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2014-04-17 13:37:22宋丽丽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班级院校职业

宋丽丽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大连 116035)

以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宋丽丽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辽宁大连 116035)

班级文化具体是指由班级内的全体成员共同组建,并通过组织及实行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等所共同形成的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已经承载这些文化氛围、精神财富的物质形态。本文立足于市场经济中企业的文化需求和发展战略要求,对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特殊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新时期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理论进行了探讨。

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企业文化;企业需求

一、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内涵

校园文化建设是高职院建设与发展的精神引领,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建设性工作。班级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主体,以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为主要特征,以班级为主要展示空间,是班级特有意识形态的重要体现。班级文化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显性文化”,给学生带来一种持续的感情熏陶和感官刺激;另一方面是“隐性文化”,主要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高职院校只有在班级文化中融入企业文化,培养高职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才是高职班级文化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班级文化的突出特点。

二、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的特殊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制设置的特殊性

高等职业院校是实行以高等职业教育为教学宗旨和目标的高职类学校,所以它的招生对象一般都面向参加完高考的普通院校的高中毕业生或者具有和普通高中毕业生同等学历的相关人员。较之普通大学的4年学制,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基本的学制为三年,管理类专业一般为两年、工科类专业 一般为三年,非全日制的修业年限适当延长。以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为培养对象的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5年。高等职业院校往往是在对在校生进行相关专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选择的专业、根据市场的导向、根据毕业的就业环境。根据招工单位的企业文化需求而进行相关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术训练。

(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特殊性

高职院校很多学生都是高考失利之后选择到高职院校进一步学习的。因此这些学生较之其他普通类的大学,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思想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根据笔者对2所普通综合类大学和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于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兴趣大多不高,甚至还存在部分学生存在厌学的心态。这些都是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分为注意和综合考虑的。尤其是在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的时候,就需要班级活动的组织者,事先对学生的素质做好充分的调查,促进班级活动设置的环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提高他们参与的热情。常言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殊性,才能更好的组织好班级的文化建设活动。

(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特殊性

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规划的过程,高职院校只有经过长期才能积累、凝炼、培养,才能为人才培养打造良好得人文环境。如今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产业,它虽然有不直接创造物质产品,但都必须遵循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高职教育最大的贡献在于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

三、当前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未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时代的迅速发展要求新时期下的高职院校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具备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更新的技术本领。但是放眼眼下的高职院校,在培养发展型人才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在班级文化建设上,常常是一成不变的班级文化形式,往往不能跟随时代不断融入新的题材,这日益成为桎梏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未能适应企业的需求

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更注重的是培养人才的技术能力,即从事某一门技术的专业化手段。在注重培养人才技术水平的同时往往忽略了对人才综合素质尤其是文化知识的培养,久而久之,致使人才往往成为行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自身的文化素质很难适应企业的文化发展需求。

(三)未能适应学校的需求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在办学过程中脱离了企业文化和行业资源,脱离了社会环境的支撑,其最突出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办学基础、办学目标以及人才培养脱离了职业、行业的需求和规范,导致高等职业教育在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举步维艰。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影响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必须与“职业教育”的特征向匹配,才能真正提升高职学校的办学品位、树立学校品牌、提升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应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在学校各类文化形式中寻找职业教育文化突破口,使高职的班级文化建设在校园文化熏陶和培育中更加具有职业亮点,并逐渐向程自己的特色。

四、企业文化和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班级文化建设模式的理论研究框架

既然高职院校班级文化精神与企业文化的互相融合具有如此重要意义,那么为了实现企业文化在高职院校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有效渗透,我们就应该寻找切实有效的途径与方法,大力推动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一)以课堂教育教学为平台的理念文化营造

1.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

为了充分实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首先采用的实施途经就是在班级中构建相应的文化课程体系。例如可以在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制定相应的文化课程教学计划。在平时的专业课教授中,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更多的文化常识,引导学生在

日常的生活中更多的建立起文化氛围。

2.组织相应的文化竞赛

班级组织员需要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定期选定时代关注的热点,组织学生参与到班级文化知识竞赛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寓教于乐中帮助学生渲染更多的文化常识。充分指引学生融入到文化的氛围中,争取使其在文化氛围中逐渐树立起文化的观念。

(二)以人文精神创建为目标的物质文化营造

班级的文化建设既包括精神文化建设又包括物质文化建设。所以企业在培养人才的时候,既需要一方面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有相应培养,还需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更好的物质文化氛围。具体说来:

1.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人文环境。

充分在学校内引入普适性的现代企业文化要求,积极开展校内就业文化建设,有利于学生了解企业实际情况与需求,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心态,有利于学生由准员工向合格员工的转变。

2.努力为学生培养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

努力加强和完善转行业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项目,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职业道德素质和职业文化修养。在教育学生做好专业理论学习、实践技能准备的同时,引导学生做好实习、实践和就业当中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心理准备和思想准备。

(三)以企业管理理念为背景的制度文化营造

最好的手段就是在高职院校管理中,以企业的相关管理理念为背景,制定相应的高职院校班级管理手册,促使高职院校的班级文化建设有章可寻,有规则可依照。

1.将企业管理制度渗入学生日常管理中

学生的日常管理是构成学生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好学生的这一环节,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更准确的做好学生的科学规划相应的职业素养培养。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更好的把企业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之中,帮助引导学生从思想、德育素质方面、文化知识、技术能力等方面做好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学校应该努力将企业员工的日常行为准则融入到学生的管理之中,帮助学生在校期间就对企业的日常要求做到熟记于心,方便学生在日后就业中更好的做好过渡转化。

2.将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学生课余活动中

学生的课余活动是学生最丰富的活动之一。充分利用好学生的业余生活可以更好的丰富学生的生活世界、陶冶学生的文化情操、寓教于乐的重要阵地。例如:在学生会中设置相应的部门,定期进行班级文化建设;课余活动中,定期可以举办相应的知识竞赛,班级文化沙龙。促进学生的交流;和企业做好人才联合培养计划,定期带领学生到相应的企业中感受一下企业的文化氛围,这对于学生日后的就业极为有利。

[1]蒋毅.高校校园文化和大学生就业[J].理论月刊,2005,(12).

[2]张旭曦职业学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证研究 [J].职教论坛,2007(07).

[3]舒岳.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文化建设:共容、共融和共荣[J].教育探索,2011,(10).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guided by the demands of enterprise culture

Song Li-li
(Dalian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y College, Dalian Liaoning, 116035, China)

Class culture is a kind of physical form, by the members to form inside the class, by organizing teaching activities, classroom management, has a rich cultural atmosphere. Based on enterprise's cultural demand in the market economy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discusses the particular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l theor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e class cultur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 culture; enterprise needs

F272

:A

:1000-9795(2014)011-000172-02

[责任编辑:刘 乾]

宋丽丽(1975-),女,辽宁丹东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法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生涯规划。

本论文系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科研成果之一,项目编号L13DZZ070”

猜你喜欢
班级院校职业
班级“四小怪”
小读者(2021年4期)2021-11-24 10:49:03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金桥(2021年8期)2021-08-23 01:06:44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0:52
职业写作
文苑(2018年20期)2018-11-09 01:36:00
我爱的职业
不称心的新班级
快乐语文(2016年7期)2016-11-07 09:43:56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30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