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宇 葛 楠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1.计算机工程学院;2.电子与自动化学院,辽宁大连 116600)
近几年,全国高校研究生招生数量不断扩大,社会对高校毕业生质量和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高校在校生报考研究生数量不断提高,竞争日益激烈,导致考生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民办高校因其自身的特点,学生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冲突表现得更加强烈,甚至出现自杀等过激行为和精神崩溃的现象。有效帮助民办高校考研学生缓解心理冲突,既要靠学生自身努力调整,正确认知自我和对待环境,做好自我调节,也要靠学校有关方面加强引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针对考研学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分析学生备考期的心理发展特点、规律以及大四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防患未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提高生涯管理能力;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进行思想引导和心理干预;深入研究考研指导方法,引入“师者”与“研友”两个新概念,以强化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活动的效果;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榜样教育法,激励学生,激发学生思想共鸣,推波助澜。
1.院校层次引发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着生源质量相对较差、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师资队伍较为薄弱等问题,其教育教学效果势必要比重点院校薄弱。在考研中,和“985”、“211”以及其他公办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学生主体本身产生较强的自卑感,认为自己在学业上较名牌高校的学生薄弱。客观上,很多基础较好、有考研计划的学生受其影响,意志不够坚定而放弃考研,改变生涯规划。
2.考研与就业抉择的双趋性心理导致思想波动
由于考研与就业的时间存在着一定冲突,复习准备考研的关键时期也正是就业招聘活动最繁忙的时候,有些对考研没有十分把握的学生一方面积极准备复习考研,另一方面又参加各种招聘活动,一心二用,不能将全部精力投入到研究生备考中。很多学生摇摆不定,在考研与就业的两端摇摆不定,产生双趋性冲突。在研究生考试备考过程中,选择直接就业的学生找到较好的工作后,在同学中的影响会直接刺激到考研备考学生的心理,致使其产生迷茫感,自己考研还没有结果,即便考上到最后是否还能找到和同学现在签的单位一样好的单位。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业的同学陆续都会找到不同的单位,成功一个接着一个,刺激程度不断强化,而考研学生的心始终是悬着的,是未知数。直接就业与继续考研两种思想对备考学生的心理产生较大的冲击。
3.备考环境的对比诱发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
这里主要分析的是外界的干扰因素。按照当下社会思想观念,五一、十一都是旅游黄金周,中秋是家庭团圆的日子。在研究生备考过程中,每逢节假日,身边同学或旅游、或探亲、或访友,而考研学生需要放弃这些生活活动。同学们处在欢愉的心理活动中,考研学生则处于紧张的学习情绪与压力中。紧张学习与放松愉悦的游玩形成鲜明对比,势必产生较强的思想与心理波动。在微媒体时代的环境中,此段时间内,游玩的同学会通过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不断发布和刷新自己的状态,这种愉悦生活状态的分享对考研学生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刺激。
寝室环境的干扰也是不容忽视的。不考研的学生平日会更多地在寝室聊天、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等休闲娱乐,其宽松的校园生活与早出晚归紧张的备考状态又形成鲜明对比,势必对考研学生心理产生较大的冲击。
4.生活方式的变化产生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
民办院校学生为了提高考研成功的几率,势必要付出比名牌大学学生更多的努力。选择考研就意味着与聊天、上网、打游戏、看电影等休闲娱乐暂时挥手,甚至自己的课外活动和趣缘群体也不能参加。德国学术界曾有一种观念和方法叫“坐臀”,就是说如果要想搞好学术,必须能够坚持做到长时间地安心在椅子上坐着。考研学生应该达到“坐臀”的状态和境界,才能够克服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在时间相对比较宽裕的民办高校生活环境中,要想达到“坐臀”的状态,需要主体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内驱力。
5.院校专业选择的多样性产生心理矛盾与冲突
在院校专业选择方面,民办高校学生存在着两种问题:一是选择院校还是选择学科专业的问题;二是选择本专业还是跨专业的问题。
由于本科出身院校层次较低,在心理上都想报考更好的院校,如“985”和“211”院校,找回高考“失败”的悔恨。通常是院校层次高、专业又好的高校报考热、录取难,成功的几率小。学生可以选择名牌大学的冷门专业或者新专业,可以选择重点学科的普通高校,这两种选择方式通常成功的几率较大,这就必然产生了选择院校还是选择学科专业的矛盾与冲突。
跨专业考研的学生存在的问题是认为自己赶不上科班出身的学生,是否跨专业,跨什么样的专业,进入多重选择矛盾心理。
1.借用SWOT分析法准确进行自我评估与教育分析
SWOT分析法是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的缩写,也叫态势分析法,是哈佛商学院安德鲁斯教授于1971年在《公司战略概念》一书中提出的,是用来综合分析企业的内外环境,从而为企业中长期发展制定战略的方法。多用于市场营销领域,我们“也可以借用SWOT分析法来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决策服务”[1],考研学生综合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认清周围的环境和前景,熟知民办高校教育教学特点,可以减少决策的难度,更容易进行选择。
SWOT分析法不仅是学生自我分析的工具,更是教师进行教育工作分析与决策的重要工具。在考研学生的教育指导中,辅导员可以对其优势和机会进行强化,对劣势和威胁进行有效的削弱。民办高校辅导员可以把SWOT分析中的四个维度(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综合起来考虑,运用SWOT分析法建立针对考研学生的四维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从而为学生的成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借用SWOT分析法处理考研与就业、院校与专业选择等两难问题
