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艳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自1913年 《宋元戏曲史》在 《东方杂志》上连载开始,王国维的曲学研究就引起了学界的巨大关注。现存的王国维戏曲相关著作共8本:《曲录》(1908)、《戏曲考原》(1909)、《优语录》(1909)、《宋大曲考》 (后更名为 《唐宋大曲考》) (1909)、 《录鬼簿校注》 (成书于1910)、 《录曲余谈》(1910)、《古剧角色考》(1911)、《宋元戏曲史》(1913)。①《曲调流源表》现已佚,故不列入。前7本重在史料的搜集、校对、辑录。《宋元戏曲史》为集前者大成之作,共16章,对戏剧的源起发展、宋金杂剧及元剧的文章结构等均有所论述。王国维曲学研究以 《宋元戏曲史》为中心,兼谈前7本所辑录的史料及其他戏曲散论。
对王国维曲学的研究大多以论文的形式呈现,少许零星分布于其学术研究专著中,所以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各类期刊论文。从历时的角度来看,百年来关于王国维曲学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4个时期:1919—1948年、1949—1979年、1979—1996年、1997—2012年。
1919年,傅斯年发表了一篇以 《宋元戏曲史》为题的书评,称 “近年坊间刊刻各种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之书,独王静庵 《宋元戏曲史》最有价值,其余亦间有一二可观者,然大都不堪入目也”,[1]146且在文中撮录王氏论元剧之文章的 “极精之言”,充分肯定了王国维重视戏曲的价值。孟真先生此篇文章拉开了学界对王国维曲学研究的序幕。这一时期的研究可分为两类:一是修订、增补王国维戏曲材料辑录中的误缺;二是在谈及王国维生平及学说时兼论其戏曲研究的价值。
第一类以赵景深 《读 〈宋元戏曲史〉》和王玉章 《宋元戏曲史商榷》两篇文章为代表。王玉章认为 《宋元戏曲史》第二章 “宋之滑稽戏”部分 “提纲未明,编排欠胜”,从戏的性质出发,将王国维辑录的 《中山诗话》等二十四书四十四条重新排列,旨在梳理出 “有系统有价值之两宋滑稽剧史”。[2]赵景深举胡山源 《幽默笔记》中有关滑稽戏的篇目,认为其中一些材料有补于王氏 《优语录》,并且在 “元人杂剧的渊源”问题上补列了几则元杂剧和金院本名目。[1]153胡适早在1923年读 《曲录》时就提出建议,认为随着新的戏剧材料被发掘出来,学者理当更正并增订王国维摘录的戏曲史料。
1927年6月王国维先生猝然殁世,一时涌现众多追忆及缅怀性的文章,①1928年 《文学周报》第5卷合订本有5篇悼念先生及探求死因的文章:徐中舒 《追忆王静安先生》、陆侃如 《关于王静安的死》、顾颉刚 《悼王静安先生》、陈乃乾 《关于王静安先生逝世的史料》、史达 《王静庵先生致死的真因》;日本 《艺文》杂志出刊追悼专号,刊登了青木正儿、狩野直喜等追忆静安先生的文章。这一时期的曲学研究大多间杂在对其生平及学说的论述当中,肯定其戏曲观念的出新和史料辑录的价值。如吴其昌在 《王观堂先生学述》中专论 “先师之治宋元戏曲,亦主旨重在整理其已往之史料”,强调王氏敢于立前人未有之言,戏曲研究是一种 “专门绝学”;[3]510-520吴文祺的 《文学革命的先驱者——王静庵先生》中注意到 “自然”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摘录了大段 《宋元戏曲史》第八、九、十二、十四章的内容,但意在介绍,没有展开论述;[4]贺昌群 《王国维先生整理中国戏曲的成绩——及其文艺批评》中第一节重点述说 《宋元戏曲史》《曲录》等书的大要。[5]此外,李长之的批判性论文—— 《王国维文艺批评著作批判》值得一提,他在第五章 《〈宋元戏曲史〉的批评意见》中以 《人间词话》之相通理论来评介戏曲中的意境、品格、作家修养及剧本技巧创作等,肯定王氏对俗语提倡的价值,这在当时的戏曲研究中算较为深入的了。[3]482-509
