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的乡村施教*

2014-04-17 09:02绳会敏
关键词:教育馆皖北蚌埠

绳会敏

(蚌埠学院 图书馆,安徽蚌埠 233030)

20世纪30年代,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在驻地周边乡村,开展了为期4年的施教工作,建立了皖北地区规模和影响力最大的乡村民教实验区,在安徽乡村建设运动中占有一定的地位,但以往的研究多未注意。鉴于此,本文拟对该事件作一初步分析,以丰富民国安徽乡村建设运动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为当前皖北新农村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迪。

一、社会背景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位于蚌埠,1930年10月组建,是皖北地区唯一的省立民众教育馆,负责辅导皖北二十一县民众教育机关。成立之初,该馆主要在蚌埠市区施教,对象以本市市民为主,未曾关注农村和农民。“自民国二十年大水以来,皖北农村日渐趋于衰落之路。这种情形,一年一年地扩张下去”[1],不景气的现象,弥漫于每处农村,“皖北农民生活的痛苦情形,目下真到了人类所不能忍受的阶段了”[2]。面对严峻的形势,第三民众教育馆的知识分子逐渐意识到:民众教育是挽救皖北农村的治本之道,“为目前最迫切、最实际的工作”[3]25,他们决定担负起社会责任来,深入到周边乡村开展施教工作,待积累起经验后,“将这种工作开到皖北的每个农村去”[3]27,以挽救皖北农村和农民。

1932年,安徽省教育厅指令第六九○二号(令蚌埠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指出:“皖北乡村经济崩溃,民众生活痛苦,实有设立乡村民教实验区,着手试办,以为各县模范之必要。”[4]1934年5月,省教育厅制发了《安徽省立民众教育馆基本施教区实施纲要》,要求三所省馆,在驻地附近的乡村,划定小范围施教区,集中力量进行精密施教,全面改造民众生活,以为所辅导各县树立楷模,供其模仿学习。教育厅的上述法令为第三民众教育馆开展乡村施教提供了政策依据和支持,到乡村划区施教逐渐成为工作重心,施教地域不断扩大。

二、施教过程

1934年3月,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设立了小蚌埠实验区,开始进行乡村施教的尝试。同年7月,在《安徽省立民众教育馆基本施教区实施纲要》颁布后,第三民众教育馆将小蚌埠实验区改组为小蚌埠基本施教区,依照厅颁标准开展工作。9月,又增设了山香寺基本施教区。1935年2月,为统一事权起见,两区合并为一,更名为淮北乡基本施教区。区内工作切实,不务虚表,“甚博社会赞誉,渐得远近瞩目”[5]。不仅区外民众请求派员前往施教,而且附近县政府也主动商请合作推行乡村教育,后经考察,增设了宋家滩推广区,与灵璧县政府在该县西南边境合设了吴家庵普及教育实验区,与怀远县政府在该县第一行政区合设了乡村教育实验区。此时,第三民众教育馆的乡村施教事业达到顶峰,涵盖蚌埠、凤阳、灵璧和怀远四地的部分乡村,受惠人口万余。

1937年1月,安徽省教育厅规定省立民教馆以失学民众补习教育为中心工作,其余工作应分别减并。农民闻讯后,“深恐地方事业乏人指导,群起请求继续施教”[6],第三民众教育馆故未予结束,工作人员除外出视导外,仍驻区主持工作,尽可能使施教工作不因之停辍。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乡村施教事业受到不少阻碍。1938年2月,在日军猛烈攻势下,蚌埠沦陷,第三民众教育馆停办,所有乡村施教事业被迫终止。

