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2014-04-17 10:11:30何春亚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5期
关键词:洛夫德育文本

何春亚

(贵州大学 附中 ,贵州 贵阳 550025)

语文教学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基础,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完成的教学任务看起来只是简单的教会学生说话和作文两个方面,实则不然。唐·韩愈《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旧时指传授古代圣贤的学说[1],即当今所说的老师向学生传授教育道德观念。授业:传授学业[1]1201,1519技能。解惑:解除疑惑。当学生面临未知事物之时,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为学生解开困顿、迷惑。传道、授业、解惑,三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明确自己的教学任务即除了语文学科的“授业”外,实则还有“传道”、“解惑”的重任。而“道” 、“惑”,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即是我们常说的德育渗透教育。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呢?

一、简单的“渗透”而“渗透”、“德育”而“德育”不可取

首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渗透”。渗透从字面上讲是比喻一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到其他方面。因为是逐渐进入,故语文学科中德育渗透教育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加之教化本身就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教育一个人成才也非朝夕之功,切不可有一蹴而就的急躁冒进思想。

其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能偏废了语文学科本身的语言和文字两大教学任务,刻意去追求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就是说教学中不能喧宾夺主,而应是在围绕完成本学科教学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具体课文篇目,适时适当地予以渗透。比如,在讲授八年级下册第二十四课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节选)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文本文言现象的归纳梳理,对行文结构的分析掌握,对文本的翻译等。而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时,应设计问题:如宋濂小时家贫,无从致书以观,为何又能得遍观群书呢?学生回答:因为他坚守信约。此时,便追问学生: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是否事事都坚守信约呢?同时,让学生联系当今社会现象各抒己见,谈坚守信约和不坚守信约的利弊,从而让学生懂得坚守信约是做人的美德并要求他们学会做一个坚守信约的人。又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斑羚飞渡》一文时,先对文本分析讲解后,再教导学生领悟老斑羚在危机关头时的坦然、从容、无谓、无私的牺牲精神。同时,让学生竞赛讲他们知道的具有这种精神的人物故事。继而有的同学讲到最美女教师张丽莉在危急关头时为了救学生而导致自己身受重伤的故事;有的同学讲到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群众眼中的“女包公”——任长霞的英雄事迹;还有的同学讲到抗日战争时期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等等。通过竞讲,让学生更加懂得人生的价值,懂得怎样做一个具有高尚品德的人。

再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论语十则》[2]中《论语·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46则时,拓展开来分析“恕”的言外之意,那就是包容,即即使别人对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此时,便给学生讲述《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让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进行分析评价,从而懂得在国家利益和个人恩怨相冲突时,我们应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并顺势对人与人之间该如何相处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廉颇与蔺相如两人在心胸方面的比较,学生自会明了何为“宽恕” ,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应如何与人相处,我自信学生也会把握了。所以,德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不应该只是简单的为“德育”而“德育”,为“渗透”而“渗透”。

二、德育教育渗透要结合文本教材,紧密联系实际,切忌假、大、空

现在的初中学生,接授传媒信息多,各种正面的、负面的思潮对他们的影响很大,特别是一些负面影响较大的社会现象被过度放大后,对我们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价值取向的冲击力不可小觑,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结合文本教材紧密联系实际,让学生乐于听、乐于信、乐于行。

如在教学19世纪末期具有世界声誉的俄国短篇小说大师,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戏剧革新家契诃夫的《变色龙》这一篇小说时[3],在“设疑”环节中让学生思考如何评价主人公“奥楚蔑洛夫”这一人物形象时[3]222,有学生就提出了当今社会类似于“奥楚蔑洛夫”这样的执法人员比比皆是,否则就不会有城管在执法过程中打人伤人事件发生,也不会有河南警察郭增喜醉酒后重摔七个月大的女婴事件发生,更不会有河南男子举报了派出所所长的违纪行为后举报男子的户籍被注销的事情发生等等。于是,很多学生附和,继而愤愤然,进而提出我们现在的社会制度到底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这样一类敏感的话题,甚至对未来充满恐惧。面对这类问题如果我们仅简单地回答“是”与“非”,显然是不能让学生信服的。

笔者认为:第一,肯定学生能将课本与现实联系的这一好的思维方式,这有助于我们不读死书,不死读书。

第二,承认由于某些地方政府监督力度失缺,确实存在有某些公职人员欺下媚上的行为。

第三,将结果处理的异同引导学生的思维回归到文本的分析上来比较。课文中奥楚蔑洛夫警官在处理“狗咬人”事件中,在群众的一片笑声中,他训了一通赫留金后,裹紧新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径直走了[5]。这表明在“奥楚蔑洛夫”时代,当时沙皇统治的腐朽以及警察制度的黑暗[3]180。而现实生活中对新时代的“奥楚蔑洛夫”们的处理则是绳之以法,因为我们是“法治社会”,也是民主和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体现。这样一来,学生对社会性质的疑惑毋须更多解释。

三、注意以生为本的人文关怀和教师自身修养的提高,做到无言教育,润物无声

语文学科的“诗言志”、“文以载道”的性质决定了它与德育教育的密不可分。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每一篇教材都涉及到德育教育中的某一个方面。如学习七年级上册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让学生懂得如何尊老爱幼,学会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学习七年级下册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一文,让学生学会了重义轻利; 学习八年级下册高尔基的《海燕》一文,激励了学生不惧怕困难, 迎着困难前进,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因此,对语文教师来说,德育教育渗透贯穿在我们教学常规之中,随时随地均可信手拈来进行渗透。

另外,教学中切不可滥用,必须针对实际,有的放矢,不可对学生中存在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挖苦和讽刺打击,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其次,师者要有先善其德的高尚性,要树立起人师的美德修为,要有能力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启发式探究式的学习氛围。[4]教师应该注重提高自身的素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感染学生,从而达到无言教育,润物无声。

总之,德育教育的渗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只要我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学生的关爱之心,将传道,授业,解惑统一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就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从而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学生。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00.

[2]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科书)[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46.

[3] 任志鸿.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九年级语文·全一册)[M]. 海口 南方出版社,2005: 221.

[4] 王继华.学校文化建设标准的哲学思考[J].教育文化论坛,2014(1):3.

[5] 九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51.

猜你喜欢
洛夫德育文本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中国德育(2022年10期)2022-06-20 09:09:50
世界著名小镇克鲁姆洛夫
中老年保健(2021年6期)2021-08-24 06:56:28
全球的孩子们,早上好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语文知识(2014年1期)2014-02-28 21: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