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14-04-17 13:37:22陈金力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11期
关键词:一体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陈金力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福建泉州 362000)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一体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陈金力

(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 福建泉州 36200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在2020年之内,要形成的教学体系是与经济发展方式向适应的、符合产业结构的调整标准的、终身学习理念突出的体系。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对口单招班为对象,分析了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最后给出了根据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模式。

人才培养;学前教育;国家职业标准;衔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同时指出,优化学科专业和层次、类型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将人才分为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能够将已有的理论知识体系转化为解决具体实际问题的方案、图纸和工艺,并完成最后技术操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一、学科发展背景

一般来说,学前教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研究主体主要是6岁儿童,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学前教育的规律。目前,我国对于基础教育越来越重视,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关键,学前教育的基本特征是教育研究的重点对象。基于学前教育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关于幼儿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应运而生,这个文件是在2003年颁布的,文件强调,在未来五年内,幼儿教育达三年的概率要达到55%,对于学前的一年学生的教育率将控制在80%之上,对于经济发达的城市而言,教育率要高达90%。虽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很快,但是普及的程度仍然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主要存在投资经费不足、城乡差异大、教学体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

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职与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层次不明显

两个层次的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或规格上有独立性和差异性。我国高职教育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对办学层次的提高,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部分高职院校片面、盲目追求升本科的倾向,很多地方是普通高等本科教育的简单复制。高职教育“职”的类型特色并不明显;“高”又无处体现,这必将制约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对于高职教育来说,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突出特点是专业性强,这就要求在课程设置上符合这个特点。

(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的文化素养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

对学生文化素质的要求偏低,导致学生文化基础薄弱,而文化基础课程是以高中所学知识为起点,导致对口单招班的高职学生,大多认为高职的文化基础课难,跟不上。而在应用型本科学前教育专业,琴法基础、舞蹈基础、声乐基础这些课程时,要充分考虑到学前教育的专业针对性特点,让学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能够在实习中得到应用。一方面时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三)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存在重复对相同或相近专业的专业课程相同

但是高职作为不同层次的教育,在课程内容的升度、难度和能力要求上是有区别的。我国学前教育专业惯用的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是六门教学法。从80年代开始,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其教学法在六门教学法的基础上也得到了改进,主要指的是分科的教学体系的确定。

(四)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存在重实践

轻理论的问题实践教学具有自己独特功能与价值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式,是高职教育类型特色的一个重要体现。有的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学校则过分注重技能训练.轻视学生专业基础理论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职业提升困难,终生教育理念未得到落实和体现。只讲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是不对的。我们既要培养一个职业技术人才,更要培养一个公民。

三、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改革思路

(一)坚持学生的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原则

职业教育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是一种以社会为中心的实用主义教育观念。职业教育是教育的一种类型,教育的责任除了为社会培养良好的熟练劳动力外,还有人的发展。相对市场而言,教育有滞后性,无论是在技术上,还是人才的培养规模上,这就意味着有一些人才是超出市场需求的,这种情况下,人的自我发展能力就显得特别重要,他们要能够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提高,最终在社会上立足。

(二)坚持“校园”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世界各国成功的职业教育经验都证明:职业教育需要企业(幼儿园)的参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了其培养环境的开放性。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国内也探索出了产学接合、“校园”合作模式。这种以学校和社会用人单位结合、校内教师与校外教师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打破传统职教的封闭状态,“校园”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环境的开放性的有效途径。

(三)课程体系改革与国家职业标准相对接>

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培养目标的衔接就是预期的工作岗位的层次衔接。而工作岗位的科学定位的依据是基于国家职业分类基础上的国家职业标准。国家职业标准是根据职业活动的内容,对从业人员工作能力水平提出规范性要求。由此可见,国家职业标准才是中高职衔接中课程体系改革的指南针。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知识与技能要求不同,高职与应用型本科学生毕业时应获得国家职业资格相应的等级证书。

(四)主干课程标准

主干课程是课程体系形成的核心,是专业教学的重要体现,是专业建设的重要体现。对于高职本科的课程形式来说,主要要体现“职业性、高等性”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的组织。主干课程性质。主干课程要求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并且对于课程的前后衔接有一定的作用。主干课程的主要目标。课程的教学目标时间里在高职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的,并且在教学中对于专业素质、知识的培养目标清晰。教学内容。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要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相适应,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合理,同时,教学模式是以工作任务学习型的,将教学内容贯穿到任务完成的环节中。考核方式。对于高职应用型人才的考核方式,仅仅在学校的考试考核是不够的,应该注重企业的辅助考核,同时,考核的结果要能有效体现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和掌握的程度。

四、学前教育专业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的基本模式

经过多年以来,我国的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技术已经相对城市,但是在实际的工作情况中,也有很多行为有效的衔接方式。站在职业教育的角度,目前我国的高职以及应用型本科的衔接模式主要有下列几种。

(一)“五年一贯制”模式

指的是几个中职院校与一个高职院校衔接的模式。早在1983年,"五年一贯制"在原教育部高教二司召开的"高等工程教育层次、规格、学制研讨会"上被提了出来。原国家教委在1995年12月印发的《高等职业技术学校试点工作总结交流会议纪要》中肯定了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衔接模式。

(二)3+3升学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针对非对口的专业,其学制和年限是高职制定的,例如,对于一些不是学前专业教育的学生,在完成三年的种植学习后,进行自主招生考试的考核,合格后课进入高职院校进行相关专业的教育。

(三)2+1.5+0.5模式应用型本科是高等职业教育类型中的一个较高层次

由现代行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而呼唤高等教育改革所产生的试点建设方案,其主要立足点是符合高等教育“职业性、高等性”的要求。2+1.5+0.5模式是与高等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的,采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取代学科型的教学模式,“职业性、高等性”特点明显。

[1]夏琰,李京泽.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的研究与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

[2]周宏.区域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对策研究[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3).

[3]郭翠兰.中高职衔接基本问题与协调发展若干对策[J].职教论坛,2007(05).

[4]刘迎春,郁春兰.中高职教育衔接现状及主要问题的思考[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2).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with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talent "integration" training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research——Take preschool education major for example

Chen Jin-li
(Quanzhou Infant Normal College Office of Teaching Affairs, Quanzhou Fujian, 362000, China)

the national medium and long-term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plan outline (2010-2020) puts forward: Within 2020 years, to form the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patter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o adapt to and meet the standard, the concept of lifelong learning system. With the counterpart of the preschool education professional single class as object,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applied undergraduate curriculum, proposes the thoughts of the reform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ystem, finally the bridging model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talent training; pre-school education; national professional standards; cohesion

G711

:A

:1000-9795(2014)011-000017-02

[责任编辑:周 天]

陈金力(1978-),男,福建莆田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一体化应用型课程体系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48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20:01
克里米亚完成入俄“一体化”
环球时报(2016-07-30)2016-07-30 10:14:36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