.三明学院科学研究发展基金资助项目,理雅各英译《礼记》研究,编号:A0807/Q;2.福建省教育厅B类社科项目,理雅各英译《礼记》研究,编号:JBS09184。

猜你喜欢
雅各礼记马克
SOUNDS OF THE VILLAGE
汉语世界(2022年5期)2022-10-15 12:32:58
连通器及其应用
《礼记·祭统》孝道观的神圣意蕴
原道(2020年2期)2020-12-21 05:46:38
半途而废
马克·吐温:辣你没商量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国际汉学(2020年1期)2020-05-21 07:23:14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海峡姐妹(2018年9期)2018-10-17 01:42:50
文明
马克明篆刻
云南档案(2017年1期)2017-02-18 06:25:40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