在进行考研与就业、院校与专业的选择时,很多学生找不到方向,不知如何做出抉择,这里面需要考虑的因素确实很多,也因此,很多学生甚至在备考过程中还在不断地调整和改变院校、专业等。SWOT分析法中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等四个维度的综合考虑与分析,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在充分分析自身兴趣、特长、学业情况;分析不同院校的招考特点;分析自己的考研动机与备考环境等因素的基础上,学生应该能够做出初步的选择。由于学生考研动机及个人学业情况的不同,报考院校和专业选择不尽相同。不管是为了提高学历层次还是想弥补高考“失败”的创伤,抑或是想学到更精深的知识;也不管是选择本专业还是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跨专业,只要是经过深思熟虑,通过SWOT分析法进行慎重考虑的,在今后的备考中都不会有太大的心理冲突与思想波动。因为学生根据SWOT分析法进行的选择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在考研备考中思想与心理对外界环境具有较强的抗干扰性。
3.以目标和时间管理理论与方法为指导,提高生涯管理能力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认为“目标不是命令,而是方向和承诺”[2],“目标必须具体化为工作”[3],考研学生学习目标的具体化是一个关键问题,必须把备考学习的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学习安排。惟其如此,才有可能将目标转为学习及学习成就的动力和基础。在五一假期确定具体的学习内容,在十一期间计划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每逢节假日思想出现波动的时候,都如此来处理,必会起到极大的缓解作用。
美国管理学家莱金提出ABC时间管理法。ABC时间管理法是以事务的重要程度为依据,将待办的事项按照又重要到轻的顺序划分为A、B、C三个等级,然后按照事项的重要等级依据完成任务的做事方法,它被许多热衷于规划生活的人们所广泛采用,使学习、工作和生活在有条不紊中进行。时间管理可以促使心理冲突严重和思想不断波动的考研学生心无旁骛、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并取得相应的学习效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考研指导过程中需要把目标管理与时间管理的相关理论与方法教给学生,并指导和监督学生执行,以逐步提高学生的生涯管理能力,进而缓解学生的心理冲突与思想强波动的状态。
1.成败归因理论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在海德归因理论的基础上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4]。将此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可组成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高校辅导员应充分运用教育心理学中的成败归因理论,深入分析外界环境和学生身心状态的变化,了解考研学生的学习动机及其稳定性,改善学习行为,对学生的心理冲突进行有效干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效果。
2.群体动力理论的运用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借用物理学中的“磁场”的概念创建群体动力理论。“要测定人的心理和行为就必须了解完成这一行为的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5]。群体动力就是指“群体活动的方向和对其构成诸因素相互作用的合力”[6]。高校教育者在考研指导工作中需要综合分析各方面情况,研究内在心理力场和外在心理力场的情境因素,并想方设法使其产生相互作用的合力,以抵抗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化解学生心理冲突,稳定学生心理情绪。
3.需要层次理论的运用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类需要从低级向高级依次发展,形成金字塔形的层次[7]。高校教育者、管理者都必须深入研究考研学生各方面的需求,尽全力健全服务体系,解决学生后顾之忧,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营造温馨、浓厚的考研氛围。学生考研的动机基本上可分为主动自我提高型、被动追求学历型和盲目从众型等三类,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需求和考研动机进行院校的合理选择。目前,大学生选择考研,很多是局限于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与一些现实利益和追求,在动机上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思想高度与境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考研指导过程中,除了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刻苦奋斗,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择业观、高尚的事业观、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理性分析心理需要的深层次内涵与价值,注重培养学生的大爱精神,在提升自我的同时,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
4.化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品德的心理结构极为复杂,一般来说,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四种基本心理成分构成。“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端性”[8]。“知情意行四个要素是相对独立的,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9]。考研学生的心理辅导可以化用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从学生的知情意行出发,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高校考研指导工作者将学生考研过程中的相关心理问题进行总结,观察其行为与思想动态,提前对学生做全面的阐释,在“知”的环节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产生心理预设,从而改变学生的情感、意志和行为,继而在情、意、行等三个环节中逐步深入。
教育思想方法的概念化有助于教育主体的认知与认同。在民办高校学生的考研指导中,需要将教育指导中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概念化,同时引入“师者”和“研友”两个概念,以作为思想引导与心理干预的辅助。
1.引入“师者”的概念
学生备考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解决心理问题最好的办法之一是倾诉。既能作为倾听者,又能给予较好引导的人正是“师者”。这里的“师者”不只是教师,还有经历过考研幸福历程的人。考研备考的学生在心理上必须要有“师者”相随,以建立稳定的心理基础和稳固的心理后盾。
2.引入“研友”的概念
