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向丹,宋 伟
(河北金融学院 经济贸易系,河北 保定 071051)
人口素质的高低对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采用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人口素质的差异及其原因。
人口素质是人口某一特征或标志的概括,如文化素质、身体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它包括个体素质和社会素质,其中个体素质就是指个人在工作、生活和社会交往中所具备的自身条件。不同个体素质的人组合成社会,形成统一的社会人口素质。社会人口总体素质的高低取决于社会成员个体素质的高低和不同素质的个体人口的构成比例。
本文采用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相关数据。反映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人口素质的原始数据见表1。
人口素质主要反映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遵循评价指标的可比性和可得性原则,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选取评价指标:
1.身体素质方面,选取出生率、死亡率和平均预期寿命这3个指标。其中出生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出生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之比;而死亡率则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定地区的死亡人数与同期内平均人数之比;平均预期寿命是指同一时期出生的人预期能继续生存的平均年数。
2.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选取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其中文盲率是指15岁或15岁以上人口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的比重;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是指学历在大专或大专以上的人口占6岁及6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说明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和就学情况。
3.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由于它难以量化,无法产生指标,因此对该方面因素不予考虑。
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据相关性大小把原始变量分组,使得同组内的变量之间相关性较高,而不同组的变量间的相关性较低。每组变量代表一个基本结构,并用一个不可观测的综合变量表示,这个基本结构就称为公共因子(用Fi表示)。对于所研究的某一具体问题,原始变量可以分解成两部分之和的形式,一部分是由所有变量共同具有的少数几个公共因子组成,另一部分是每个变量独自具有的因素,即特殊因子。因子分析的主要特点在于可探索不易观测或不能观测的潜在因素,该方法应用于本文,目的就在于找到影响6个指标变量的若干公共因子。
表1 中国各地区人口素质影响要素原始数据表
由于样本或指标的单位不一致,为克服量纲不同对分析结果的影响,首先要消除量纲进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本文采用Z-Scores(标准Z分值)的变换,其变换公式为,其中即为样本或指标i的平均值即为样本或指标的标准差,经过变换后,数值的均值为0,标准差为1。
运用SPSS分析,得到KMO检验值=0.69,因此,有必要进行因子分析。根据表1标准化后的数据运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可得到解释方差总和。从特征值可以看出,前三个因子的特征值分别占总方差的61.87%、17.23%和9.74%,前三个公共因子对样本方差的贡献和达到88.84%,被放弃的其他三个因子解释的方差仅占不到12%,说明前三个因子可以提供原始数据的足够信息。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用 X1、X2、X3、X4、X5、X6分别代表标准化后的出生率、死亡率、平均预期寿命、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通过SPSS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由于初始载荷矩阵显示的三个因子在原变量上的载荷值都相差不大,故不太好解释它们的含义,因此需要进一步因子旋转以便更好地了解它们的含义。而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可以看出旋转后的因子系数已经明显向两极分化,有了更鲜明的实际意义。如表2所示。
表2 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个因子在文盲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将该因子命名为科学文化素质因子,用F1来表示。第二个因子在出生率和平均预期寿命两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该因子体现的是综合出生率和平均预期寿命指标的社会环境因子,用F2表示。而第三个因子则在死亡率指标上的载荷值较大,故该因子体现的即是由死亡率指标代表的身体素质因子,用F3表示。因子和标准化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各因子对应的方差贡献率αi作为权重,进而可以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将根据(1)、(2)、(3)式计算的各分因子 F1、F2、F3得分带入综合评价函数式(4),即可得到各地区人口素质的综合因子F得分,见表3。
表3 我国各地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得分
表3中各地区人口素质综合因子F的得分情况大体反映了各地区人口素质的差异,其中北京、上海、天津得分最高,分别为2.26、1.59和1.03。各地区科学文化素质因子F1、社会环境因子F2和身体素质因子F3的得分反映了各地区人口素质差异形成的原因。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文计算的人口素质综合因子没能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一重要因素考虑进去,因此这里得出的评价结果上不能完全反映各地区的人口素质状况。
1.实施全民健康工程,提高人口身体素质。一是提高出生人口素质。采取三级预防措施,普及预防出生缺陷的基本知识,开展婚前医学检查,加强出生缺陷筛查和治疗。二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和行为方式。开放公共体育资源,开展全民健身运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对艾滋病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生育行为进行全程干预。三是建立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体系。利用农村医疗卫生网络及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网络,形成以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控制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地方病,更好地为广大农民服务。
2.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提高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加大教育投入,明确各级政府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职责,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增长幅度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7%。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把发展农村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生子女和双女家庭的子女,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建立学习型社会,重视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1]刘新勇.人口素质水平的主成分分析[J].统计教育,2007(5).
[2]李桂蓉,葛俊龙.四川人口素质水平的统计分析[J].西北人口,2007(1).
[3]陆远权,杨丹.关于人口质量区域差异的聚类分析[J].统计观察,2007(6).
[4]李通屏等.人口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5]李永胜等.人口统计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李玲,沈静,袁媛等.人口发展与区域规划[M].科学出版社,2008.
[7]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