在1949—1979年间,学术研究带有明显的时代烙印,除了少数从学术角度肯定王国维戏曲研究的价值外,整体趋向于批判王国维人格、思想乃至文论学说,②56级北大中文系在编写 《中国戏曲史》之前特地就王国维现象展开讨论,认为其 “开辟了一条资产阶级的伪科学的形式主义道路,并在这个虚伪的幌子下散布了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极端反动观念,歪曲了中国戏曲的面貌,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转引自王季思 《王国维戏曲理论的思想本质》(光明日报,1960-08-28)。于后世对王国维曲学研究的裨益不大。在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出版之前,曲学研究没有独立出来,通常夹杂在对王国维整个哲学思想、文艺学说的论述当中。③如:王达津 《批判王国维文学批评的哲学根据》(《南开大学学报》,1956(2))、王锦第 《作为哲学家的王国维》(《光明日报》,1957-06-23)。
1957年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引起学界对王国维戏曲研究的关注,但由于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背景,大部分文章以批判为主,认为王国维的文艺思想是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和没落封建残余的体现,忽略作品的社会内涵和人民群众的影响。1958年9月23日 《光明日报》刊登的赵夯 《读 〈宋元戏曲史〉》从学术的角度肯定了王国维戏曲研究价值,[6]但同年11月9日,该报登出了徐凌云批判赵夯先生上文的文章,指出赵文对 《宋元戏曲史》的评价过高。[7]60年代批判性的曲学研究以王季思 《王国维戏曲理论的思想本质》为代表,从文艺为政治服务的角度对王国维诸多戏曲理论进行批判,认为其不重舞台、以意境论剧,忽略了作品本身的思想内容,“没落剥削阶级的文艺观念”无法对作家作品作出正确判断,王国维戏曲理论的思想本质就是 “反动的阶级本质”[8]。毋庸置疑,这种抹杀王氏戏曲研究贡献的观点有失偏颇。
与大陆这一研究现状形成反差的是,此时很多港台学者却在留意王国维先生的戏曲研究之功。如台湾学者黄丽贞的 《曲学功臣王国维》,曾在台北执教、后移居加拿大的叶嘉莹教授1979年于香港出版的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等。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学术研究整体迈向一个新的台阶,对王国维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前两个时期。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印了王国华、赵万里编的 《王国维遗书》、吴泽选编的 《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9]、1987年由华师大和海宁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 “国际王国维学术研讨会”及1994年首届“海峡两岸王国维学术研讨会”等均是王国维学术研究中的大记事。这一时期的曲学研究更为深刻具体,不仅有大批论文出现,而且一些王国维文艺思想研究以及中国戏曲、中国美学等专著中也开始重视王氏曲学。如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谢柏梁 《中国分类戏曲学史纲》第二十五章 “王国维的美学系统”,[10]《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一书从 “历史考据与文学批评角度”来看 《宋元戏曲史》,[11]卢善庆将王国维之曲学研究编入其所著的 《王国维文艺美学观》中,[12]敏泽也在 《中国美学思想史》第五十六章中专辟一节谈王国维的戏曲美学。[13]
这一时期的王国维曲学研究可分为五类。
其一,从宏观的角度评价王国维对戏曲史研究的贡献。以傅晓航的 《戏曲史科学的奠基人——读〈王国维戏曲论文集〉》和卢善庆的 《王国维——中国古典戏曲史研究之开山》为开创。傅文主要梳理了王氏戏曲的起源及形成观,肯定其对元杂剧的艺术评价,并对王国维的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进行分析,[14]这在卢善庆看来,也就是 “观其会通,窥其奥窔”的纵横交错之法。[15]1983年之后的戏曲史观研究主要围绕戏曲定义来谈,在起源发展及形成问题上莫衷一是,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戏曲演进史观。①相关论文有冯健民 《中国戏剧在历史上的 “失落”——兼评 “戏曲主体论”》(《剧艺百家》,1985(1))、于质彬 《就戏曲史研究诸问题与 〈失落〉商榷》(《剧艺百家》,1986(2))、穆淡 《王国维戏剧史观评述》(《东南文化》,1989 (6))。