学生在备考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惰性心理和消极情绪,“师者”无法时时处处相随,最佳的办法是有人相互搀扶相伴,这个人最好就是考研路上的同路人——“研友”。民办高校学生原本就存在自卑心理,备考过程中家长、同学、朋友的任何一句话或者行为都可能引起消极情绪和心理冲突,只有具有同样心理感受的“研友”,才能深刻理解和体会对方的心理思想和行为,给予及时的搀扶与鼓励。因此,考研路上必须要有“研友”相伴,以建立持久的心理维稳防线。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具有激励、感召、引导人们奋发向上的巨大作用,对考研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榜样教育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张耀灿认为,“榜样教育法是指通过树立先进典型,以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为范例,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一种方法”,“它把抽象的说理教育变为通过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来进行教育,从而激起人们的思想感情的共鸣,引导人们去学习和效仿”[10]。“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对榜样及其行为、精神的认知度、理解度、认同度、情感共鸣度和践行度五个方面”[11]。通过历届考研成功的典型,以成功典型的思想、心理、行为为案例教育学生,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通过鲜活的身边典型开展教育,激发学生思想共鸣,引导其学习和效仿。
1.榜样选择的层次性与全面性
榜样的选择要把握“以人为本”的原则。根据学生在考研动机、院校选择、专业选择等方面的不同情况,从层次性和全面性出发,选择适当的榜样典型。惟其如此,才能满足各类考研学生的需要。“榜样教育把榜样这一学习者所期盼的‘未来自我’形象地、真实地、立体地呈现于学习者面前,使学习者从榜样身上清晰地看到未来自我的样子,不能不触动学习者的内心情感,唤起其完善自我、优化自我、自我实现的心理欲望。当学习者确定以谁为榜样后,就会为实现自我而积极效仿榜样,不断激励自己超越自我,以期实现自我,努力达到与榜样在思想道德水平或能力上的一致”[12]。“未来自我”的呈现是建立在对榜样的科学选择基础上的,因此,考研榜样的选择必须具有科学性,这是榜样教育法的前提和基础。
2.榜样的宣传机制
对榜样的宣传要以全方位的宣传态势进行,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认知和感悟榜样的先进事迹。对榜样的宣传要坚持宣传的持久性和常态化。整体上要使考研学生时时处处被榜样的力量所包围。
(1)面对面交流。“我们解决了学生的某些思想困惑,也就消除了学生某些心理障碍,为解决思想问题铺平了道路”[13]。以座谈、报告等方式请考研成功的毕业生回校进行面对面交流,榜样现身说法,面对面交流可以使榜样在大学生心中更加真实可信,解决夸大榜样事迹的思想困惑和心理障碍,获得更强的心理认同感。
(2)建立新媒体平台。“思想政治工作可以与新媒体结合起来,通过借助一些传播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束缚,让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大大提高”[14]。考研学生的思想波动与心理冲突具有长时性和不稳定性。通过QQ群、微博、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建立新媒体学习交流平台,把榜样与考研学生组织到一起,保持长时性与即时性联系,更利于学生进行即时性咨询与调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选择榜样和互动对象,还可以参与平台中信息的传播和自我情况的反馈。
(3)总结宣传榜样的考研学习规划和生活规律。总结不同时段和不同事件背景下,榜样曾经历过的思想动态与心理状态;总结榜样在不同时段和不同事件背景下的学习规划和生活规律;总结榜样在不同思想动态和心理状态下的学习行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和体会榜样的心理与行为并内化为自觉行为,只有如此学生才能保证心理状态的长时稳定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榜样教育要善于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需要。只有具有了自我教育的需要,学生才有进行自我教育的动力,才能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约束自己的行为,调整自己的状态,在外界环境干扰下严格要求自己。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榜样教育的过程中,引导个体根据自己的实际寻找自己学习的榜样。只有当受教育者能自觉地以榜样的言行作为衡量和对比自己的尺度,并渴望“未来自我”呈现时,内在的需求才会油然而生,产生稳定而强大的动力。
对于民办高校的大学生来说,考研如高考一般,是需要付出很大努力的学习过程,但又不同于高考,需要学生凭自己的恒心和毅力去解决备考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去抵制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冲突。学习的压力、生活的诱惑和选择的困惑容易使学生产生焦虑、抑郁、烦躁等心理问题,进而引起思想的波动。减轻甚至消除考研学生的身心压力,化解心理冲突,稳定思想,实施有效干预,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只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更是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本人共同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1][2][3]唐国华,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3:143,169,169.
[4]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学: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3.
[5][6]苏东水.管理心理学:第4 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26.
[7]刘志宏.现代心理学导读[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3:183.
[8][9]邹 群,等.现代教育学[M].大连: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68-370.
[10]张耀灿,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81.
[11]戴 锐.榜样教育的有效性与科学化[J].教育研究,2002(8):17.
[12]潘美金.新时期榜样教育的个体价值诉求透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108.
[13]许晓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途径的研究[J].理论界,2008(2):186.
[14]陈 伟.论新媒体环境下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3(5):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