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重新审视儒家思想的对策解析*

2014-04-17 06:04
关键词: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项 娟

(闽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漳州 363000)

自从中国被鸦片战争的炮火无情地卷入现代化的洪流中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可谓是一波三折、命途多舛。国人多次面临如何进入现代化这个关键问题,这个问题也成为一百多年以来中国人意见纷呈、争论不休、不时掀起波澜的话题。在历代现代化讨论中,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总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核心问题。近代杜维明教授提出“现代性中的传统问题”的论点,已将讨论推进了一步并且是非常具有启发意义的。

一、儒家思想渊源和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及根源

(一) 儒家思想渊源

在儒家思想起源的问题讨论中,历史上并没一个明确的定论,唯有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中记述较为确切。书中有云:“儒家者流,盖出司徒之官,助人群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阻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该论述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儒家思想的起源。“于道最为高”强调了“道”的地位,“道”为儒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那么应该如何看待道呢?如孔子说:“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以仁、智、勇为道;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以恭、敬、惠、义为道。”但是,随着时代的更替,“道”在不同的时期所表现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只有把握“道”在不同时期的表现才能更好地把握儒家思想。本文将其总结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孟子的“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孟子·告子下》),即孝弟就是尧舜的核心价值,换句话说也就是儒学道统的源头。第二阶段,周朝之际有“周公制礼作乐”一事,这一事件说明了由“孝弟”发展到“礼”的阶段。第三阶段,以孔子的思想占据主统地位,纵观孔子一系列的著作不难得出,孔子的核心价值是以“仁”、“礼”二字贯穿整体,从而把第三阶段总结为是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总和。第四阶段,即战国时期,如荀子曰:“道也者,何也?曰:礼、义、忠、信是也。”(《荀子·强国》)由这句话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的“道”即礼、义、忠、信。第五阶段,即西汉时期,董仲舒:“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诸所当修饰也。”(《汉书·董仲舒传》)

儒家思想中一个重要的思想即是儒家的“天下主义”,它也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天下主义是指一切对天下一体化持积极态度的主张、观点。“追溯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尚书》、《周易》、《诗经》等早期经典著作中,天下主义从一开始就居于中国文化的正统地位。”[1]最初儒家天下主义表现的基本特点分别为:(1) 王霸之辩——基本立场。无论是在先秦诸国林立的时期,还是秦统一后的帝国时代,儒家一直是天下一体化最为积极的支持者和拥护者,这一论点在很早就得到了佐证,如孔子曾说过:“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表明了以天下人来立法的天下一体化的思想。(2) 和而不同——文化多元原则。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唯物辩证法理论学习中就可总结出:西方人强调寻找不同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方面,但中国人的侧重点则是从不同事物或者是同一事物中去寻找它的和谐点、共同点。如: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在处理民族关系上,要去寻找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同时正是由于传统文化遵循了儒家天下主义文化多元、和而不同的原则,才能使民族之间团结、和谐,这也是形成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关键之所在。(3) 天人合一,万物同源——哲学基础。以中西文化作对比:在西方,人们认识自然并同时去改变自然,人和自然总是处在改造与被改造中,是一种对持的状态。但是,在中国却是相反的,天是自然和社会的最高主宰,在古代尊称皇帝为“天子”,天子说的话即是圣旨,人们的所有行为都必须要顺应天意,皇权也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王阳明曾说过:“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其视天下犹为一家,中国犹一人。”(《大学问》)

(二) 当今社会的问题及根源分析

国人不得不承认鸦片战争以后的中国是落后的,自信心低落到了极点,如:“五四”时期很多青年完全摒弃了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出了“全盘西化”的思想方针。当下这样的例子也随处可见,如:对外国思想以及外国科技盲目崇拜,彻底地否定中国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思想即灵魂,让人感觉到失去、否定灵魂的国人只是以一个躯壳在生活,魂不守舍,失去了立足的根本,这是一件让人可悲、愤怒的事情。随着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实力的增强,当今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不堪一击的国家,国人的自信心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魂兮归来”已经指日可待。当然,目前国内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也需要逐步解决:一方面,对于儒家思想的研究还只限于学术界,大部分民众的知识水平还无法达到理解儒学的学术高度,对于儒学思想的传播缺乏生活化、平民化和实用化。另一方面,从国际形势来看,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了当今时代的主题,可现如今社会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恐怖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存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有不断漫延的趋势,世界形势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笔者认为,当今世界动荡不安的局面有其深层次根源:世界各国的文明都已在本国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并且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本国的人民也已经把它作为自己的文化根源和现实活动的依据。但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等,不顾社会的发展进程和全人类的反抗,公然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方针,四处干涉其他国家内政,使别国成为他们的附属品,并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他国,致使战争和恐怖事件频繁发生。少数国家,如日本不能够正确的看待历史,妄图通过修改本国历史来左右他国的历史,不能够面对现实,活在自己的理想主义中,这样必然会造成他国人民群众的反抗和抵触,极易发生暴力事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造成了国际形势的不稳定。

