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文化词研究述评

2014-04-17 10:40:01侯菁钰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8期
关键词:界定词语汉语

侯菁钰 陈 一

(哈尔滨师范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28)

一、汉语文化词本体研究

(一)文化词的概念界定

何谓“文化词”,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界定,但界定标准尚未统一,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常敬宇(1995)认为:“文化词汇是指特定文化范畴的词汇,它是民族文化在语言词汇中直接或间接的反映。”王国安(1996)指出:“文化词指那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包括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词语。”孟子敏(1997)强调:“所谓文化词语,是指具有文化意义的词或短语。”杨德峰(1999)提出:“文化词语是在一定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词语,或与某种特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的词语。”李大农(2000)界定:“文化词既包括反映汉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内容的词语,也包括含有比喻义、象征义、褒贬义及语体色彩的词语。”汲传波(2001)认为:“词的文化义是词义中隐含的反映一个民族的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等诸多文化因素的意义。”张慧晶(2003)提出:“词语的文化附加义是指一个词在指称实物的同时所蕴含的特定民族文化信息。”陈英兰(2006)强调:“文化专有词指一定民族文化所特有的或包含和传递着特殊文化信息的词语。”李晓琪(2007)界定:“文化词语特指那些隐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不能直接从字面上了解其含义,具有固定的文化附加意义的词语。”赵明(2008)认为:“文化意义是社会赋予词或短语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比喻意义、借代意义以及特有的概念意义。”

在众多概念界定中,笔者更倾向于李晓琪的界定方式。我们通过对学者们概念界定的观察,可以明确得出结论,即学者们对“文化”的理解不同导致“文化词”在概念界定时出现分歧。学术界的这一现象为一些学者提供了研究的基础,一些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学者们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梳理,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如下:

赵明(2009)从“文化意义说”、“文化内容说”和“文化附加义说”等三个角度梳理了以前学者们的概念界定。王海平(2010)认为无法确定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标准是学者们对“文化词语”和“词语的文化意义”概念混淆所导致的。杨建国(2012)从如何看待文化和汉语文化的角度出发,梳理了先前学者的研究,主要借鉴常敬宇、王国安、苏宝荣的观点,以自己的方式界定了汉语文化词。

在学者们的研究述评中,笔者认为赵明的梳理方式较为合理,且具有一定的突破。无论是概念界定还是对这些界定的梳理,都对文化词的相关研究做出了贡献。

(二)文化词的分类标准

学者们对文化词概念界定的不统一,使得各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文化词进行了分类。笔者通过研究,认为以下四位学者的分类较具有代表性。

1.王德春(1990)认为国俗词语可划分为七类:(1)反映中国特有的事物;(2)外语中无现成对应词语;(3)具有特殊民族文化色彩的词语;(4)具有特殊历史文化背景意义的词语;(5)国俗熟语;(6)具有两种以上国俗语义的词语;(7)具有修辞意义的人名。

2.常敬宇(1995)将文化词语划分为十五类:(1)表达辩证观念的词语;(2)表达伦理观念的词语;(3)反映中庸和委婉意识的词语;(4)反映汉民族心态特征的词语;(5)典籍文化词语;(6)宗教文化词语;(7)民俗文化词语;(8)礼俗文化词语;(9)形象词语;(10)象征词语;(11)饮食文化词语;(12)数词;(13)颜色词;(14)人名;(15)地名。

3.王国安(1996)强调文化词应划分为五类:(1)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的词语;(2)反映中国独特的风俗、习惯的词语;(3)表现中国独特的精神文化的词语;(4)表现中国独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5)表现中国独特的社会经济制度的词语。

4.李晓琪(2007)根据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将文化词划分为四类:(1)物态文化词;(2)制度文化词;(3)行为文化词;(4)心态文化词。

在学者们对文化词的分类方式中,笔者较认同李晓琪的分类方式。笔者认为文化词中“文化”是关键,因此,从文化结构的四个层次划分相对应的文化词较为合理。尽管学者们的分类存在差异,但都以汉文化的主要素作为划分标准,这也是目前学术界普遍采用的分类标准。

