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仲兵 武晓平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期,需要通过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来优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纲要》明确指出了职业教育体系应具备的三大特征:一是职业教育应当采取面向社会的开放式办学模式,以适应经济转型需要,实现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相衔接的目标;二是高职院校应统筹发展脱产教育与在职教育;三是高职院校应强调与中职教育的无缝衔接,以突破既有职教培养层次的局限,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系统协调。在建立现代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进程中,受外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和内部运行机制等多方因素的制约,《纲要》目标未能顺畅实现。高职院校有必要深入探讨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以稳步推进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办学理念对构建高职教育体系、规范高职教育实践起到了宏观指导作用,但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发展历史较短,管理者对高职教育办学理念的认知水平较低,在高职教育改革过程中暴露出若干背离教育规律的问题。
1.高职教育的基本价值观失衡。这导致了科学主义盛行而人本主义式微,注重高职教育的功利化导向而忽视教化育人的社会功能,从而削弱了高职教育的社会价值。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摒弃了高职教育应肩负的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责任,将高职教育的内涵简化为谋生教育,并以此为理念来设置专业、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估教学成果。学生难以迅速从人文素养课程学习中获得个人收益,是导致高职教育异化的主要原因。高职毕业生在功利化导向下所掌握的具体技术能力将随着技术进步而贬值,而人文素养的匮乏将使其缺乏跟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进而降低其在未来职场竞争的能力,削弱其长远的社会价值。
2.内闭式办学理念制约高职教育与时俱进的能力。我国高职院校诞生于大一统的行政管理制度体系下,公办高职院校高层管理者至今仍从属于地方党政系统,其员工则接受参公形式的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系统的内闭型模式固然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制度化运作效率,但背离了高职教育的发展趋势。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为产业界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这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突破传统的内闭式办学理念,转而树立以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开放式办学理念,以强化校企合作水平的方式来确保高职教育内容与实业界对技能人才的要求相一致,而上述要求恰是当前高职院校的能力瓶颈。部分高职院校缺乏对人才需求市场的动态跟踪能力,缺乏与企业实现教学与生产资源共享的能动性,从而制约其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达成。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人才培养工作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1.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目标不准确,缺乏与时俱进的自我更新能力,难以满足日益提升的实用型技能人才标准要求。我国宏观经济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升级的历史关键期,高端技能型人才紧缺形势严峻,迫切需要建立并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支撑宏观经济升级。而长期浸润于传统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高职院校,缺乏开发新专业以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时代紧迫感和能动性,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要。因此,高职院校应突破现有教育行政化管理体制的约束,开拓新专业,拓宽专业口径,为产业优化升级提供丰沛的高级实用技能人才。
2.我国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呈现两极化发展趋势。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结构设计偏向功利化的一极,以该课程是否具有短期实效性作为开设课程的指针,忽视人文课程在高职教育系统中的功用,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理论底蕴与职业素养的要求,削弱了学生在未来职场中的可持续竞争力。部分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则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脱离地区经济发展需要,配套教材内容与实业界的现状相脱节,降低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中高职衔接不到位,影响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备性。制约中高职教育衔接水平的首要问题是中高职人才培养计划的衔接不到位。由于生源素质不同,中高职人才培养的定位也存在显著差异。中职院校重点培养中等应用型技能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忽视理论素养的教育培养。高职院校则更为重视培养专业素质过硬、兼具与专业相关的管理知识与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此外,中高职教育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上存在衔接错位问题。中高职教育的理论课程设置存在与专业素质能力培养相脱节的问题,理论课程设置与提升学生职业生涯的从业能力之间缺乏必要联系,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衔接不畅,造成有限教学资源的浪费和专业课程授课内容的重复,严重打压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有效运作必须依赖于相对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的社会保障机制通常由法制环境保障机制、科研条件保障机制及办学经费保障机制等方面构成。
