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勇
写作是人生的需要,我们在学习、工作与生活中,往往需要搜索内心、整理思想、思考问题和表达情感,写作就是走向这些目的地的重要路径。写作更是职场的需要,文字能力是职场的一项实用技能,是构成职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文章,其基本元素与要求大致一样,不同的是作者观察研究事物的角度和对事物的心理感受,作者的抱负与胸襟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文章的质量。几十年来,我从写日记到写作文,工作后从写公文到各种会议材料,后来从写论文到撰写书稿,现在专职从事《教育科学论坛》编辑工作,深感写好教育文章需要抓住五个关键。
文章给谁看,这是对象;告诉对象什么,这是目的。面对不同的阅读群体,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写作目的,即便同一材料,写作的角度和材料的取舍也会不一样,甚至使用的文体也会有所不同。因此,确定受文对象与目的,树立“读者意识”,是“写什么”和“怎么写”的前提。
举个简单的例子,学校每年都写工作总结,同一个材料既发到下级部门,又报送上级部门。仔细想想受文对象是不同的,一个是学校内部教师,一个是上级部门领导。由于工作性质不同,不同受文对象的关注点不一样。领导更关注重大政策的执行落实情况,关注学校推进工作的整体思路和工作中的亮点与创新,关注学校对推动区域教育改革和维护当地教育良好形象所起的作用等。学校教师多留心实践,尤其关注与切身利益相关的内容,比如评职评优、绩效考核、建设项目等。教师关注的问题必须回应,当地教育部门重视的情况必须上报。这就需要区分不同读者的不同需求,以此确立写作重点,这就是读者意识。写作时心中要存有倾诉或交流的对象,才能使对方乐读、易懂。
心中有读者,作品才有市场。论文投稿,你要确定给谁投,尤其要研究刊物主要是哪些读者群体。如果你要给《教育科学论坛》投稿,首先就要研究这本刊物,要了解刊物的办刊宗旨、内容定位,尤其是读者与作者群体的需求。把这些功课做好了,就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主题是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核心意思与基本观点。确定主题就是立论,主题决定一篇文章立意的高低。文章要鲜明地表达写作意图:要么宣传某个主张,要么阐明某个问题,要么抒发某种感情,无论哪种目的,都应使主题鲜明、集中、正确、深刻。
主题和课题(论题)是两个不同概念。课题(论题)仅仅指论文研究的对象或范围;主题是课题研究的结果,是作者的某种见解。如竺可桢的科学报告《杭州西湖生成的原因》,它的研究课题是“西湖的成因”,关键词是“成因”,本课题研究的对象是“西湖”,方向是“造成某种局面或结果即西湖的原因”,这一标题只告诉了研究对象、方向。2013年第10期潘涌老师的文章《“好教师”新解:“为”与“不为”》,研究对象为“好老师”,“新解”,解什么,就是“为”与“不为”,到底哪些可以“为”,哪些“不能为”,就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们写文章和读文章都必须抓住主题。怎么读,就怎么写。调查一线教师时发现,读不懂理论文章的人不在少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除文章自身质量外,还有阅读者的技巧与水平。理论文章怎么读?关键还是抓主题!如阅读2013年第10期《教师精神能量的“加持”》一文,需要通过关键词抓住文章主题。“加持”是关键词,是梵语,谓相互加入、彼此摄持。该文的对象是“教师”,是谈教师精神能量在工作与生活中如何“加持”的。“关注视角”是编辑撰写的导语,读后发现这是一个专题,江苏、南京和郫县三位老师的一组文章,告诉读者学校和校长的管理如何为教师的精神能量“加持”,而不是“消退”。抓住文章主题就能把书读薄,把自己读智慧。
怎样抓文章主题?第一,要善于积累,常写作。前段时间和成都16幼余琳园长交流,针对幼儿教师动笔少的现状,她们要求幼儿教师常写幼儿故事,用故事承载自己的专业成长。“文化,就是一个个故事”。峨眉市第一小学李庆九校长手中随时有一个智能笔记本,专门记录师生中感人的故事,现在有故事数千个。或许某一个故事很感人,或许很多故事很平淡,但串联在一起就汇集成了师生的集体记忆。这些丰富多彩、感人至深的故事,能够看到师生欢乐、愁苦或刻苦努力的模样,透露出教育与成长的本质。四川省教科所的周林老师常说:“我们心中一定要有事物的样儿。”样儿就是模样。心中样儿来源于观察与积累,这样的观察与积累就能在无数样儿中发掘出写作的主题。
第二,要善于学习,常思考。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支芦苇,但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大特点也是人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而写作就是将作者自己的思想转化成文字,表达自己的思考。中国古代的伟大作家,他们之间、他们与广大的世界远没有今天如此频繁的交流,没有多少可以共享的信息资源。他们也没有考虑过市场问题,甚至没有太多考虑读者。他们只以单薄而强大的生命,与这个沉默的世界对话。写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灵魂的提升。
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做一个有思想的人,用思想去“解读”生活,用思想和智慧去写作。一是心态。大爱和敬畏不仅可以催生我们求知的动力,还会使我们用心去认识客观事物。二是阅读,广泛阅读能获取各种知识,尤其要对人类文明源头的经典仔细揣摩。知识是我们思考的材料,所谓“思而不学则殆”。三是阅历,要有深刻且广泛的生命体验。生命体验是观念产生的源头。在实践活动中培养优秀品质,生命就会越来越丰满和充盈,思想就会远离褊狭。四是团队,形成学习研究的氛围。要找到一个追求理想,并有自由讨论氛围的师友团队。