二、汉外文化词的对比研究

吴利琴(2005)从汉英对比的角度,分析了两个民族在思维方式、历史原因、地理环境、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吴利琴在此基础上对汉英两种语言民族词汇在词汇构成及词汇意义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从文化的角度将汉英词汇在语义层面上划分为四种情况,即语义相等、语义内包、语义交叉和语义空缺。笔者认为吴利琴的汉英对比涵盖范围广泛,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材料。

一些学者从翻译的角度对汉外文化词进行了对比研究。谭勇(2003)从文化蕴含的不等值对应性或称半对应性、文化蕴含的非对应性、文化蕴含的零对应又称为词汇空缺对应等三个方面对汉英文化词汇进行对研究。赵明(2008)按照文化意义的对应关系,将汉俄文化词语的关系归纳为三种:同一文化词,不同文化意义;不同文化词,相同或相近文化意义;不同文化词,文化意义也不同。吴元元(2009)认为对等关系、平行关系、全空缺关系、半空缺关系和冲突关系是不同文化中文化词汇内涵意义的五种类型。笔者通过对以上文献的梳理,认为从翻译的角度研究汉语文化词是具有一定局限的。这要求研究者对两种语言能够熟练运用,否则可能会出现误译现象,从而影响研究所得出的观点结论。

还有一些学者在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内容具体化,对文化词中的动物词进行汉外对比研究。黄静(2003)指出汉英动物词语存在差异是由人类文化进化的特殊性所导致的。史云波(2007)从以下三个角度:词汇对应,语义对应;词汇对应,语义不对应;词汇不对应,语义对应对比分析了汉英动物词汇。彭君(2009)提出汉英动物词汇意义上存在四种情况,即词义基本对应、词义并行、词义空缺和词义冲突。李静(2010)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并结合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分析了汉英动物文化词以及留学生习得的偏误。马银霞(2012)对鼠、牛、狗三词的中外文化附加义进行了对比研究。关于动物文化词的研究丰富了文化词研究的内容,这种具体化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笔者认为宽泛的研究不适合于总结归纳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教学的原则、策略及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研究更能适应对外汉语教学的需要。

三、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文化词研究

(一)从文化教学角度进行的研究

胡明扬(1993)从文化因素的角度研究了受不同条件影响制约的文化词汇。孙欣欣(1997)认为基础阶段文化导入有序列展示法、系统归纳法、中外比较法、今昔对比法和因材施教法等五种不同方法,基于这些文化导入方法研究了文化词在基础阶段的讲授。朱蓉(2011)从文化教学的角度对独有文化词和蕴含文化联想义的文化词教学加以研究。

(二)从教材出发研究的文化词

赵明(2010)对四本中级教材中的文化词进行了定量研究。廖长敬(2011)考察了《成功之路》中级阶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成理理(2011)通过对《发展汉语》系类教材中的交际文化的考察详细分析了其中的交际文化词。曹阳(2012)以《读报纸,学中文》和《时代》为例对中级报刊教材中的文化知识进行了分析研究。谭欣(2013)研究了《新实用汉语课本》初级、中级、高级等三个阶段的文化词。陈丽楠(2013)比较研究了《发展汉语》与《博雅汉语》两套教材中高级精读教材的文化项目,其中包含文化词研究。

(三)从学生习得角度进行的文化词研究

张仕海(2012)通过两篇文章对比研究了汉字圈与非汉字圈留学生文化词习得情况,另有一篇文章以中高级水平留学生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其文化词习得情况并进行分析。张凌波(2013)将动物文化词作为为调查对象,研究了第二语言教学下的汉语文化词习得情况。王婧雯(2013)基于四本教材调查研究了留学对在汉语交际文化词的习得情况。

(四)从学习者国别角度进行的文化词研究

李大农(2000)研究了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文化词教学。赵明(2008)针对俄罗斯学生进行的文化词教学进行了研究。韩晶(2009)以泰国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其在泰国的教学实践活动,从文化词教学研究了文化因素对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

