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尚义 郝琳
为适应21世纪国际传播格局,培养用国际化语言传播中国声音、掌握国际话语权的国际传播人才已成为我国高校的当务之急。以英语专业为背景的国际传播复合型人才受到青睐,国际传媒专业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特殊性决定了当前很多媒体对传媒人才的实践技能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用人单位希望学生“拿来就用”,实现“零培训就业”。这对高校传播人才培养尤其是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
1.传统课程体系不够完善,未能突出传播实践性特点。当前,对于国际传播专业的课程设置,很多高校还在软硬件不够成熟的条件下仅凭当下传媒产业的迅猛发展势头,看到其巨大的市场潜能,纷纷仓促应对,开设了一些相关英语和传媒类课程。在真正教学和学习过程中,所教和所学内容有知识断层,专业体系架构不够健全。虽然实现了英语和传播两门学科的叠加,但两者似乎没能够恰到好处地衔接融合在一起。例如,各个高校国际传媒专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所选教材等都是效仿一些起步较早的传媒院校,未考虑本校学生的实际特点,课程体系交叉衔接不够,课程实践空间不够,导致国际传播专业教育与市场关联得不够紧密、应用型人才培养遥不可及。我国高校国际传播学科的课程设计亟待突破传统模式,优化专业课程设置,既要实现英语和传播两个课程的细分化、纵深化特点,又要加大专业实践课程的比重和力度,以“融合”应对“融合”,最大限度地拓展其实践空间,以实现国际传播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兼容性,培养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专业型、创新型的“多面手”。
2.教师的教学手段和知识体系不能与时俱进,缺乏实践性特点。针对国际传播专业实践性较强的特殊性,教学要时时刻刻体现在其可操作性上。然而,在调研中发现,很多高校的相关课程,如英语新闻写作、英语新闻阅读、英语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每年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几乎没有任何变动。大部分老师的理论知识仅停留在当年在校所学的基础之上,后期教学中没有能够及时更新,再加上大部分老师没有实际媒体工作经验,因而教学手段基本是延续传统的教学途径和方式,脱离实际,所谓的案例分析也只是纸上谈兵,与社会第一线完全脱节。虽然近几年部分学生在校内媒体做一些实践,但学校媒体与社会媒体从运作机制和实用性上存在天壤之别,由此学生一旦在媒体单位实习或者工作,给我们学校反馈回来的信息则是他们很难将学校学到的内容与现实的新闻事件有效嫁接。
3.与新媒体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不能有效嫁接,缺乏实践性特点。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它是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随着全球交流的日益频繁,新媒体成为时代的新宠,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因而媒介融合使新媒体从边缘走向主流,传统媒体纷纷向数字化转型,新媒体领域将是未来国际传播学生就业的一个广阔的领域。各个高校都面临一个相同的问题:学校师资队伍中没有及时培养或储备这样的专业教学人才,为了应对社会形势,各个高校都是硬着头皮开设这些课程,老师都是临时抱佛脚,没有新媒体从业经历的老师也许理论知识上可以讲得头头是道,但涉及实践恐怕有点力不从心,因而使我国高校国际传播教育在实践性方面出现了“瓶颈”。
1.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使之更加合理化、科学化,真正体现实践性。为体现课程的可操作性、应用性特点,在课程设置上,将基础专业理论课和社会实践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细分化,压缩理论课程,教学中尽可能弱化理论,逐步加大社会实践课时的比重,学生的成绩考核也会做相应调整,将社会实践课单独划分出来评定学分。如作为国际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讲,首要具备的能力是能在一种时间紧迫的高压状态下采、写、编出英语新闻,因而高校院系应该通过对英语新闻的采、写、编等专业基础课的实践操作来考核学生,而这些能力的培养至少要通过两个环节来得到实现和强化,一个是在课堂实践课中体现,一个是在后期专业媒体实习环节中体现。
2.构建功能性、融合性于一体的多媒体技术平台,真正体现实践性。要想传播实践出成果,首先要有完备的教学硬件。美国大学校园媒介社会化程度较高,既有报刊、电台、电视台,又有高端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和摄录、编采齐全的实验室,有的甚至拥有大通讯社的供稿专线,学生的实践平台较高。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受各种因素影响,现有条件还不能建立如此专业庞大的多媒体技术平台,但至少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学校资源,将校内的报纸、广播、电视、网站、虚拟演播室、编辑机房等进行有机整合,联袂打造成多媒体实验室,为学生实训和实践构建必要的技术平台,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3.将课内教学、课外实验、社会实习有机融合,真正体现实践性。目前,各个高校最棘手的问题是不能把课堂教学与专业媒体社会实践有效融合,因此建设课堂教学、演播室实验、媒体实习于一体的实践体系迫在眉睫,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应包括校内实践(课堂实训、校级媒体实训)和社会专业媒体实习等,把这些实践有效贯穿衔接,才能体现国际传媒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课堂实验实践教学。实验室实践训练虽然相对比较单一,没有把实践放到社会真实的大环境中去演练,但这种形式的实践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事实上,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在教授英语新闻写作这门课的过程中,虽然要求学生自拟英文新闻选题并策划,自行拍摄,最后利用非编系统编辑出一条英语视频新闻,但不难发现整个操作过程,学生都是在一种宽松的氛围中完成作业的,完全没有体会到真正媒体中高压状态中的紧迫感,要真正采编出一条符合播出要求的新闻,除了课堂实践外,还要借助第二课堂实习的提升。