1.高职教育体系的法制环境保障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备的规章制度。高职院校的主管部门将办学资源主要投放在硬件教学领域的建设上,缺乏对高职教育法制环境建设的必要投入,使得各地的高职教育法律法规与上位法相冲突。此外,高职院校的法人治校结构尚不完善,在高职院校内部管理的制度化建设方面缺乏理论指导与实践经验,导致部分高职院校出现越权制法与执法行为。部分高职院校以治安处罚条例为蓝本来制定学校管理制度,以随意罚没学生财物的形式来替代高职院校的常规学生管理工作,背离了高职院校教书育人管理的初衷。
2.高职教育体系的科研保障机制缺位。就实质而言,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是教学的支撑,高职院校的科研与教学工作理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是,高职教育通常被定位为教学型院校,高职院校管理者缺乏对科研工作者应有的重视,缺少通过促进科研来提升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理念。部分高职院校没有制定诸如科研工作量管理办法、科研经费配套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科研考核办法、科研奖励办法等科研管理激励文件,更缺乏专门为教师从事科研提供的设备设施等方面的科研条件保障。
3.高职教育的经济保障机制不健全。首先,高职院校按主管部门不同可分为省管、地市管和企业主管等三类,主管部门经济实力强弱决定其办学经费保障力度,而办学经费差异则导致高职院校办学质量分化。其次,就公办高校而言,同一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高校的经费投入也有较大差异,对高院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力度要远远小于本科院校,尽管多数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成本要高于普通本科教育的成本。再次,高职院校的发展过分依赖学费收入,致使高职管理者偏重招生数量而忽视教学质量。最后,高职院校未能充分体现面向市场的办学特色,各高职院校自创收入在办学经费结构中所占份额较低,缺乏将其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积极性和从市场获取办学经费的能动性。
1.高职院校在规制办学理念时应当兼顾市场导向理念,但不能唯市场导向理念是从。高职院校通常采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基于市场导向理念建构的人才培养模式,它鼓励高职院校与用人单位签署人才培养协议,由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享双方教育资源,共同促进高职专业建设。订单培养模式不仅能有效解决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问题,而且能够敦促高职院校按用人单位需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当然,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也存在忽视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缺陷,导致订单培养的人才不具备扎实的理论素养,削弱了毕业生从自身职业生涯全程规划的层面提升自身业务素质的能力,进而削弱了用人单位的远期可持续发展能力。高职院校应当努力协调市场导向理念与传统学术导向理念的冲突,建立以传统学术导向理念为基础、以市场导向理念为动力、适应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人才需求的新型办学理念。
2.高职院校应当确立开放性办学理念,集聚社会力量,并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强化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高职院校的开放式办学理念包含如下内容:一是投资主体的开放性。高职院校应打破传统单一投资主体的局面,积极吸引热心教育事业的社会力量来投资高职教育,强化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水平。高职教育管理当局应当将社会投资确认为教育投资的有机构成,激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职教育投资,拓展社会力量投资高职教育的领域。地方政府可以给予投资者以财税或土地政策方面的优惠,并制定公平的教育成本分担与收益分享机制,建构支持社会力量投资高职教育事业的长效机制。二是教学资源的开放性。高职院校应当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开发,既要积极开发国外领先的网络教学资源,以确保我国高职教育与国际职业教育接轨,又要积极开发本校网络教学资源,建立网络课堂和数字化图书系统,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优质高职教育资源的共创与共享。
3.高职院校应当确立贯通性的办学理念,切实关注职业教育与上下游其他教育部门的衔接与交流。高职教育并非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孤立一环,而是我国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有机构成要素,它与其他教育环节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高职教育应当在办学条件、课程体系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师资力量建设等方面强化与其他教育环节的衔接,务求建立一整套兼具开放性、灵活性与相对稳定性的社会教育结构体系,以促进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和素质、技能水平的稳步提升。
高职院校应当秉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的方针,并结合本校优势资源,建立特色化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
1.高职院校应当通过深入市场调研的方式来摸清人才市场需求特点,并据此设置特色化专业。高职院校应采取如下策略来主动适应职场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一是改造传统专业,开设社会急需的新专业;二是超越传统专业的内涵限制,拓宽专业口径;三是考虑自身办学特长,规避一哄而上的虚假热门专业,突出特色化办学特点,保持特色专业的长期稳定办学能力;四是以特色专业为核心,建立优势明显的专业群,强化本校毕业生在特定专业领域的就业竞争力;五是深入研究行业发展态势,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利用现有专业资源,开设引导行业产业发展的新专业。