三、施教步骤与原则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施教步骤大体如下:第一步,接近民众,与之发生关系。多和民众接触,以真挚的情感、善意的言行,亲近民众,认识民众,使其亲身体会到施教者是真心实意为自己好。第二步,博得民众信仰。这是接近民众后,民众方面的反应,也是施教者是否真的接近民众的试金石。施教者只有“打动民众心肝”[7],引起民众敬仰,民众才会认同和支持施教事业。第三步,指导民众办理社会事业。社会事业的中心组织为合作社、民众学校和乡村改进会,首先“用这些组织去罗致民众”[8]9,逐渐开展出去,进而举办其他事业活动。第四步,交还民众自办社会事业。这是施教者的理想和目标,“通过慢慢引导民众练习做事,培养民众的自动能力”[9],“以作我们的继承者”[8]10,在民众能够独立办理某些事业时,局部的移交即随时进行。

施教原则大体如下:(1)不翻花样。不做五花八门、翻新花样、眩人耳目的粉饰性工作,不求一时的热闹,脚踏实地地做事,重质不重量,“只求事业生机化不求生气化”[10]。(2)适应需要。在事业的推进上,“以地方民众自觉地需要做出发,而以国家最高的需要做依归”[8]13,不强求平衡与完整的发展,“不切需要的事业,就是说来好听,我们是不予举办的”[11]4。(3)充实内容。不徒务表面,注重深入乡村,详加指导,把“最重要的几件工作彻头彻尾的使他充实”[11]4,做到“举一事便须有一事之效果”[12]。(4)不求速成。抱着谨严的实验态度,实事求是,“用忍耐功夫,围着情势,斩荆棘,排困难,以求进步。不望操切,以求迅速成功,使反而招致无可救药的失败”[11]4。

四、主要施教事业

进行生计教育,发展农业生产,是乡村施教的首要任务。主要工作有合作社、小本贷款和农事指导,其中,合作社为主要方式,但实际工作中,过分偏重信用合作的形式,其他形式的合作社未予开展。小本贷款用于帮助资本缺乏的贫民,以从事农业生产或经营小本生意,还带有善意的附加条件:借款后即应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嗜好,不得与人强词争执,或暴力行动,如违背,得随时交还本息。农事指导的形式多样,包括:表证农田、特约农田、农事展览、春耕运动、造林运动和生产运动等,通过示范、宣传和劝导的方式,鼓励农民试种新品种,试用新型栽培法,发展家庭副业,以增进生产,改善生活。

进行语文教育,启迪民智,是乡村施教的工作重心。主要工作有民众学校、流动教学、阅报处和巡回文库,其中,民众学校为主要方式,根据农民社会角色、家庭角色和已有文化水平的不同,分为成人夜班、儿童整日班、儿童半日班和妇女班等形式,分类施以不同的教育。流动教学是在农闲时间,将教育送到村中,使工作繁忙的农民尤其是妇女有机会接受教育。阅报处放置国内和本地的主要报纸,多附设在民众学校教室内。巡回文库主要是文字浅明、内容实用的民众读物,由馆内图书部提供书籍,以为有志求知的农民提供学习资料。

进行政治教育,进行公民训练,是乡村施教的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工作有乡村改进会和各种纪念活动,其中乡村改进会为主要方式,凡二十岁以上略识文字、诚实公正、信用卓著的农民,均可加入,利用组织去改进乡村,同时培养农民现代团体的观念、兴趣与习惯。纪念活动一般在国定的纪念日或出现临时大事时举行,多以“国难”和“救国”为主题,通过集会、展览、讲演、化装表演等形式,向农民灌输民族观念、公民观念及其他现代知识,激发其爱国心、团结心和牺牲心。此外,民众学校也兼负政治教育的任务,每星期都安排一次纪念周活动,学生轮流担任主席、司仪和演讲等类的事体,内容有关时事、常识或做人,“不叫他们仅仅作一个只能识得几个字的呆汉,还要他们对于集会等类的事,有相当的经验”[13]。