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将第二课堂与课堂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让学生真正感受媒体人应承担的责任。目前,且不从专业角度评判,各大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广播站、校网站,甚至会有自己的校电视台。国际传媒专业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将整个学校当作一个微社会,熟悉媒体的操作流程,有效开展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建立自己的创作团队,当然任课老师也要参与其中,进行人员调配和指导,对学校所发生的任何新闻事件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报道,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使学生明白一项特定工作必须具有的实际技能(如采访写作、编辑或者版面设计等),更清楚工作相关的职业环境和团队需求。
专业媒体实习教学。当前,我国高校传媒教育当务之急是“拆墙”,拆除学校与媒体之间的“墙”,拆除学界和业界之间的“墙”,联手媒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使理论教学和传媒现实达到“无缝对接”。过去建设实习基地的困难在于学校完全依赖媒体,将学生直接推向媒体机构,很多时候学校是为了完成学生必须实习的硬性指标,没有对媒体进行实地考察,也没有考虑自身学生的实际特点,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媒体实习中抱有“应付”的态度,没有真正投入实际工作,让原本是一个互惠共赢的好事违背了双方的初衷,导致媒体单位总是培养不出得心应手的实习生,而这些“游击式”的在校实习生在媒体单位也很不受欢迎,甚至被拒之门外。如果学校能与媒体单位建立长期固定的合作关系,建立专属本校的实习基地,实现集教学与实践于一体的校企融合模式,那么实现学校与媒体的共赢将不再是什么难题,学校可以源源不断地为媒体单位储备和培养新闻后备军。
同时,高校可邀请传媒业界人士定期到课堂中去进行实践教学,不断开拓新的思路,也可以以项目合作的形式,让任课教师和学生参与到实际媒体策划、节目制作中,真正策划制作新闻产品,让社会来检验教师和学生的实践成果,实现传播专业与教学实践的有效对接,不仅仅是把媒体的人才优势资源引入传播专业的办学中来,校企共同办学,也在实际环境中培养专业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1.建立教师的实践教学考核机制。目前高校固有的学术考核机制使国际传播专业教师面临压力,要做既擅长专业理论讲授,又能熟练指导生产实操的“双师型”教师。如果将理论教学与媒体实际应用能力教学这两项指标作为国际传媒老师考核标准的话,恐怕没有几个老师能真正达标,这使得现行师资考核机制陷入尴尬。我们常说,教师的高度决定学生的高度。要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就要强调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不定期组织任课教师到媒体单位尤其是一些大型的国际媒体挂职锻炼,逐步将其引入高校教师考核中,循序渐进地进行,实现老师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重构和有效对接,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的再造,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一批精良的适应媒介的与时俱进的师资队伍。
2.建立学生“考试学分+实践学分”双重考查机制。针对学生的考核机制将媒体实习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查指标,但目前检验学生的实习效果没有严格的评估体系,针对学校必须实习的硬性要求,可谓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学生应对的办法往往是东拼西凑,甚至弄虚作假应付。因此,必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学生实践考查机制,使学生实践逐步由有法可依步入有章可循。必须对学生实验、实习的成果提出切实可行的量化标准。学生在原有各个理论学科考试学分的基础上,可以增加“实践学分”考核机制,除了课程该拿的理论学分外,可留出一部分以“实践学分”的形式补足,根据学生发表文章的媒体单位级别、学生制作的视频节目在播出单位的收视率高低,给予“实践学分”,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积极参与传播实践,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媒体用人单位考查鉴定学生能力的一个有效凭证。
我国各高校对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应敢于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中不适宜时代和专业的观念和做法,应充分挖掘高校自身优势,有效利用学生自身特点,建构一种集课堂理论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媒体大实习相适应的“多位一体”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