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安
(上海电力学院体育部 上海 200090)
大学生体育素养构建研究
于善安
(上海电力学院体育部 上海 200090)
体育素养是一个人平素养成的在体育方面的修养,是通过体育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活动的参与而形成的各种体育能力和行为的综合表现。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的搜集,运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五个方面探讨构建大学生体育素养的问题。
大学生;体育素养;体质水平;构建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它是通过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体育技能的优劣、体育技术的好坏、体育意识的强弱、体育个性的突出与否来表现的。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全面的体育素养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学生适应当前激烈的竞争和未来社会竞争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积淀,也是学校体育的主要目标。
(一)体质水平方面。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的现状不容乐观。第六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通过对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健康状况等4方面24项指标的测试,结果显示:学生的总体身体体质和健康状况有所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开始得到遏制,但出现了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缓慢下降等新问题。通过调研报告知道,19-22岁年龄组除坐位体前屈指标外,爆发力、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另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有66%的学生每天锻炼时间不足一小时,其中24.8%的学生每天基本不锻炼,这成为导致学生身体素质下降的直接原因。
(二)体育知识与技能方面。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本科阶段公共体育课开2年、四个学期,每个学期15至18周,按高校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开设的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田径、健美操、散打、拳击、跆拳道等多达10多种。学生采取 “三自主”的选课方式,即可以自主项目、选老师上课,然而,很多大学由于场地、器材跟不上教学要求,碰到下雨天就没法上室外体育课,导致每学期实际上课次数少于规定上课次数,再加上各种客观原因就造成了普通大学生在上体育课期间根本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而体育技能的掌握也存在很多问题。另外,由于我国经济及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学生体育素养也很不平衡。偏远贫困地区的学生在体育知识、技能方面的储备较为贫乏,而知识、技能的落后则进一步导致他们远离运动场。加之受我国传统“惟有读书高”观念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不去积极主动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从健康意识和锻炼习惯的角度看,其中部分学生缺乏身体锻炼的自觉性,本来就充满趣味性且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却要靠点名、扣分等手段来强制参加。另外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目前无任何疾病,身体健康,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好文化科学知识,担心课外健身会占用宝贵的学习时间,以自己目前的健康状况,完全能够应付体育课的学习与考试。还有一部分学生由于功课繁重,抽不出时间锻炼。以上情况均表明,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育素养整体情况
堪忧。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大学的体育教育是体育素养的教育,曾有学者将体育素养教育模式的基本教育过程概括为:“掌握体育知识→培养体育意识→形成体育技能→发展体育个体性→养成体育品德→塑造体育行为”。传统的体育知识、体育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是培养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基础。体育知识、体育技能向体育素养过渡的中间环节——体育意识的树立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体育的发展,了解体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及体育伴随社会进步而发生的变革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还可以通过体育明星的榜样效应,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豪感;使学生了解体育不仅仅在学校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在社会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可以进一步告诫学生,体育不仅能满足人们对健康、娱乐的需求,还是人的终身需求,以此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培养体育素养。
(一)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时间,提升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学校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是增强学生体质和提高学生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教育部门对学校体育工作常抓不懈的重要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重视,齐抓共管,增加资金投入,大力改善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狠抓体育教学管理,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同时,学校体育部门与校宣传部门、校工会、团委、学生处等部门联合,共同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宣传体育科学知识。定期开展校园体育传统赛事如“体育节”、“校运会”“新生杯”等诸多活动,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进一步丰富学生的体育知识。
(二)加强阳光体育运动指导,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根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的总体部署,建立对各学校各年龄阶段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等状况进行监测和调研的制度。通过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组织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监测调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体育卫生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学校可根据当前学生身体力量、爆发力、耐力素质指标下降的状况,有针对性地在课内、课外体育活动中采取一些加强性的措施。例如,创造性地开展晨跑或者课间跑,对体弱多病或者身体有残疾的学生,实行区别对待,给予康复指导为主的“运动处方”,通过体质健康实验室对学生进行体质监测和指导。
(三)推动阳光体育运动扩展外延,实现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有了良好的学校体育氛围和学生感兴趣的项目作为前提,除了每周的体育课以外,学生走进运动场的可能性明显增大,因此学校要形成课内和课外的有效延伸与整合。这就需要建立各项体育项目社团组织,并安排指导教师,使锻炼的学生在各自社团的大家庭里积极展开锻炼,并能持久。这项工作必须由体育部门和学校共同合作完成,坚持常抓不懈,方能使每一名学生乃至他的一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真正达到增进学生健康,养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全面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
体育道德是人们在体育活动中所依据的思想道德规范。优良的体育道德将极大地促进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而恶劣的体育道德作风将极大地伤害着体育运动的正常进行。如每学期的运动会或小型竞赛,学生们都表现为极强的集体荣誉感,但也不乏少数同学为了取得成绩做出不文明的行为,甚至出现有意识地恶意报复性伤害等,这些都极大地困扰着体育运动,危害着体育活动的健康发展,虽然这些恶劣的行为对于蓬勃发展的体育运动来说是个别现象,但他们所造成的危害绝不能低估。我们应在肯定其集体荣誉感的同时,指出其错误的行为只会给集体带来耻辱,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这不仅是体育运动能健康有序的发展的需要,也是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建设人才的道德要求。
体育素养的构建是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辅相成的。体育兴趣和意识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诱因,体育知识是基础,但只有体育知识,没有运动技能和技术,也只是一个夸夸其谈之徒;运动技能和技术是重点,是体育素养的外在表现形式。但只有运动技能和技术,缺乏体育道德作灵魂,也只能算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之辈;而没有体育意识作动力,提高体育素养是不现实的,所谓的远大目标只是纸上谈兵。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要注重全面提高体育文化的各个方面,方可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
[1]余智.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
[2]冯古首,王勇慧.体育素养教学模式的研究[J].山西体育学院学报,1999.6.
[3]黄春林.大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现状及培养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1.
[4]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3-14
[5]唐静萍.健康体育下的学生体育素养评价[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Yu Shan-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lectric Power, Shanghai,200090, China)
The quality of PE is a person usually form in sports training, is the comprehensive expression of the sports knowledge learning and participation in sports activities and formation of sports skills and behavior.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literature data collection, using the method of combination of theory and practice,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ports quality issue from five aspects.
college students; physical education; physical fitness; construction
G807
A
1000-9795(2014)02-0424-02
[责任编辑:董 维]
2013-12-20
于善安(1967-),男,山东日照人,副教授,从事体育教育方向的研究。。
上海市教委2012年度学校体育科研课题,课题号:HJTY-2012-D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