第三,要善于提炼,常总结。提炼主题的过程,是作者全面把握写作素材,进行仔细分析,反复思考,寻求联系,多方比较,深入发掘,再三提炼,最后进行判断和概括的过程。这是由感性到理性,由朦胧到清晰,由浅到深的思维过程。面对大量材料,观点从何而来,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研究。对经过整理的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研究、提炼,得出揭示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观点,这就是主题。主题始于问题,如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日常管理中的问题……我们把问题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就是在提出问题。问题发生的症结到底在哪儿?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是什么?我们通过事件去寻根问底,寻求根本性原因与可靠的解决问题的依据,这就是研究工作。在叙述事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把我们发现的新问题、新进展、新见解和最后得出的结论写出来,就成了论文。如果把我们发现的问题和结论再提炼、再创新,提出更有价值的观点,就为写出优秀论文铺垫了基础。
只有通过研究和思考,才能发现事件背后蕴含的积极意义。做行政的和做研究的,看问题的视角可能不一样,我们撰写论文需要转换思维角度,考量的是思维深度与广度,因为它决定着文章主题的优劣。
结构是文章的经脉,在形式上表现为层次、段落等形成的文章架构;在内容上表现为文章的逻辑结构,即文章的思想体系和它的组成要素、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一定要有序,要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文章主题是你要表达什么,结构是你按照什么思路来表达。思路不清,材料就会支离破碎,内容紊乱,读来费劲。结构就是文章的骨架,文章是需要骨架支撑的。正如雕塑,有了骨架的支撑,整个作品才能挺立起来。
“题目”、“署名”、“引言”“材料和方法”、“调查结果”、“研究讨论”、“结语或结论”、“参考文献”、“摘要或提要”等是文章的构成要素,而非逻辑结构。文章的逻辑结构一般有三种:一是以研究问题为主的,其基本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重点是分析和解决问题;二是推行某种理论和方法,其基本思路是“研究的必要性分析”、“推行的主要措施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建议”,重点是缘由和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三是总结成功经验,其基本思路是“问题提出”、“研究问题”、“成功经验”,重点是总结经验,提出其借鉴意义。
语言是人的(理性的)思维和(感性的)意识的外化。而语言的目标就是传情达意。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国人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把“会说话、金钱、原子弹”看作世界上生存和发展的三大法宝;60年代以后,又把“会说话、金钱、电脑”看成是最有力的三大法宝。而“会说话”一直独冠三大法宝之首,足以看出语言的作用和价值。
语言是文章的重要元素。语言要能准确地再现客观事物的状貌,贴切地表达思想感情和观点主张。所用的词语要能切合客观实际,准确、生动、简练、新颖和有分寸感。把握准确性和分寸感尤为重要。准确,是为了不使读者产生模糊的概念;而且要真实,对事实内容不作假,使用的语言能够使读者阅读时相信描述的存在,做到无懈可击。分寸感是对用语程度的一种敏感,主要体现在符合对象、把握程度、划定范围、确认褒贬等。论文语言不能偏激,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做精标题是写作的一个关键,也是体现编辑水平的一个标尺。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好的标题更容易吸引眼球,给读者鲜明深刻的印象。标题要做到简明精炼、直击主题、彰显观点、规范准确。
在确定标题之前,对文章关键词的整理和分析非常重要。关键词往往是作者研究的范围或核心内容,常常出现在文章的标题中,同时贯穿于全文。关键词决定着文章的内容和价值取向,也为确定标题提供了素材和依据。《怎样合理地创生教材》一文,核心关键词是“创生”。创造一种存在的形式,并赋予意义,这就是创生。“创生”教材资源,是本文的研究范围和价值取向。对关键词来龙去脉的梳理,对问题进行脚踏实地的研究,这是做精标题的第一步。
确定标题时首先要彰显作者意图,表现作者主张。一篇文章原题目是《灰色童谣:是堵还是疏》,我们将其修改为《灰色童谣:由堵到疏》,作者观点更加明确。第二,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炼、响亮。如《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的策略》,这一题目较长且未能抓住其核心意义,我们将其修改为《利用思维导图解读小学数学教材》,就简洁、凝练得多。
与之相反的是,有些标题不能很好地彰显作者意图,如《传统教育制度文化的现代价值》,我们将其修改为《弘扬传统教育制度文化的现代价值》,加上“弘扬”二字,彰显了作者诉求。有些标题与文章内容不一致,如《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政策的演变与走向》一文,没有谈到“均衡教育”内容,不应出现这个词语。有些标题平淡,缺乏新意,如《语文课堂的板书设计》,我们将其修改为《语文课堂板书的灵动设计》,突出了“灵动”这一亮点。有些标题过大,包含内容过多,如《从72份教案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该题目中的“教育活动”范围太大,需要进一步聚焦。
怎样写文章,这个题目很难讲。文无定法,文章之道,有许多是可体会而难以言传的。写作是技巧也是艺术,我所思所说的这些,只是自己的实践与追求,心向往之,但并不是都做到了。上述内容也可能贻笑大方,但若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注意,也就心满意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