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理工科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2014-04-17 10:01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理工科校园文化学院

魏 巍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关于理工科独立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魏 巍

(中国矿业大学徐海学院 江苏徐州 221008)

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健康、合理的校园文化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一直是当前高校学生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在当今产业转型、提倡创新的背景下,理工科独立学院该如何突出自己的特点,该怎样建设校园文化,而科技创新活动又如何与学生活动结合,以便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本文试着对以上问题作出思考和讨论。

独立学院;科技创新;校园文化

科技的创新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创新则是生产力的重要推手。目前我国的科技实力不断攀升,在一些领域中,都已经跻身国际先进行列;科学技术促进经济转型、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凸显,而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更应当在科技创新上打开新的局面。目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已成为我国高校发展最快、潜力最大的一项学生活动,大力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学校适应时代要求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手段和内容,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新理念。本文旨在探索理工科独立学院校园文化的建设以及科技创新与大学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相结合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一、科技文化成为理工科校园文化主流的必要性

在大学校园里,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其次,高校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校风和学风。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者,特别是学生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难题。笔者所在的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独立学院,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来说,他们有着自身的专业特点及因长时间专业学习而养成的思维、分析、语言表达的特点,甚至在性格、兴趣、爱好等方面特点,这都与文科学生有着很大不同。把科技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其目的在于营造浓郁的科学文化氛围,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而如何在校园文化、校园活动与培养工科学生的创新能力之间寻求有机的契合点,一直都是我院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问题。经过多年实际工作中的实践和操作,逐渐摸索出了一些方法,笔者以为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扬长补短”。“扬长”,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挖掘理工科学生的特点和长处,换言之,就是要充分发挥工科学生注重思考分析、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以及在学习工作中严谨踏实的作风,以满足工矿企业、社会对理工科类人才的实质需求;“补短”,对于理工科类学生来说,他们在人文、艺术方面的修养不足,从创造力的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的角度出发,需要加强学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教育。笔者所在的院系正是找到了这样的契合点,即把科技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流。这样的定位,既符合社会、企业对理工科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能够有效的推动学生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树立了良好的学习风气;另一方面,又能够形成较好的人文氛围,可以促使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发展。

二、科技文化成为理工科校园文化主流的重要建设方法

1.发挥科技成果的鞭策和激励作用

建设校园文化,学生才是主体,所以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参与程度,一定要发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主性的实现仍然需要一种推动力,那就是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的收益感和成就感。当代大学生具有明显的务实和趋利的特征。当学生撰写的论文得到发表、做的设计产品得到认可,这无疑满足了学生的实际需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学生开展科研活动,并且让学生从中获益,得到收获,这都有助于鞭策和激励学生更加积极投身到科研活动中去。

2.发挥专业教师在学生教育、培养中的作用

校园科研氛围以及学风建设的营造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专业教师的重要作用。专业教师对学生科研氛围的形成和良好学风的养成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学生最初涉入科研领域,离不开专业教师的带领和引导。学生科研的起步阶段,往往是帮助教师查抄一些资料、做一些辅助实验,掌握从事科研的基本技能,可以称之为科研启蒙阶段。而后逐步参与教师的课题、从事一些子课题的研究工作。这是一个过渡性阶段。在这些过程中,教师都居于主导地位。当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科研技能,并对某一领域开始形成独到的见解和看法后,专业教师应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独立开展工作。教师从主导到指导的角色转变,才是学生科研的真正开始。学生科研的最终意义,并不在于能否出科研成果,而在于激发、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科研意识,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从而在学生群体中树立起良好的学风。独立学院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学术能力上,是跟一本院校的学生存在不小差距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启蒙阶段和过渡阶段尤为重要。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良好学风,笔者所在的系已经开始了班级专业导师制度的试点工作,让新生和专业教师建立经常性的联系,导师们从专业学习的角度,对刚入校的新生进行引导、解惑,让新生对自己专业有初步认识,帮助新生更快的融入到大学的学习中去,还兼带发挥对大学新生生活、工作的指导作用。这个做法极大地推动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也大大提高了新生对大学环境的适应能力。