其二,关于 “戏剧”“戏曲”的概念之争。此番概念之争无疑是20世纪80年代王国维戏曲研究的焦点。任中敏先生于1983年初在 《扬州师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上发表了 《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一文,认为王氏混淆了 “戏曲”“戏剧”的概念,其学术研究的 “戏曲部分过错大于功绩”。[16]此文一出立马引起很大的争议,该刊第二期随即登出柏玉川的 《读 〈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对任先生提出的四个问题 (“真戏剧”“戏曲与戏剧”“关于陆羽”“最古戏剧”)一一作出回应,强调王国维在中国戏剧史研究的开创之功不可磨灭。[17]随后,陆炜、冯健民等相继发表论说,或为王国维“平反”,论述其关于 “戏曲”“戏剧”概念引用不存在混淆之说;[18]或联系现代戏剧,从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出发主张重视戏曲起源问题。[19-20]
其三,注重戏曲的美学研究。对戏曲中美学内涵的研究大多引王国维在 《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中的重要论述,如 “自然”“境界”(在曲论中为 “意境”)“悲剧”等,[21]姚文放在 《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一文中,从整体上看王国维 “自然”说、戏剧 “悲剧”观、“大团圆”等理论对近代戏剧美学的影响。[22]汪芳启的 《王国维戏曲 “自然”说发微》则是从微观处入手,细谈 “‘自然’说与 ‘意境’论之关系”、戏曲 “自然”的内涵与成因。[23]
其四,以比较的眼光看待王国维曲学的影响及意义。早期的王国维曲学比较研究大多将眼光放在了国内,如周维培 《新曲学的崛起与旧曲学的终结——王国维与吴梅戏曲研究之比较》[24]与黄霖 《王国维曲论与粱廷楠 〈曲话〉》[25](原作 “枏”,作者按),将王国维与同时代或传统的曲艺大家做对比,一方面见出王国维戏曲研究方法的先进性,一方面又发现其汲取了传统曲论的养分。周锡山较早意识到了王国维戏曲研究与比较文学之间的联系,他的比较视野研究则是联系了 “西学”和日本,认为王国维一方面受到西方文艺思想及哲学思辨方法论的影响,另一方面又影响了日本的汉学研究。[26]有学者专以中西比较的视野去看王国维,如姚文放的 《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从戏剧方法论和美学内涵研究着手,从而见出中西戏剧之种种区别。[27]
其五,对王国维戏曲研究方法的研究。从方法论的角度看待王国维的戏曲研究是这一时期研究的创新之处。1988年洪欣在 《新的美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成功探求 ——论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一文中,以 “广搜材料、详密考证”“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比较方法”等类似西方逻辑科学的词语评介王氏的戏曲研究方法。[28]孙蓉蓉的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的研究方法》是方法论研究的代表之作,作者以 “观其会通,窥其奥窔”为静安先生曲学研究的基本思路,由戏曲演变梳理至成熟定型,再谈 “自然”“有意境”“有悲剧”之 “奥窔”,注重史料且善用对比,同时该文也注意到王国维所受到乾嘉学派及哲学方法论的影响等。[29]
此外,王国维所辑录的史料内容重新被学者所发现与关注,不仅意识到它的文献档案价值,而且细读其文本作延伸研究。前者以日本学者一雄 《王国维手钞手核词曲书二十五种》①参见周一闰 《王国维的号 “人间”辨析》(《近代史研究》,1985(4))。及中国学者姚淦铭、朱瑞芬 《王国维与古代戏曲档案》[30]为代表,后者代表如毛庆其的 《论王国维的关汉卿研究》、金名的 《论王国维与滑稽戏》等。
