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瑞
(淮海工学院 电子工程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间的竞争比以往任何时代更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一个拥有大量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国家才能具有持续发展潜力,反之将丧失竞争力。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部门开始把教育的核心重点转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途径。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最重要的目标不是为了科研能力本身,而是让本科生在数据分析、文献检索、文档撰写等方面得到系统的学习和锻炼,这些能力恰恰是创新能力的基础。此外,大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对于一般普通高校的整体学习风气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1]。因此,科研能力培养不能局限在部分研究型大学,而是要根据各高校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培养[2]。目前针对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在部分研究型大学进行[3-6],这些研究往往把培养科研型人才作为重点,研究的关注点主要是管理层面,较少从学生、教师以及环境因素考虑。本文将对教学/科研型普通高校中影响本科生科研效果的因素进行多方面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一般普通高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高校本科生参与科研的主要形式包括:科技竞赛类的科研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以及平时的科研活动(如参与教师的课题等)。本科生参与科研能够锻炼其在文献检索、数据分析、文档撰写等方面的能力,是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7]。然而,目前一般普通高校中本科生科研活动参与情况并不容乐观,科研效果也并不理想,这既与学生、教师以及学校管理等因素有关,也与教学/科研型一般普通高校的本身情况有关。
1 缺乏对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认识 很多一般普通高校本科生缺乏参与科研活动的自信心,认为自身在知识方面存在不足,没能力参与科研。很多学生认为只有名牌大学、重点大学的本科生才有能力参与科研。多数学生即使参与相关科研活动也是在教师的安排下被动参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参与方式和心理使得参与效果较差。此外,很多学生对科研能够带来的收获和益处认识不够,对科研活动中的一些过程、方法和手段认识不足,部分参与学生对科研活动中的文献搜索、数据分析、综述撰写等大量文档阅读和分析工作持抵触情绪,认为科研活动就是做实验和开发。这种认识也会对周围同学参与科研活动产生负面影响。
2 缺乏参与科研的时间和精力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本科生仍然面临着不小的课程学习负担以及考试、考级、考研的压力,而科研活动主要以课外时间为主,学生完全凭个人爱好去选择。当时间发生冲突时,大部分学生会选择牺牲科研活动时间,久而久之则会失去对科研的兴趣。
1 对本科生科研重视不足 教师的态度是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在一般普通高校中,不同的教师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态度也不尽相同。一般普通高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但同时还需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因此教师一般都会申请不同级别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这为指导本科生科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一般普通高校中,大部分教师都能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科研活动,但有部分教师对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信心不足,对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并没有给予重视,除了指导一些大学生创新和竞赛等硬性任务之外,他们并没有真正让本科生参加到自己的研究或课题中。
2 缺乏针对本科生科研的训练体系 本科生参与科研本身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活动。由于本科生在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方面还不足,且多数学生并未接触过科研活动,在科研经验和方法等方面相对缺乏。因此,指导教师首先需要针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方法进行系统训练,与研究生相比则需要更为详细的指导。从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选题开始到科研项目的结束,大部分指导教师都能够对本科生科研活动进行具体而细致的指导,但是在针对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方法的系统性上依然存在不足。
3 部分教师自身科研水平有待提高 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也需要细致和专业的指导,教师自身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能否有效开展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普通高等院校中年轻教师相对较多,部分年轻教师缺乏丰富的教学和科研指导经验,对自身学科领域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科研实践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1 缺乏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科学管理与监督 本科生科研活动归根结底是一种学术研究活动,因此在管理上也需要遵循学术活动的规律。目前在大部分一般普通高等院校中,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机构却是教务处、团委或学生处等非科研部门。这种组合和管理方式缺乏对本科生科研活动整个过程科学的监督与管理,影响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效果。此外,管理中的奖励机制不完善,严重制约了学生和教师参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积极性。
2 缺乏充足的资源投入 目前,绝大多数一般普通高校学生的科研活动还存在资源投入不足的现象。首先是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经费投入有限,限制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此外,科研活动所需的场地、设备也缺乏保障,不少实验设备或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
3 对科研的激励性不够 目前很多一般普通高校对参与科研的本科生有一定程度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但很多奖励标准相对严格,大部分参与科研的本科生都难以达到。而涉及范围较广的一般性奖励对学生而言没有太大吸引力,因此难以调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此外,指导教师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收益严重不符,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师的指导积极性。一般普通高校的教师除了要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之外,还需要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务,而指导本科生科研是一项耗时耗力的活动,需要占用大量精力和时间,这使得教师疲于应付,对指导本科生科研的热情不高。