3.多途径、多层面的科普、科技文化活动是校园科技文化氛围的主要内容

前文已经提到,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校园科技文化的建设要依靠相应的科技文化活动,科技文化活动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把校园科技文化活动作为载体,首先要突出主题,要和学生的专业、兴趣紧密结合,学生不仅仅是参与竞赛、活动,更能把所学知识、技能加以应用;其次,一定要注重活动的质量和数量。笔者所在的系部已经开展实施了科技文化节活动,这是一个由系列调研、竞赛等组成的大型学生科技活动,通过组织开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此类活动的数量不能少,少了就不能形成规模,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影响力也小,学生就不够重视;活动的质量也必须保证,低质量的活动通常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必然打击学生从事或参加科技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建设校园科技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整体上考虑,既要组织一些影响大、参与面广、宣传力度强的大型活动,也要组织一些有专业分类、专题倾向、针对特定族群的中小型活动。一个高校的文化氛围中,讲座、论坛是不可缺少的。另外,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利用所学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这类活动尽管是面向社会,但立足点依然是在校园。当然,要营造整个活动的氛围,相关的宣传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让学生感受到正在进行的科技文化活动,从而在校园内引来更多的关注。

笔者所在的机电系,相继组织开展了科技文化节的多个学生活动,比较突出的是组织学生开展了“垃圾分选与处理调研”活动,并由学生组成了若干兴趣小组。在此次活动中,学生们充分发挥专业知识,针对校园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做了详尽的调研分析,并提出各种垃圾处理的解决方案。该活动的宗旨是“活跃学术氛围,增强参与意识,提高动手能力,培养创新人才”,学生也通过兴趣小组的调研工作,切实提高了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同时,我系还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等学科竞赛。特别是三维设计大赛,我系充分将比赛内容与学生的课程结合,将先进的三维打印技术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接触新事物、学习新技术, 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通过几年的努力,我系在去年的全国和江苏省三维竞赛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共获得了全国三维创新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江苏赛区特等奖4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5项。学院2次获得优秀组织奖,并被评选为“2012年度三维数字化推进工作优秀教育培训基地”。我系学生考取三维软件设计工程师证书的人数逐年增加,这帮助学生积累了就业资本、增加了就业机会,为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了基础。

这些举措都促进了在校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进而繁荣了校园文化,营造了比较浓厚的学术氛围,促使良好学风的养成。

三、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笔者长期从事学生工作,在多次的科技文化活动中,也都有参与。笔者发现,虽然目前学院的科技文化与学生活动能够很好地结合,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首先,是组织方面,不能够全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院、老师搭建了平台,学生不能够很好的去利用,去发挥自己的能力,学生社团、兴趣小组的负责人基本都是学生干部,他们在组织、领导能力上还有欠缺,不能够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开展工作,多数情况下都还比较依赖老师去解决各种问题;其次,学生的参与程度依然偏低,宣传力度有待加强。科技活动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专业性,不像运动会等文娱活动一样是面向全体学生,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往往又由于各种原因,使活动的宣传停留在表面,笔者曾专门对此做过调查,本系学生大多反映知道有某项竞赛、活动正在开展或即将开展,但是对于如何参加并不真正了解,因此,今后在宣传力度、宣传方法上还要加强和改进,并且要真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还有,学生的参与热情偏低,往往是活动开始时很踊跃,但不能够很好的坚持下去,半途而废的大有人在。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学工和教学两方面应加强引导。另外,笔者对本系已经毕业的,并且在校期间积极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进行了回访和调查,很多学生提出建议,比如在硬件方面希望学院多多支持,特别是希望能够有专门的活动空间,比如专门的教室,以便相关的兴趣小组能够独立开展活动。

四、结语

让科技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流,有助于培养理工科独立学院学生的科学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努力把自己的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去,为提高大学生科技素养和文化内涵,推进高校素质教育的发展做出贡献。

[1]曹郁.从创新人才培养的视角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07(5).

[2]陈旭,孔垂谦.围绕学校特色建构文化素质教育的校本模式[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3]王翼生.绿色、人文、科技、和谐—— 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1):11-16,29.

[4]白光珍,朱续章.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机理的探讨[J].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1):91-93.

[5]罗立群.浅谈构建和谐的大学校园文化[J].湘南学院学报,2005,26(4):122-124.

[6]骆玉安.试论校园文化建设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J].焦作大学学报,2004(3):83-85.

[7]杨震.论新时期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3):44-45.

[8]张彩千,郑波.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现状和实施管理探析[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5,25(1):86-88.

[9]王邦虎.校园文化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7.

Reflections on the campus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independent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i Wei

(Xuhai College,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08, China)

As we all know, campus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so how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is currently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he educator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advocating innovation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or Independent Academies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ow should they highlight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build campus culture? And how to comb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ctivities with student activities in order to make more students involved? This article tries to make reflections and discussions on the above issues.

independent academ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ampus culture; student activities.

G640

A

1000-9795(2014)02-0178-02

[责任编辑:刘丽杰]

2013-12-15

魏 巍(1984-),男,江苏徐州人,助教,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理工科校园文化学院
初等教育学院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理工科优等生WEY VV6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理工科大学生音乐鉴赏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学院掠影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西行学院
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