二、 重新审视儒家思想的重要性及相关措施

2002年,学者刘清平发表题为《美德还是腐败?——析〈孟子〉中有关舜的两个案例》一文,文章指出:“对于现实生活中某些屡见不鲜的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儒家的血亲情理精神也应该说是难辞其咎,无法推卸它所应当承担的那一部分责任。”此文章引起了儒家思想研究学者们一场激烈的争论。笔者认为,对于儒家思想,必须要在吸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把它固定在一个现有时期及短暂的弊端中去片面地看待儒家思想。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就成为了国家意志,那么是不是就是说儒家思想是狭隘的、不易接受外界思想的流入呢?以战国这个特殊的时期为例,苏秦、张化等战国纵横策士“上诈谖而弃其信”,“弃仁义而捐道德”(刘向《战国策·序》)的行为与主流意识形态格格不入,使得他们一直居于被排斥和压制的处境;回望战国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大变革时代可以看到,“纵横策士们积极入仕、建功立业的进取心态,追名逐利、耻贱贵富的功利心态,以及审时度势、投机取巧的机会心态,是有其产生的历史土壤和现实因素的,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对其一概否定并不是科学的态度”[2]118。因此,在对待儒学的价值评价时应该冲破历史的偏见和时代的藩篱给予客观的评定。在诸子百家之中,统治者为何会独独选择了儒学作为统一的国家意识形态,而不是以宗教、法家思想作为国家意识形态呢?它的产生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在21世纪的中国必须要正确审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两千余年来流传不息的文化主体之一,具有丰富和深邃的思想理论,而且对东亚各国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另外,科学与民主是当今时代的要求,而儒家文化提倡“天下主义”概念,因此,提倡儒家文化有利于当代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

与此同时,民众加强对儒学的学习深度和践行力度也具有重要意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儒学思想的支撑。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竞争冲突无处不在,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盛行,要让人们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中保持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就必须要使人们加强对自身素质的修养。迄今为止中国传出的最重要思想仍然是儒学,它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中国的辉煌历史。1988年1月,75位全世界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聚会时指出:“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去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3]西方人羡慕我们的祖先是如此的聪慧,而国人却置若罔闻,只把他沉入到历史的洪流中,这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当今的高等教育应发挥大学生特有的影响力去感染大众,通过加强大学生自身对儒学的学习,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倡导全民学习儒学的良好社会风气。另外,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资金的投入也必不可少。我们不能幻想每一个中国公民都是受过良好教育的现代人,而必须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的贫乏是中国致命的缺陷。因此,政府必须要对民众的认识加以引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强化教育。如:九年义务教育中开设儒学思想的课程,让中国民众从会说话、算术起就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同时对社会企业创办以儒学教育为基础的学校,应放宽政策,给予鼓励,而不是加以限制或约束。上海曾有一所由于未获得办学许可而被国家相关政府叫停的私塾学校“孟母堂”,对于此类学校,笔者认为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加大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资金投入。目前,尽管政府也非常重视对儒学文化的宣传,但是在民间有关儒学思想教育的投入资金则是很少的。全国政协委员、梅花奖得主邓敏在2013年“两会”期间递交的《尽快加大国家文化建设财政投入 更好地实现文化强国之梦》提案中忧心忡忡地写到:“现在国家财政文化资金投入明显偏少,与文化强国和美丽中国、幸福中国的宏伟战略目标要求不相适应。”当前,我们不仅要提倡经济强国,而且应该看到文化强国是立足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妄图通过武力镇压来实现其所谓“和平”。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进行总统演讲后回答记者提问中提到的:“美国之所以强大是由于文化的强大。”武力镇压只是解决暂时性的问题,只有文化才能实现各个国家的“大同”。而中国的儒家文化主张的“天下主义”给出了合理的解释并提供了理论依据。儒家天下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和平、和谐,以和平的方式来化解各民族之间存在的矛盾,反对通过武力实现天下一体化,因此倡导儒家思想具有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 郭沂.天下主义:世界秩序重建的儒家方案[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3(6):28-35.

[2] 方铭.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9.

[3] 沈恒炎.儒学与当代世界——“孔子诞辰2545周年纪念与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韩国,1994(4):49-53.

猜你喜欢
儒家思想儒学儒家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论现代新儒家的佛学进路
儒学交流在路上
儒家思想与书法
从“三吏”“三别”看儒家思想在杜诗中的渗透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儒家思想与学佛感悟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