在王静安先生诞辰120周年、逝世70周年之际,中国艺术研究院、浙江文化厅、海宁市人民政府于1997年10月联合承办了首届 “王国维戏曲学术研讨会”。这一会议不仅将王国维曲学研究推向了高潮,也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阵中国戏曲研究的潮流,涌现出了各种学术论文及理论著作。[31]其后于2007年11月9日—12日在浙江海宁举办的 “纪念王国维先生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仍然延续了王国维曲学的研究,并从多元的视角探析王氏国学之精要。②参见 《纪念王国维诞辰130周年暨国际学术研讨会》(《文艺报》,2007(48))。这一时期的曲学研究在承继前人的基础上,联系当下反观自身,很多学者重拾 《宋元戏曲史》,在当代文化语境中重新考量王国维戏曲研究的价值与局限。③如:宋俊华 《王国维戏曲观念的重思》(《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解玉峰 《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之今读》(《文学遗产》,2005(2))、王学海 《〈宋元戏曲考〉的新义及给当代中国戏曲的启示》(《戏曲研究》,2007(2))。
其一,考量王国维戏曲史观对现代戏曲史的影响。《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戏曲卷)第一章第一节就是论 “王国维的戏曲史述范式”;[32]李康化在 《近代上海文人戏曲研究》一书中论 “戏曲理论的现代转换”时也谈到王国维戏曲史论。[33]这一时期戏曲史观研究的关注点在于王国维戏曲研究对现代戏曲史学的影响,④如:刘祯 《王国维与现代戏剧史学》(《戏曲研究》,1988,64辑)、《现代戏剧史学:从王国维到张庚》(《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5))。对王国维遗留的 “戏剧史难题”不仅仅停留在认识的阶段,而是着手予以解决。《王国维的 “戏剧史难题”与宋元戏曲历史生成》一文即立足于此,还原宋元时期的历史文化语境,从观众接受、生产消费、交流互动等方面探析宋元戏曲的生成、流变、演剧形态,用现代文学理论知识和剖析方法重新探求民族戏曲之特征。[34]近期发表的刘于峰一文则是将百年来的戏曲史观研究梳理了一遍,提倡不囿于一家之言,学术走向应更加开放与多元。[35]
其二,“戏剧”“戏曲”概念再思考。⑤如:冯健民 《老话重提——再论王国维关于 “戏剧”与 “戏曲”二词的区分》(《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1))、李伟 《王国维 “戏剧”“戏曲”内涵之我见——与冯健民先生商榷》(《东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李季箴 《戏曲·戏剧·中国民族戏剧——王国维 “戏曲”理论的再解读》(《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4))等。新世纪以来学者对于 “戏剧”“戏曲”概念的区分研究更为客观、理性,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西方戏剧理论,并且兼顾王国维本人重曲词的鉴赏态度和中国特有的民族戏曲特征。李伟认为,王国维是从文学的角度考察戏剧中的文学因素——戏曲的,[36]刘文峰在 《以歌舞演故事——简论王国维对戏曲基本特征的认识及意义》中从戏曲概念说到戏曲特征,“以歌舞演故事”的特征而区分于西方戏剧,进而讨论民族曲艺声腔、剧中的发展走向。[37]
其三,戏曲的美学内涵研究。在单个理论的分析上,汪芳启对 “自然”说的研究由戏曲本体论、风格论上升到戏曲创作理论的高度,解释了创作主客体到艺术表现及创作目的问题,在 《“自娱娱人”:王国维戏曲功能观发微》一文中意识到 “游戏”说对戏曲娱情功能的影响;[38-39]周锡山的 “悲剧”说研究不局限于 《〈红楼梦〉评论》,他强调追溯王氏悲剧说之源,将西方文艺理论与民族戏曲交叉来研究,衍生 “意志戏剧”之说。[40]也有很多学者将 “自然”“意境”等理论联系起来研究,探求中国古典戏曲的美学特征,相关论述有魏远征的 《论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之矛盾——兼论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41]及聂振斌 《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第七章 “戏曲美学研究”[42]。
