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清香
【编者视角】
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以课题研究实施中的四则物语——“拐杖”、“镜面”、“鞋子”、“草绳”为喻,记录了一群一线教师扎实推进课题实施的历程和思索印记。 文字清新、活泼、幽默,给人以现场感、亲切感,在令人感动和会心一笑的同时,也在思索其四则物语的深刻涵义,思考自己的教育生命走向……
课题研究不再是专家的专利,但望“题”兴叹,仍是许多一线教师的共同感受。打打酱油,东拼西凑,最终以一篇结题报告不了了之。这就是常见的一线课题研究状态。 为了关注自己的研究生存质量,一群一线教师借助扎实推进课题实施的机会,思考自己的教育生命走向……课题研究实施中的四则物语正是一路行走的思索印记。
开题报告结束后,课题组一群人兴冲冲地就要扎进课题实施里了。 到了边上才发现根本就傻眼了:都说理论铺垫,可到底铺什么,怎么垫?感觉就像走在一条黑暗的小路上,前方不知深浅,没有方向,多希望有根“拐杖”能撑着走。
寻找“拐杖”的行动开始了。 表面上看,课题参考文献并不多,直接可用的资料更不丰富,但成员们从本课题的几个维度进行分解,发现了不少间接与研究有联系的文献,如《教育新思维》、《学习与迁移》、《一课一得,足矣——核心教学内容应在“习”字上下功夫》等,相关的著作、论文、案例、随笔、影像等被“挖”了出来。 看着这些筛选出来的文献,大家凝重的表情好歹松了松,读书俱乐部不亦乐乎地开展着。
光有理论是不够的,大伙儿还把全国近几届阅读教学大赛课例、港台等地的课例找来,甚至是课题组成员平时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实战经验。把优秀的案例与自己的做法作比较;分析成功的优质课从雏形到成品运用的策略,提炼与课题有关的元素,尝试转换成课题案例。 我们惊喜地发现,课题思想在这儿能找到很多相似点。 大家兴奋了,更觉得这个课题研究很有意义,越学越肯定,越研越想做。
“大凡名师都是从课题研究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也可以学学别人是怎么开展研究的。 ”燕燕的这一建议真是妙。 趁热打铁,我们搜到不少优秀课题实施推进的报告、表册,找到了几个成熟的课题管理网站。 不学不知道,一学吓一跳,原来学问还真大。 制度的拟定、安排的细化、量表的设计、模式的推进、方法的运用、活动的组织、策略的落实等都让课题组成员大开眼界。 莎莎开心地说:“我们会扶着‘拐杖’走得更稳的。 ”
占有可借鉴的本体理论、优秀课例、实施模式很有必要。 依托它们, 紧密地联系自己的课题研究,完善研究思路,拓宽思维空间,这为我们今天之所以能站得起来,而且站得比较高,提供了一种“拐杖”,一种支撑。
开始实施后, 实践与研究问题一比照就觉得初期的研究设计过于想当然、纯理论了。 因为课题提出的策略有点抽象,在课堂中如何实施? 为了便于操作, 我们把它进行转化——实际上就是平常所说的“教什么”、“怎么教”、“怎么练”。 “教什么”再往下进一步转化, 实际就是研究阅读教学的目标设计和内容安排问题。 而研究这些问题,就要进行有效的教材解读。 转化成几个可操作的内容后,我们就着手进行教材解读。
教材解读中,我们再次与研究计划进行比照,一层一层地往下追问:“教什么” 原设计中仅局限于写法,应再补充读法;读写法最终都必须落实在语言文字运用中,因此要抓住“语言训练点”;同一篇教材中有几个训练点,根据什么进行取舍;不同教材之间如何寻找联系进行整合,发挥最大价值;内容的层次、迁移的时机、扶放的程度等如何后续跟进……对原有的想法进行修整,步步深化,研究的问题逐步丰厚,逐步清晰。
课堂实践部分我们经比照发现, 原有的方案只是大致的构想, 仅关注课堂观察中的叙事和教学实录,显然,要全面把握课堂情况,这样的研究方法过于单一。 因此,这就需要对方案进一步具体化,引入一些课堂观察量表,进行分析、统计、评价。经这么一细化,方案的可操作性就增强了。
新的问题不断地取代原有的问题, 课题研究在动态生成中逐步推进……萍萍开心地说:“研究过程真像照镜子啊! 常常边照边修,照出个美女来了。 ”
课题研究的生命力不是 “复制”,而是在对照、反思中不断“刷新”。 正是在这种计划、行动、观察、反思、修订、行动螺旋式上升中,转化问题,深化重点,细化行动, 为我们的课题实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的对照反思,让研究的专业程度提升、课题的实施质量提高。 学会边行走边对照边改进,为自己的课题研究时刻准备好“镜面”!
