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与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

2014-04-17 12:16:32壮,2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3期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办学

张 鲲 李 壮,2

(琼州学院1.电子信息工程学院;2.发展规划处,海南三亚 572022)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普及化,高校不断扩招,本科毕业人数逐渐递增,就业形势也相当不容乐观,原有的计算机专业本科毕业人才类型已经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需求。为适应当前社会对就业人才应用性强、实用性强的人才需求,教育倡导高校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这就需要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有新的改革和转变,在本科教学过程中,除了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更要兼顾实践技能和技术的培养,校企合作正是一条本科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的新道路,这种模式对于高校提高办学质量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高校培养模式下本科毕业生就业存在的问题

高校计算机专业是理论与实践结合很高的一门学科专业,扎实的理论是实践能力的基础,但目前看来,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停留在编程、计算、维修等基础技能上,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强调实用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今天,显然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当前,许多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的实验大纲与课程设置,仍然延续多年来的传统内容,甚至有些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实验内容和水平上,使得实验课程本身的实验目的与实验意义已经与新时期的计算机实践课程严重脱节,技术方法与实验手段相对落后,直接导致实验实践教学意义与效果不大,而且与社会需要和行业前沿技术脱离,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完成实验任务后也毫无成就感,实践学习态度消极,直接影响试验实践教学的效果和办学质量。

就目前高校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培养方式和办学理念,在书本理论知识学透的同时,对走上工作岗位后的实践操作和工作岗位的对接与角色的转换,以及行业的各种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市场趋势更显得尤为重要,所以,针对计算机专业的实际情况,引入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十分必要,对于提高学以致用的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关键作用。

二、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

目前,大多高校包括高职高专院校,校企合作大多采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订单式”、“学工交替式”、“校企共建”等模式。“顶岗实习”方式是将学校培养计划的专业实习部分直接放到合作企业来做,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熟悉了工作岗位和工作环境,企业也降低了用人成本,最后可按实际情况择优签订就业合同,实现互惠互利。“实训基地”则是让学生接受企业实际技能训练,使学生了解企业需求,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同时也成为企业的人才培养梯队,实现了良性循环。“订单式”就是校方按照企业对人才实际情况的具体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学生毕业后直接输送给企业就业上岗工作。“学工交替式”和“校企共建”的合作模式在高职高专院校与一些技工学校中比较常见,前者是理论学习放在学校,实践部分直接到企业去实践操作,在整个专业的多门技术课程中都紧密结合此模式进行,后者则是企业与学校直接在校内或校外建立实训基地,形成一种互惠互利、人才培养与企业生产双赢的合作模式。

通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可以使高校计算机专业在办学理念上有新的突破和认识,从单一地重视理论教育向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方向发展,从而达到知识结构均衡、应用能力强的目标。在培养方式与培养计划的制订上,结合行业发展与市场需求,充分结合企业和用人单位对高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模式的意见和建议,探索出一条创新性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道路。

以琼州学院为例,经过近年来的本科办学实践与发展以及通过研究社会用人单位对高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人才需求情况,结合产、学、研的发展方向,学院积极建设稳定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与企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实际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进行实践活动,提前获取宝贵的工作经验以适应未来工作的需要,同时也符合用人单位的需求。截至目前,学院在校外已有实习、实训基地7个,并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校企合作模式。

三、校企合作的办学的新优势

(一)产、学、研结合促进综合发展

校企合作,是产、学、研结合的良好模式体现,高校通过教师、学生与企业合作项目等形式,为促进教学与科研结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筹措教育经费,利用校内自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自己研究出的科技成果和人才优势,并将企业的经营实体与教学实习基地合二为一,以达到人才培养、科研发展与经营效益并举的目的。如许多院校与企业合作,发挥各自特点和优势,在校企合作办学过程中,承接一些软件项目工程、共同开发应用软件产品,推向市场,在学校和企业获益的同时,解决了办学经费不足的困扰,实现了科学技术转化成产品的现实意义,使产、学、研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

(二)增强了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不但可以从企业聘请有经验的兼职教师,丰富师资队伍结构,直接把行业的最前沿信息与实践经验应用到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培养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还可以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实践锻炼,参与企业的项目研发工作中,丰富教师的实践和应用开发经验,使得教师在理论知识得到提高的同时实践水平更有新的突破,掌握企业和市场的新动向,更新技术理念,开阔视野,增强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同时,鼓励教师以及学生多参加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和培训,如网络工程师、系统分析师、软件设计师等。

四、新时期校企合作的新举措

(一)企业培训,定向培养

调整培养计划,在毕业实习前的一个学期进行培训教学,结合市场用人企业需要,开放式办学,与用人量较大、实力较为雄厚的IT企业合作办学,请企业教师、工程师集中一个学期进行培训教学,学生自主选课,期末考核,在完成所修在校学分的同时,掌握了从业后的一线知识,这样一来,接下来一学期的实习可直接进入工作岗位实践锻炼,毕业后可直接与企业签约就业。从学校角度,不但降低了办学成本、提高了实践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打造出一批有经验的、迎合市场就业需要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从企业角度,节省了以往新进人员后的集中二次培训,直接充实到一线岗位中工作,节约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进而形成了校企双赢的成功模式。

(二)建设实践基地,分散实习培养

加强实践基地的建设,不但要把企业“引进来”,更要让学生“走出去”。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应用型主要体现在实践方面上,因此,实践实习部分的课程质量至关重要,新时期的实践教学改革也主要体现在校内和校外的实践基地所发挥的作用上,尤其是校外实践实训基地,直接采用深入一线,到对应的岗位去实践学习,丰富经验,企业也从而节省了人力资源,为后续的择优引进人才,有了充分的了解。

分散式实习培养,改变以往计算机专业集中式的传统实践教学方式,将课时分解到各个学期中去,不但让学生更早的在大一、大二学期就接触到企业实践经验,更使得实践课贯穿各个学期,贯穿于整个本科阶段的学习过程,使学生有效地将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工作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分散式实习更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理念,在校企合作的模式中为其提供了充分的实现条件,进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1]张 鲲,李 壮.海南少数民族地区高校信息化教育的探析与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3(7).

[2]张 兵,李良进.“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2).

[3]陈 琳.计算机专业校企联合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实践[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

[4]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

[5]张 鲲.以评促建 提高计算机本科课程建设质量——以《计算机导论》课程为例[J].琼州学院学报,2013(5).

[6]杨 俭.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J].职教论坛,2013(23).

[7]张 鲲.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研究——以琼州学院为例[J].琼州学院学报,2012(2).

[8]陶言诚.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3(23).

[9]李 琰.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11).

[10]李文竹,张 鲲.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实践[J].软件,2012(3).

[11]王增春,李刚峰.校企资源共享型实训基地建设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1(15).

[12]于 延,王建华.校企合作在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中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9(15).

猜你喜欢
计算机专业应用型办学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辽宁丝绸(2022年1期)2022-03-29 00:59:06
“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促进计算机专业教学理念创新与实践研究
河北农机(2020年10期)2020-12-14 03:13:40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浅析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
现代企业(2015年5期)2015-02-28 18:50:43
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
非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学探讨
河南科技(2014年23期)2014-02-27 14: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