(五)文化词教学方法、原则、策略的研究

张高翔(2003)认为文化词语教学的关键是文化的导入,重点是文化词语的使用练习。赵忠江(2010)研究了“词的文化义”教学与“文化导入”的关系。李晓鹏(2010)分析了文化词语的教学重点、教学技巧、教学策略以及教学过程。李静(2010)针对对外汉语动物文化词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麻慧婷(2011)研究了文化词语的教学策略。高剑华(2012)提出了文化词的具体教学方法以及教学中的注意事项。孟鹏丽(2012)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留学生学习等三个角度提出了对外汉语文化词教学策略与建议。赵明(2013)指出了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教学的注意事项并对教学技巧实例展示加以研究。

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文化词研究中,针对教材进行的研究数量相对较多,但针对具体国别和学习者习得方面的研究明显不足。笔者认为,定量研究和调查研究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文化词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然而学者们在这两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之处。

“汉语热”的现象必将使对外汉语教学事业持续、稳定、蓬勃发展,对文化词的教学研究在这一趋势下将不断深入。未来学术界关于对外汉语文化词教学的研究会呈现出明显的具体化研究趋势。我们期待以后的研究能突破现有研究领域和成果,并期待以后的研究成果能更好地为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做出贡献。

[1]曹 阳.对外汉语中级报刊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常敬宇.汉语词汇与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陈丽楠.高级精读教材语言文化项目编排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陈英兰.浅析文化专有词的翻译[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5]成理理.对外汉语教材中的交际文化编写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高剑华.现代汉语文化词与对外汉语教学[J].大连大学学报,2012(10).

[7]韩 晶.从文化词教学看文化因素对外国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以泰国教学实践为例[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8]黄 静.英语汉语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2003(5).

[9]汲传波.词的文化义、交际文化义与对外汉语教学[J].聊城师范学报,2001(1).

[10]李大农.韩国留学生“文化词”学习特点探析——兼论对韩国留学生的汉语词汇教学[J].南京大学学报,2000(5).

[11]李 静.跨文化视角下的汉语文化词研究与教学——以动物文化词为例[D].上海: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李晓鹏.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3).

[13]李晓琪.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14]廖长敬.对外汉语中级阶段教材中的文化因素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5]马银霞.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动物词文化附加义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6]麻慧婷.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17]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C]//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7.

[18]彭 君.中英动物词汇语义对比分析[J].安徽文学,2009(8).

[19]史云波.汉英动物词汇的语义探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2).

[20]谭 欣.《新实用汉语课本》中的文化词语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1]谭 勇.跨文化交际中词汇文化的盲点[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3(11).

[22]王德春.汉语国俗词典[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0.

[23]王国安.论汉语文化词和文化意义[C]//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第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

[24]王婧雯.留学生汉语交际文化词习得情况调查——基于四本教材[D].南京: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5]吴利琴.第二语言文化词汇的构成与教学[J].山东外语教育,2005(5).

[26]吴元元.文化词汇的内涵意义对比研究与跨文化交际教学[J].科技资讯,2009(20).

[27]杨德峰.汉语与文化交际[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8]张高翔.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29]张慧晶.试论汉语词语的文化附加义[J].汉语学习,2003(3).

[30]张凌波.浅析第二语言教学下的汉语文化词语习得策略——以动物文化词为例[J].当代继续教育,2013(8).

[31]张仕海.汉语文化词习得实证研究——基于汉文化圈与非汉文化圈留学生的比较[J].语言与翻译,2012(4).

[32]张仕海.汉字圈与非汉字圈留学生文化词习得比较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11).

[33]张仕海.中高级水平留学生汉语文化词习得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2(3).

[34]赵 明.对俄汉语文化词教学初探[J].中国海外教育,2008(1).

[35]赵 明.汉语文化词语界定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2009(4).

[36]赵 明.论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教学策略[J].国际汉语学报,2013(1).

[37]赵 明.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的界定与教学[J].中国文字研究,2013(8).

[38]赵 明.国际汉语教学中文化词语传播策略的个案分析[J].汉语国际传播研究,2013(12).

猜你喜欢
界定词语汉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学汉语
金桥(2022年6期)2022-06-20 01:36:16
找词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金桥(2020年11期)2020-12-14 07:52:56
我国首次对“碰瓷”作出明确界定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华人时刊(2017年17期)2017-11-09 03:12:08
词语欣赏
高血压界定范围
金色年代(2016年4期)2016-10-20 17:40:14
对“卫生公共服务”的界定仍有疑问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