2.高职院校应当以开放式办学理念来指导课程的开发与设计,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与从业技能。高职院校应当主动与企业界建立协同教育关系,引入资深企业人士参与高职课程建设,并鼓励实业界直接参与实践类课程的设计与教学工作。高职的课程设计应当以企业的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岗位分析来制定课程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将课程建设与具体岗位所需要的素养与技能相挂钩。高职院校应当践行校企合作机制,创新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并依据企业人才培养订单来修订课程教学内容。此外,高职院校在突出课程设置功利价值的同时,不可忽视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应从提升学生可持续职业发展能力的角度来夯实理论教学基础。
3.高职院校应当重视中高职衔接的制度建设。具体而言,中高职教育的无缝衔接应注意如下问题:一是中高职院校应强化教学环节的衔接。高职院校可以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共享等方面与中职院校展开深度合作,并根据各地中高职专业设置特点,分别采用细分专业直接衔接和大类专业宽口径衔接两种形式来实现中高职的无缝衔接。二是中高职院校应强化升学考核环节的衔接。高职院校应变革传统的对口升学的考试模式,转而开发整合德育考察、职业技能实操式考核与理论课考试等复合式升学考核模式,目的是引导学生对职业修养、技能培养与理论修习等教学内容给予同等的重视,以培养德智体均衡发展的实用技能型高素质人才。
高等职业教育体系是一个开放性系统,外部社会环境与高职教育系统之间互为因果,相互促进,协同发展。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方案设计必须综合考虑支撑高职教育发展的社会保障机制建设,以打造适宜高职教育健康发展的良好系统环境。
1.高职教育体系建设应当重视强化高职教育领域的立法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实施,有效促进了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但是,关于高职教育领域的专门立法工作整体滞后,教育经费来源、教育制度改革、教育管理自主权等问题都未在立法层面得到有效解决,从而影响了高职教育依法治校理念的落实。为此,立法部门有必要尽快制定高职教育专门法,以直接规范和指导我国的高职教育工作。立法部门应当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基石,针对高职教育法规与部门规章的内生缺陷,以及高职教育体系发展的实际问题展开具体立法工作,克服当前高职教育立法偏重原则性又显空泛的缺陷,提升高职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2.高职教育体系建设应当重视健全科研保障体系,促进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的协同并进。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是高职院校践行服务社会目标的两条主要路径,高职院校应当确立以科研工作为驱动力的高职教育创新体系。高职院校的核心定位是创办教学型院校,故需强化针对教改型的科研项目投入,以科研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为教学领域的创新开辟新路径。制约高职院校科研创新项目发展的主要障碍在于其经费与设备缺乏保障。高职院校应本着各学科均衡发展的理念,合理配置学校层面所掌握的科研经费,在兼顾学科均衡发展理念的前提下,支持重点学科及强势专业领域的特色型科研项目建设,以重点学科的科研新成果为突破口,提升高职院校的整体科研实力。高职院校还应本着面向社会办科研的理念,通过吸纳企业的科研资金与人才的积极参与,从而有效地分散以高职院校为主导的科研项目研发的风险,促使科研立项符合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需要,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在技术发明、技术创新方面不具备优势,但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方面较有特色,因此,高职院校应主要从事相关专业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研究,这既有利于提高专业教师的科研能力,又可大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还可推动行业产业的发展。
3.高职教育应当健全办学经费保障机制。高职教育可开拓多元化筹资路径来筹措办学经费,确保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秩序,提升教学质量。高职院校应强化市场化办学的理念,大力提升学校面向社会筹措办学经费的能力。在深入研究区域经济政策的基础上,促使学校的办学方向及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符合,从而提升学校面向区域经济体内企事业单位筹措办学经费和建立实训基地的能力。高职院校亦可通过校友捐助或校企联营的方式,自筹办学经费,形成办学经费筹措的多元化渠道。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功能具有较强的外部性,大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对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应当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省市级财政支持力度,秉持校际均衡发展和强化重点专业的原则,提高对公办高职院校的财政拨款和民办高职院校的财政补贴。地方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引导高职院校的专业结构和学科建设朝着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方向转型,以强化各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的良性互动。
高职教育兼具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双重身份,我国急需通过高职教育体系变革来优化职业人才培养模式,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提供丰沛的人力资源。本文重点阐述高职教育体系变革的蕴意及其理论和实践价值,并深入挖掘制约高职教育体系建设的若干关键因素。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高职教育体系改革应着力突出办学核心理念,重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支撑高职教育系统的社会保障体系,促使办学模式从传统的政府主导下的一元办学模式向激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多元办学模式方向转变,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实用技能人才基础,为健全我国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