其四,从具体文本或理论出发的比较研究。解玉峰在比较王国维和任中敏戏曲观时,从具体的论著分析入手,明确指出 《宋元戏曲史》与 《唐戏弄》实则分别代表了中国戏剧史研究的两种倾向,而造成这种分歧的原因是对 “戏曲”“戏剧”概念之内涵外延的理解不一。[43]同样深入著作来看的还有陆扬的 《〈宋元戏曲考〉与 〈诗学〉》,从 “悲剧观念”“戏剧源起与戏剧”“戏剧与戏曲”等方面将二者进行比较,认为前者虽受后者影响较大,但王国维苦心建树的始终是中国本土的戏剧美学。[44]从具体理论着手的论文有平颖的 《吴梅与王国维戏曲史观之比较》、王志峰的 《从王国维到周贻白:研究方法的拓展与中国戏剧再认识》等。
其五,研究王国维所受到的影响。20世纪的王国维曲学影响研究基本是单向进行,且多为向外辐射状,主要看王国维对其他曲论家、对日本曲学家所产生的影响。新世纪学者研究的视角发生了转变,开始逆向思考王国维的戏曲研究受到了何种影响。《论焦循对王国维戏剧研究的影响》一文即是从指导思想、戏曲流派、价值取向、研究方法看焦里堂对王国维戏曲研究的影响,体现了该时期文艺研究者越来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价值。[45]黄仕忠在研究王国维与日本明治时期的中国戏曲研究时指出,王国维的戏曲说、元明悲剧之差异说、元剧关目简陋说等明显受到笹川临风等人的影响,有别于前人仅将侧重点放在王氏所影响的青木正儿等日本学者。[46]
其六,方法论探究。主要承袭了之前对王氏曲学方法论研究的思路。认为静安先生有着 “学贯中西”的知识储备,既受到乾嘉学派的影响又吸收了西方哲学,从横向和纵向对中国古代戏曲发展作了准确的时空定位。①代表作品有:朱伟明 《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研究方法初探》(《戏曲研究》,1998,64辑)、王真真 《从 〈宋元戏曲考〉看王国维的研究方法》(《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 (6))等。近年来,一些学者尝试从科学性、辩证性更强的文献学角度去论述王国维的治曲方法。②如:于刚 《从 〈宋元戏曲史〉看王国维的研究方法——史学研究法哲学辩证研究法的运用》(《青年文学家》,2009(6))、朱维 《科学知识谱系与王国维 〈宋元戏曲考〉的现代性范式》(《当代文坛》,2010(4))。李文胜在 《从 〈宋元戏曲史〉看王国维的研究方法》中从系统方法、分类法、文献证据法、二重证据法、考据法、比较归纳法、阙疑法等7个方面来解读 《宋元戏曲史》。[47]
其七,王国维曲学研究的新貌。
一是以动态的眼光去看,意识到王国维戏曲研究、戏曲观念形成的变迁过程。王安葵在 “1997年王国维戏曲学术研讨会”上,以王国维的 “人生三境界”论分析其本人的戏曲研究历程,从哲学涵养的积淀到各种史料的搜集再到著作的成形,王国维终于寻得中国戏曲独特的美学价值。王维玉在《〈桃花扇〉与王国维戏曲观念的变迁》一文中指出,静安先生在 《〈红楼梦〉评论》、《人间词话》及《宋元戏曲史》中对 《桃花扇》的评价不一,由此可梳理出王国维戏曲观念嬗变的过程。[48]
二是就王国维所辑录的戏曲史料作延伸研究。章景曙的 《中国戏曲与海宁——兼论王国维对戏剧理论的贡献及意义》“从地域文化的角度”,以王氏曲学为引子,阐述海宁大师在中国戏曲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49]其后李跃忠 《论王国维在影戏研究史上的地位》一文规整并分析王国维引证的影戏相关的文献资料,概述出影戏的一些特征及其对戏剧发展的影响。[50]2011年第6期 《黄钟》刊登了夏令伟的 《王国维论史浩大曲辨——兼论两宋大曲之变》,对 《唐宋大曲考》所摘录的曲目作细致分析,以近年来的史料发掘搜集为出发点,对王氏关于洪适 《渔家傲》的体制归属、史浩大曲的分类责任等问题提出异议并予以解释。[51]
