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2014-04-17 13:00:56
金融理论探索 2014年2期
关键词:师德弘扬民族

郑 敏

(咸宁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精神核心。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是国家和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源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必须熟知并大力弘扬和践行的价值追求。高校必须从确保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全局高度,充分认识在大学生中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目前大学生民族精神的认知状况和存在问题

笔者于2013年12月,在某高校大一学生中组织了“大学生民族精神与成长成才”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53份。调查结果显示:

1.同学们对民族精神的理解基本正确,但不够深刻。调查显示,83%的学生知道什么是民族精神。在对民族精神内容的把握上,学生们涉及的内容较广,其中有75%的学生提到了“爱国主义”,68%的学生提到了“自强不息”。关于民族英雄,学生们也涉及到众多的人物,如岳飞、戚继光、林则徐、毛泽东、邓小平、钱学森、袁隆平、杨利伟等。这几方面的情况表明,大学生对民族精神的科学内涵能有基本的把握,对民族英雄有认同和崇拜之情。

2.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有所认识,但认识有待深化。调查显示,大学生对学校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基本上持积极肯定的态度,同时又反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69.85%的学生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38.97%的大学生认为在学校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认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没多大变化”的占34%,“弱化了”的占39.6%,深化了的仅占14.5%。

3.对民族精神认识和实践相脱节。对“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你认为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应当:强化、一般、淡化”的问题,91%的学生选择了“强化”;对“在当代大学生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十分有必要、必要性不大、可有可无”的问题,90%的学生选择了“十分有必要”;在对“如果你有条件你会选择出国定居吗?”的问题,92%的学生选择了“会”。这一方面显示出民族精神已经成为大学生所认同和接受的精神,但另一方面又很明显地表现出较少考虑个人对祖国对民族承担历史责任的倾向。

4.受西方文化影响,忽视中国传统文化。对“你愿意选择西方的2月14日的情人节还是东方的农历七月初七的情人节?”的问题,结果有89%的学生选择了2月14日。在高校校园里,每年一度的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颇受大学生的欢迎,而中国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却受到了大学生的冷落。对“到图书馆阅读文史哲等书籍的时间占多少?”的问题,结果65%的学生说没看过,20%的学生说偶尔看看。

二、强化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建议

(一)通过实施人文素养培养计划,引导学生系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仅仅“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1]在高校的所有专业中,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都应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把传知授业与塑造灵魂结合起来。积极实施人文素质培养教育,坚持鲜明的主题,寓教于乐,乐中有教,使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得到思想的洗礼,深刻理解和把握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内涵和精髓。

纪宝成先生在《重估国学的价值》一文中指出:“当我们的青少年对好莱坞大片趋之若鹜但却不知道屈原、司马迁为何许人,当我们的大学生能考出令人咋舌的托福高分但却看不懂简单的文言文,甚至连中文写作都做不到文从字顺,那么,我们可以断言,我们的文化教育一定是在哪个重要环节上出了问题,出现了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危机,是民族振兴、国家崛起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并克服的障碍与挑战。”[2]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增强民族的内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群体价值取向、协调社会秩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的文化经典中,对个人文化的积累、性情的熏陶、人格的培养乃至对整个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塑造,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当前大学生用来阅读文史哲等书籍的时间很少,对中国传统文化经典阅读的需求越来越弱,特别是非文科类学生对我国古典文学名作的阅读和文史哲知识的掌握严重不足,对民族的历史和优秀文化传统了解很少。高校应该将优秀文化与传统美德教育作为人文素质培养计划中的主要内容,并规定学生的应修学分。通过面向全校特别是非文科专业学生开设中国历史、古典文学、中华伦理以及其他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举办各种专家论坛、讲座,帮助学生系统学习民族文化与传统道德。

(二)大力宣传各种英雄模范人物的事迹,树立新时代民族精神的楷模

鲁迅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英雄却不懂得敬重和爱戴的民族是不可救药的民族。”[3]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英雄辈出,有古代舍生取义、威武不屈的英雄,有近代为救民于水火、振兴中华不怕牺牲的勇士,有现代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扭转乾坤的历史巨人,也有在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涌现出的雷锋等一批又一批英雄人物。各个时代的民族英雄都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弘扬民族精神,就应大力宣传民族的英雄和楷模,使之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同时,还应该培养并大力宣传在大学生中涌现出的英雄和典型,让大学生能从他们身边既生动感人又平易近人的事迹中,去感受、体会、理解英模的成长历程,把握英雄精神的时代意义,使他们成为大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民族精神楷模,引导大学生向真、向善、向美,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鼓励学生,使典型人物的思想化为大学生的具体行动,以达到民族精神教育的目标。

(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有独立批判意识的教师队伍,是高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保证

一是要抓好师德建设。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4]师德建设重于泰山。以教风带学风,要在教师中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教师政治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形成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乐于奉献的良好风气。

二是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教师业务培训的重要内容。因近年来高校规模迅速扩张,高校教师年龄结构年轻化,学校要把青年教师作为师德建设的一个重点。通过开展校内青年教师岗前师德教育、办学传统教育、青年教师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践教学大赛等活动,鼓励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培养他们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的良好品德,提高青年教师全面理解把握民族精神内涵的水平。

三是要建立师德评价机制。师德永远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一个教师过去是学生的表率,并不代表他能永葆先进本色;一个老师口头上对教育事业信誓旦旦,并不代表他内心的高尚。把师德师风监控和评价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内容,随时把师德不合格的教师从师资队伍中清除出去,增强教师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的实施能力。

(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

互联网作为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在教育领域不但继承了传统教育评价载体的特点,而且功能更强,效率更高。当前上网已成为大学生进行学习、交往、娱乐的重要方式,高校必须主动占领网络阵地。

1.建好校园网。应利用校园网建设红色主题网站,以强大攻势构建、占领和巩固网络民族精神教育阵地。以平等、敏捷、交互、细致的表现来开展民族精神教育,大力弘扬爱国爱家思想,深刻认识国富民强,国泰民安、国家的安危关系到人民的祸福的道理,懂得有国才有家、有国家主权才能保证民权,牢固树立关心国防就是关心我们家园的理念,要有自觉投身到保家卫国行列中去的精神准备和坚决捍卫国家安全的坚定信念。把倡导民族精神与满足学生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更新及时、服务周到,吸引学生点击阅读。要进一步开发、制作融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于一体的民族精神教育软件,让中华民族古老而璀璨的优秀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对大学生进行熏陶,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加强对网络的管理,化消极为积极,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要通过技术、行政、法律等手段,正本清源,给信息空间一个“蓝天”,做到“道德建设、法律约束、技术控制”三管齐下。要制定规章制度,依法管理网络,学校有关部门要制定网络管理有关规定、网络行为准则。学校要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进行监控管理,清除网上垃圾,确保校园网的纯净度。

[1]爱因斯坦(美).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M].许良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310.

[2]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N].南方周末,2005-05-26.

[3]房慧,樊明方.传承核心价值观 凝聚精神正能量[J].中国出版,2013(2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8.

猜你喜欢
师德弘扬民族
我们的民族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多元民族
乡村地理(2018年4期)2018-03-23 01:54:08
师德考核“ 量化”实践与思考
辅导员(2017年18期)2017-10-16 01:14:51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爱是师德的源头活水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雷锋(2015年9期)2015-12-14 06:29:00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
浙江人大(2014年2期)2014-03-11 20:1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