1 明确科研的意义和目标,培养对科研的兴趣 本科生要明确参与科研活动的意义,要认识到积极投身科研活动能够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也能够开拓视野、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有利于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最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解决实际工作中的问题提供宝贵的锻炼机会。此外,参与科研也能让本科生认识到基础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提升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形成学习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兴趣是最好的教师,积极的兴趣能够促进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和科研任务。
2 树立科研自信心 一般普通高校的本科生要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要认识到科研能力并不是少数名牌重点高校的本科生独有的,而是每个正常人通过锻炼都能够提高的,只要树立信心,有不畏艰难和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在教师的系统指导下就能有所收获。
3 合理安排科研与学习的时间 本科阶段课程学习的任务相对较重,因此需要学生做好时间规划,并有效执行和控制,只有这样才能使时间价值的利用实现最大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时间分为多个阶段,设定每一个阶段的目标和任务,集中时间和精力去尽早实现各阶段的任务,最终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划分出来投入到科研活动中。
1 正确看待本科生科研活动 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认识到自己身兼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的重要责任,要用奉献精神和责任心来指导每一位参与科研活动的学生。科研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本科生科研活动可以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使他们较早地掌握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并受用终身。此外,本科生特有的热情、想象力以及解决问题的新思维,也能够激发指导教师的科研灵感,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8]。
2 完善本科生科研指导体系和方法 指导教师在本科生科研活动中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消除学生对科研的盲目性和对科研的惧怕,建立一套适应本科生的科研指导体系,逐步将本科生带入科研的大门,初步培养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教师本科生科研指导体系,如实行本科生导师制和教师课题制等,除了可以提高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效果,也是提高本科教育质量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有研究课题的教师可吸收本科生加入项目组,帮助他们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发展方向,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科研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指导教师也可以给参与科研项目的本科生以适当的奖励,以此来调动本科生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增强教师自身科研水平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教师的知识结构也需要及时更新。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指导能力,才能以扎实的科研功底指导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帮助学生开拓研究思路,提升科研素质。
1 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学校应设立校、系两级本科生科研组织和管理部门,保障本科生科研活动科学有序的开展。校级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负责制定本科生年度科研计划,落实本科生科研资助经费渠道来源,组织评审本科生科研项目申请,协调跨系申请的科研活动,组织本科生科研项目的检查、考核和结题等。院系管理机构则应注重科研管理的具体化和针对性。作为本科生科研管理的实体,二级院系本科生管理机构要充分运用校级下放的权力,实现自主管理,营造竞争向上的氛围,激发教师指导科研的积极性和学生的科研主动性。
2 增加本科生科研的资源投入 一般普通高校本科生科研的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与学生数量相比相对不足。一般普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地域优势,大力加强本科生科研的宣传工作,争取到地方政府、科研企事业单位等各方面的资助,同时加强对现有场地、实验室及相关仪器设备的统筹规划,为本科生开展科研活动提供硬件上的支持。
3 建立合理的本科生科研激励机制 合理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地调动指导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使本科生科研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参与的本科生而言,除了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之外,学校还可以建立一套综合评价体系,使他们在奖学金评定、三好学生评定等方面得到政策倾斜。就指导教师而言,高校可以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将教师对本科生科研的指导以及成果获奖情况作为职称、工资、奖励和聘用等方面参考指标之一,以此来激发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的热情。
参考文献:
[1] 刘国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探究[J].河南教育,2007(9):12-13.
[2] 刘莎莎.河北省高校本科生科研现状及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08.
[3] 魏志渊,毛一平.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的探讨[J].高等理科教育,2004(2):75-77.
[4] 蒋华林,李华,刘西蓉.研究型大学本科科研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5(4):86-88.
[5] 方惠英,楼程富,陆国栋.浙江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7(8):41-42.
[6] 侯婉莹.我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9.
[7] 徐婷.地方综合性大学本科生科研状况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2.
[8] 况立艳.研究型大学科学创新系统初探[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