三是联系现代学术研究并反思戏曲研究新出路。陈维昭在 《王国维戏曲研究与现代学术范式》中把王国维的戏曲研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行整体关照,从动机与背景、学理形态与现代学术旨趣、价值关怀三个方面评价其戏曲研究在现代学术史上的意义。[52]何予明在其论文中还原王国维戏曲研究的历史境遇,重新考量王氏戏曲研究的价值与局限,反思现代学术史中的 “现代史观”与 “民族主义”等命题,认为近代中国学术思想转型中群体走向和个体学术地位的确定,是一种跨国际、跨语境的多种因素之间的互动过程。[53-54]在未来戏曲研究出路问题的思考上以新西兰籍扬州学者孙玫先生的两篇文章—— 《西方影响与现代中国戏曲研究之进程》[55]《西方理论移动之反思——以戏曲研究为例》[56]为代表。
由上观之,近百年来的王国维曲学研究历经了起步、曲折、发展与繁荣,但着力于王国维戏曲研究的专著太少,近年来才开始出现相关的硕博士论文。①如:曾英杰 《王国维戏曲理论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贾戎 《王国维与中国戏曲书写方式研究》(武汉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随着戏曲史料的增补和学术研究视角的变化,王国维的曲学还有很多值得关注的地方留待后世学者深究。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王玉章.宋元戏曲史商榷 [J].国立中央大学文史哲季刊,1945(1):191-203.
[3]梁淑安.中国近代文学论文集:戏曲卷 (1919—194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4]郑振铎.中国文学研究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1-13.
[5]贺昌群.王国维先生整理中国戏曲的成绩——及其文艺批评 [J].文学周报,1934,5(251-275):38-53.
[6]赵夯.读 《宋元戏曲史》[N].光明日报,1958-09-23.
[7]徐凌云.怎样评价王国维的 《宋元戏曲史》——评赵夯同志的 《读 〈宋元戏曲史〉》[N].光明日报,1958-11-09.
[8]王季思.王国维戏曲理论的思想本质 [N].光明日报,1960-08-28.
[9]吴泽.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10]谢柏梁.中国分类戏曲史纲 [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94.
[11]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述评 [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6.
[12]卢善庆.王国维文艺美学观 [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
[13]敏泽.中国美学思想史 [M].济南:齐鲁书社,1987.
[14]傅晓航.戏曲史学科的奠基人——读 《王国维戏曲论文集》[J].文艺研究,1980(2):57-64.
[15]卢善庆.王国维——中国古典戏曲史研究之开山 [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42-54.
[16]任中敏.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 [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1):34-37.
[17]柏玉川.读 《对王国维戏曲理论的简评》[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46-49.
[18]陆炜.王国维戏曲—戏剧定义研究 [J].剧艺百家,1986(4):113-119.
[19]冯健民.中国戏曲成熟的标志——论王国维 “戏曲形成于元代”说补正 [J].西南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4):48-55.
[20]冯健民.王国维戏剧理论再检讨 [J].艺术百家,1996(3):33-38.
[21]张国.王国维的戏曲审美思想 [J].戏曲艺术,1986(2):47-52.