进行卫生教育,增进身心健康,是乡村施教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主要工作有简易诊疗和卫生常识宣传,其中简易诊疗为主要方式,由于农民健康状况普遍不良,身心多有缺陷,几乎达到无人无病的程度,所以简易诊疗最受欢迎,请求诊病的人很多,成为第三民众教育馆接近农民并博得其信仰的最有效手段。卫生常识宣传包括免费种痘、健康检查、防疫工作、卫生讲演与表演、卫生运动、戒除不良嗜好等多种形式,多渠道灌输卫生常识,矫正迷信心理,引导乡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身体素质。

五、社会影响

在第三民众教育馆知识分子的不懈努力下,乡村施教工作卓有成效,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社会影响。施教区内的“地方情形颇见进步”[14],在经济发展、金融流通、文化教育、思想观念、社会秩序、民情风习、治病防病、生活方式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乡民受惠颇多,生产和生活日益向好的方面变化和发展。出于感恩心理,乡民主动赠送了一副对联:“恩敷万户青年,建设千载事业;德沛五方赤子,栽培成大地人才”[11]40,悬挂于馆内民众会堂。区外民众和地方政府颇为关注和推崇,周边多处地方请求派员施教,有的还数度诚意请求,非常难得。施教工作同时也为皖北各县民众教育机关树立了楷模,在其示范引领和专业指导下,纷纷仿效其理念、方式和方法开展乡村工作,促进了皖北地区民教事业的发展。第三民众教育馆的施教活动还产生了一定的国内影响力,一些民教刊物上多次介绍其事业活动和成功经验,以供同行学习和借鉴。

六、结语

面对皖北乡村危机的加深,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开展了乡村施教工作。基于当地乡村普遍存在的散私愚弱贫五种缺陷,从生计教育、语文教育、公民教育和卫生教育四个方面入手,彼此扶持、连锁推进,全面改善施教区内社会面貌。这些措施虽然不可能从根本上挽救皖北农村和农民,但许多做法和经验体现了较强的现代化意识,当前仍值得学习借鉴: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越俎代庖;从经济、文化、政治、卫生等方面连锁推进农村建设,造就有职业技能、有文化知识、有公民素养、有健康体魄的现代公民,不能片面化、简单化,过分注重经济条件的改善;鼓励团体机构开展地域性农村实验,积极探索各种农村发展的路径和方式。

[1] 江龙.皖北农村的衰落与振兴方案[J].安大农学会报,1937(2):44-68.

[2] 国内农村通讯:皖北农民生活[J].农林新报,1936(21):19.

[3]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本馆小蚌埠实验区计划[J].民众教育月刊,1934(4-5):25-35.

[4] 安徽省政府教育厅指令第六九○二号:令蚌埠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J].安徽教育行政周刊,1932(43):21-22.

[5] 蚌埠通讯:怀远县与民教馆合作推行乡教[J].民间:北平,1936(14):17-18.

[6] 蚌埠通讯:省立民教馆改变工作重心[J].民间:北平,1937(19):21-22.

[7] 徐锡珩.给从事乡村工作者[J].皖北民教,1935(7):4-13.

[8] 张登受.划区施教之一年反省与今后动向[J].皖北民教,1936(1-2):1-14.

[9] 李荣楫.怎样使民众自动[J].皖北民教,1936(9-10):6-14.

[10] 查振律.一九三六年之吴家庵普教实验区[J].皖北民教,1937(3):1-25.

[11] 李荣楫.一九三六(二十五年)之淮北乡基本施教区[J].皖北民教,1937(2):3-40.

[12]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二十四年份实施计划大纲[J].皖北民教,1935(1):30-63.

[13] 安徽省立第三民众教育馆.本馆乡区山香寺民众学校概况[J].皖北民教,1935(3):56-62.

[14] 蚌埠通讯:省立民教馆大乡区范围[J].民间:北平,1936(23):20-21.

猜你喜欢
教育馆皖北蚌埠
摄影·美好安徽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拓展教育外延,打造特色文化,培育行业精神的职业新人
浅析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对基层社会的影响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