“优化课堂状态, 提高教学质量”是一线教师课题研究最直接的目的。 如何更好地提高课题实践的质量? 终于在成员们的一次玩笑中找到了“五法”,即“一定、二用、三研、四推、五记”。一定实验班:选定研究对象,做好实验跟进。二用实策略:课题组成员在备课时要突出本课题研究内容和操作要求等, 日常中要运用策略进行教学,互相听评课,落实课题精髓。三专题研讨:开设“研究课”、“研讨课”,特别是采取同课异构、一课多上的方式, 进行一轮轮的专题研讨, 分析实践效果,提出改进意见,优化策略运用。四推动校本:我们经常将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中的公开教学展示、专题讲座、常规听评课、论文撰写等进行整合。 活动的整合为我们赢得更多的时间, 资源的整合也为我们带来更多的启发。 五研记结合: 走过的路要留下印记。香香号召大家“写得纯粹些,不依赖上网,不东拼西凑,注意收集研究的原始材料,精心思考,认真回味,把我们走过的脚印真实、有力地记录下来。”大家结合课堂实践、课题研讨,撰写教学随笔、教育日记、教育叙事、课例案例……
智哥在一次总结会上风趣地作诗一首:“一二三四五,两只鞋子舞。 实践循真路,研究不止步。 ”研究的舞台是课堂,课题研究是在课堂教学中“做”出来的。 坚持课题与课堂两只鞋搭步,两条腿走路,课题融进课堂教学,才有生命,课堂教学融入课题思想,更显活力。
翻开课题实施印记,扉页上是娟娟的一句留言:“走在一起是缘分,在一起走是幸福。 因为课题研究共同体,我的教育更精彩! ”课题组成员最早是七个人,后续新增几位热情的新教师,从开始的一个个追着跑,到现在的大家一起努力跑,这个研究共同体,拧成绳,伙伴相称,情谊相随。
大培这么写:“我们有个 ‘严当家’,根据我们每个人的专业特长、 能力水平进行合理分工, 具体落实到每个人做什么事,负责哪一块内容,怎么操作。 每学期大家拟定详细的研讨安排表, 坚持执行,不给拖拉的机会。 事事有人做,时时有研究。 ”
“课题组的伙伴们按照安排表,围绕课题研究的内容, 努力做好自己的份内事。 更令人感动的是,我们一起研讨,互相交流,共同配合,彼此支持,相互帮助……亲历研究过程,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只有通过研究才能寻找发展路径, 只有锲而不舍才能改进教学实践, 只有协同作战才能推动研究进展。 ”燕燕这么感慨道。
毕业不久的莎莎记录自己的心情:“以前总觉得课题研究‘高深莫测’,刚开始参加时也确是一头雾水,迷迷糊糊。幸运的是,我们边研究边参加培训,在几次的专题培训中,我学到了研究方法的运用,学到了变换思维的方法,学到了教育反思的策略……”
合力、韧性,是草绳的重要特点,课题实施就需要这样的“草绳”。研究的成功或许没有秘诀,但坚持是它的过程。 偶尔为之是无法推进课题实施的,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让每一次问题解决的过程、与同伴共享智慧的过程,成为自己一次次不断成长的过程。
过程就是体验,经历即是经验,研究终会蜕变。享受课题研究,它将滋养我们的教育梦想与实践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