[22]姚文放.近代戏剧美学的开拓——王国维的戏剧美学思想 [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4):48-54.
[23]汪芳启.王国维戏曲 “自然观”发微 [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3):41-47.
[24]董建.弦歌一堂论戏剧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1-166.
[25]黄霖.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 《曲话》[J].学术月刊,1990(5):65-69.
[26]周锡山.论王国维对比较文学的贡献 [J]河北学刊,1990(4):60-66.
[27]姚文放.王国维与雨果的戏剧史研究之比较 [J].艺术百家,1994(1):20-28.
[28]洪欣.新的美学观念和研究方法的成功探求 ——论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J].戏剧文学,1988(7):63-67.
[29]孙蓉蓉.王国维 《宋元戏曲史》的研究方法 [J].艺术百家,1994(3):13-20.
[30]姚淦铭,朱瑞芬.王国维与古代戏曲档案 [J].浙江档案,1993(9):10-11.
[31]徐宏图.'97王国维戏曲学术研讨会综述 [J].文学研究,1998(1):150-152.
[32]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 [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
[33]李康化.近代上海文人戏曲研究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34]陈建森,莫嘉丽.王国维的 “戏剧史难题”与宋元戏曲历史生成 [J].文艺研究,2008(1):87-96.
[35]刘于峰.王国维戏曲史观的百年学术递嬗 [J].学术论坛,2012(8):90-94.
[36]李伟.王国维 “戏剧” “戏曲”内涵之我见——与冯健民先生商榷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05-107.
[37]刘文峰.以歌舞演故事——简论王国维对戏曲基本特征的认识及意义 [J].戏曲研究,1998,64:44-54.
[38]汪芳启.王国维 “自然”说之戏曲创作论 [J].戏曲研究,2004(1):258-268.
[39]汪芳启.“自娱娱人”:王国维戏曲功能观发微 [J].戏曲研究,2006(1):37-55.
[40]周锡山.论王国维的 “意志”悲剧说 [J].戏曲研究,2001(1):167-177.
[41]魏远征.论王国维对中国古典戏曲审美价值观之矛盾——兼论中国古典戏曲的诗性特征 [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72-75.
[42]聂振斌.王国维美学思想研究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43]解玉峰.论两种戏剧观念——再读 《宋元戏曲史》和 《唐戏弄》[J].文艺理论研究,1999(1):91-97.
[44]陆扬.《宋元戏曲考》与 《诗学》[J].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9(2):30-34.
[45]王伟康.论焦循对王国维戏剧研究的影响 [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43-48.
[46]黄仕忠.借鉴与创新——日本明治时期中国戏曲研究对王国维的影响 [J].文学遗产,2009(6):111-118.
[47]李文胜.从 《宋元戏曲史》看王国维的研究方法 [J].红河学院学报,2009(3):69-72.
[48]王维玉.《桃花扇》与王国维戏曲观念的变迁 [J].四川戏剧,2012(3):36-39.
[49]章景曙.中国戏曲与海宁——兼论王国维对戏剧理论的贡献与意义 [J].嘉兴学院学报,2007(2):27-30.
[50]李跃忠.论王国维在影戏研究史上的地位 [J].嘉兴学院学报,2008(5):17-19.
[51]夏令伟.王国维论史浩大曲辨——兼论两宋大曲之变 [J].黄钟,2011(1):104-110.
[52]陈维昭.王国维戏曲研究与现代学术范式 [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09-119.
[53]何予明.中国学术之现代性与历史境遇——以王国维的戏曲研究为例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60-70.
[54]何予明.中国近代学术思想转型与历史境遇——以王国维的戏曲研究为例 [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108-113.
[55]孙玫.西方影响与现代中国戏曲研究之进程 [J].文艺研究,2001(6):51-57.
[56]孙玫.西方理论移动之反思——以戏曲研究为例 [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08(5):44-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