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诠释
徐星美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述,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群体特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个性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和谐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向。践行大学生全面发展内涵,须明确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工具理性逻辑,更应有价值理性意蕴;大学生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目标,更是一个实践过程;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量与质的统一。
大学生;全面发展;内涵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相应的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知识广泛、专业技能熟练、综合能力强的人才成为社会的新宠,培养富有创新力、竞争力、合作力,综合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并称之为“全面发展的大学生”。所有一切教学活动以及思想政治教育都围绕该目标开展。目标是明确的,但我们似乎缺少对于这个目标内涵全面、透彻准确的解读,没有做到贴近主体、与时俱进。概念与内涵是研究一切事物的逻辑起点,概念不清晰,内涵不全面,将事倍功半,甚至徒然无功。那么什么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
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论述,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和大学生群体特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个性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其次,综合素质能力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之义;最后,和谐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指向。
(一)大学生的个性发展
胡锦涛主席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道,大学生要“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可见,在新时期个性发展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需要。个性,既有天生获得,也有后天习得。所谓个性,“是指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1]可见,个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之处,要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明确个体之间的差异,依照个体的实际情况而非模式化、标准化地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个性发展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的精神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能使每一个人都找到发挥、表现和确信自己的力量和创造才能的场所。学校的精神生活就在于,要在每个学生身上唤起他个人的人格特性。在一种创造性的劳动(这是个人精神生活的实质本身)的领域里形成一个人的独一无二的个性。”[2]大学生个性发展,是指依照大学生的个性特质,充分调动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发掘自身潜力,促使其不断进步与成长。意识到大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并承认这种独特性,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依据个体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才能使个体自由地成长。大学生个性得到自由而充分发展,才有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成为符合自身全面发展要求、同时也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纷纷要求张扬个性,主动发挥特长,成就自我。企图通过规章制度来统一人才的培养模式的做法已经落伍。如果压制大学生个性发展,就会严重打击大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就有可能发生扭曲,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这样,全面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并不是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或是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就是实现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现实中遇到很多这样的学生,尊师爱友、能文能武、成绩优秀但生活得并不快乐,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和行为异常。原因很多,归根到底就是大学生实现所谓的“全面发展”是社会期望和压力所使然,而非遵从自身的个性发展。
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包含着综合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的要求。思想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等等都属于综合素质的一部分。但不是说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要求大学生必须思想素质高、身体素质棒、心理素质硬、文化素质强、业务素质优等,只要是在大学生自身的个性发展基础上,部分综合素质高,其他属于正常范围就可以了。综合能力包括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等,大学生在充分而自由地发展个性时,由于本身包含了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些综合能力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习得。
虽然现在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所谓“素质教育”是对以前只重视课堂学习成绩的一个纠偏,但我们不宜强制大学生去接受“素质教育”。我们需要去做的是营造健康的环境,提供良好的平台,以及个性化的引导,就可以培养出不同领域、不同方向的符合大学生自身发展要求和社会需求的综合素质能力高的新时代大学生。
(三)大学生的和谐发展
前面两点提到的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容都是单向的,但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可见,大学生的发展不仅需要内部的和谐,还应该与外界有互动的和谐关系。因此,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个性发展与综合素质能力的和谐发展、大学生与他人的和谐发展、大学生需求与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
大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是综合能力素质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综合能力素质发展的选择是以个性发展为依据的,个性的独特性发展,必然使得个体在综合能力素质发展中的各项指标权重不一、强弱不同;同时,综合能力素质的发展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其成为一个知情意行相统一的个体。个性发展和综合能力素质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必将使大学生内部达到高度和谐发展。大学生除了追求自身的发展,还应该学会科学和艺术地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人在社会中发展,交往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进行分工、合作、交流,在分工与合作、沟通与交流中,习得他人的长处与经验,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升个人修养,提高综合能力,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作为孤立的个体不仅不能产生这样的功效,甚至会抑制、阻碍个体本身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发展。大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是个人价值的重要体现,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动力。应根据大学生的需求,引导其发展,去创造适合自己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这除了满足自身需求,符合社会需要,体现自身价值,更是大学生提升自我、全面发展的动力。在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个人能力素质可以得到极大提升,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既能让大学生充分发挥个性,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发展,同时也能在两者的和谐发展过程中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全面发展由原来的仅作为价值目标、教育口号逐渐成为一种实践。如何更好地践行大学生全面发展这一理念?这需要在我们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内涵诠释中找到答案。
首先,应明确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工具理性逻辑,更应有价值理性意蕴。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是为社会服务,是为整个人类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是“社会本位”下的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工具逻辑。这无可厚非,没有社会观,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就不全面了。但是,我们不能厚此薄彼,要“把人的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统一起来,把社会功能与本体功能结合起来”[4]。马克思认为:“个性先来自个体的特殊性,最后才来自共同体。”[5]因此,强调“以人为本”,必须承认差异,重视个人的发展需要,明确教育既服务于社会,更服务于每个大学生个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内心感受以及实际需要来制定相关的发展内容和形式,而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制造轰动效应、获得别人夸奖所做。
其次,大学生全面发展既是一个理想目标,更是一个实践过程。根据马克思的理解,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因此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的理想目标,大学生全面发展仅是人类全面发展的一个子目标。受现有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限制,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受到一定的束缚的,但人的潜能是无限的,通过不断努力,就会离“全面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理想也开始慢慢转化为现实存在。目标的实现、理想转化为现实就是一个不断实践的过程。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为了迎接下个世纪的挑战,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的教育新概念应该是使每个人都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力,也有助于挖掘出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6]可见,主体性、主动性、创造性是大学生全面发展实践的三个维度。主体性表现为大学生在实践中自主、自在、自为地学习、选择、行动;主动性表现为大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独立地学习;创造性表现为大学生在实践中,不片面地接受整齐划一的灌输,不伪装共性,而是敢为人先,勇于探索,开拓创新。
最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量与质的统一。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量包括:在高度上,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在广度上,能力素质高、人与社会和谐;在深度上,人格完整,个性得到充分张扬。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质是责任伦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崇高的道德旨趣。”[7]“培养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是当代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8]责任作为道德伦理的核心价值,理所当然成为大学生全面发展的论域。有责任的大学生,对自己是负责任的,对他人和社会是负责任的,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是负责任的。具有责任意识的大学生,会自主、自觉地把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研究学问与为人处世、广博与专精、社会发展与个人需求综合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之中。
[1]金惠萍. 思考:对新时期大学生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32):108-109.
[2][苏]瓦·亚·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选集(第一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
[3][德]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
[4]朱 清.以人为本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J].江苏高教,2008,(3):132-133.
[5][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48.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76.
[7]杨竞业,姜晓丽.人的全面发展问题的当代论域[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98.
[8]温 波,浦玉忠. “跟进式教育”与大学生道德主体意识的培养[J].江苏高教,2010,(4):109-111.
(责任编辑邱梅生)
G645
1003-8418(2014)06-0125-03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38
徐星美(1981—),女,江苏南通人,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