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领导者的使命与责任

2014-04-17 09:58胡金波
江苏高教 2014年6期
关键词:领导者教育学生

胡金波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南京210024)

高校领导者的使命与责任

胡金波

(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南京210024)

作为一名有抱负的高校领导者,就应不辱使命,认清“我是谁”,明白“为了谁”,把握“依靠谁”;不忘责任,认清高校博大精深的内涵,明白高校领导者应博学多才的要求,把握做好高校工作须博采众长的途径;不负众望,认清“胸有主心骨”是党性所在,明白“落实主要求”是使命所为,把握“增强主动性”是职责所系。

使命;责任;党性;体制

江苏高等教育的实践启示我们:江苏高等教育的现代化根植于每一名高校领导者的现代化素质提升之中。我们既要理性地看到江苏高等教育离现代化从未如此之近,也要清醒地看到江苏高等教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矛盾和困难从未如此之大。

每一名高校领导者应不辱使命,认清“我是谁”,明白“为了谁”,把握“依靠谁”;不忘责任,认清高校博大精深的内涵,明白高校领导者应博学多才的要求,把握做好高校工作须博采众长的途径;不负众望,认清“胸有主心骨”是党性所在,明白“落实主要求”是使命所为,把握“增强主动性”是职责所系,为建设高教强省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不辱使命,认清“我是谁”,明白“为了谁”,把握“依靠谁”

(一)准确定位,认清“我是谁”

古希腊人把“认识自己”作为铭文刻在德尔斐神庙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对一名高校领导者来说,认清“我是谁”是准确定位的前提。

认清我是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夸美纽斯说过:“就我们对国家贡献而言,还有什么比教导青年和教育青年更好、更伟大呢?”[1]高等教育工作者既是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者,也是科学知识的传播者和创造者,每时每刻都在以其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青年学生,让青年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台湾有位学者叫黄进兴,写了《哈佛琐记》一书,叙述了罗尔斯(John Rawls)教授在哈佛讲课的情景。罗尔斯是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正义论》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哲学、法学、道德哲学领域里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当罗尔斯结束了一个学期的授课的时候,教室里的所有学生立即自发地起立鼓掌。罗尔斯走出教室以后许久,学生们的掌声依然不衰。作者双手拍得又红又痛,忍不住悄悄问旁边的美国同学,你到底要拍多久?这位美国同学回答说:‘让教授在遥远的地方还可以听到为止。’”[2]学生的朴素语言和热烈掌声对一名高等教育工作者是何等的褒奖啊!

认清我是一名高校领导者。彼得.诺思豪思认为“领导是个体影响一群个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3]。作为高校领导者如何完成这一过程呢?我认为:首先,是“能将外在的偶然化为内在的必然”的引领者。毛泽东曾形象地指出:“当桅杆顶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其次,是“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的建树者。梅贻琦在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时强调“我们都是教书的,我们的责任,是要去塑造一个民族的灵魂”。再次,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期待的“为了实现思想”而具有“实践力量的人”。善于把看似常规的认识“问题”化,把朦胧的感觉清晰化,把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把零散的体验系统化,把分散的观点结构化,把内在的心得外在化。第四,是“维系大学使命的精神领袖”。他“不是统治者而是协调者,不是筹资者而是掌舵人,不是普通一员而是灵魂人物”。

认清我是未来的教育家。相当一部分高校领导者习惯于把自己定位于一名学科专家,而对如何成为教育家却关注研究不够。高校领导者要努力成为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家。政府任命不了教育家,媒体捧不出教育家,教育家的成长是一个自主发展的过程。教育家是热爱教育,自觉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的人;是献身教育,对教育充满热爱并深深扎根于教学第一线的人;是建树教育,拥有系统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每一位高校领导者都应具有这崇高的追求。

(二)彰显目的,明白“为了谁”

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一个重要前提是必须办好让学生满意的教育,促进学生自主成才,发展成才,多样成才,全面成才。

为了一切学生,滋润学生自然成长。马克思曾言教育是一个“自然历史的过程”。学生的自然成长应寓于卢梭在《爱弥尔》中所期待的“不作为就是最理想的教育”之中。“不作为”是指平静平和“不强为”,“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细致细腻“不过为”,莫让“鱼在水中,鸟在青天”变成“鱼在青天,鸟在水中”;耐心耐性“不私为”,“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为了学生一切,激励学生自己成长。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指出:“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和引导他们走上自我发展之路。”[4]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中发出呼吁:“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5]。叶澜教授呼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认为这是21世纪新型教育在教育思想上最终需要实现的核心转变。

一切为了学生,引导学生自由成长。陶行知就此早就呼吁教育要实现“六大解放”。爱因斯坦认为“神圣的好奇心和内在的自由”是“一切伟大的精神创造者身上鲜明地保持着两种特质”,而“这两种特质要靠‘外在的自由’来保证”。何为“外在的自由”呢?就如马斯洛所说“只有在真诚、理解的师生人际关系中,学生才敢于和勇于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从而热情地吸取知识、发展能力,形成人格”。

(三)形成合力,把握“依靠谁”

依靠“天时”,抓住机遇。一名有作为的高校领导者,应自觉把握省委和省政府高度重视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溢出效应,顺势而进;自觉把握江苏省高等教育领先全国所产生的先行效应,蓄势而发;自觉把握江苏省高等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的局部突破所产生的示范效应,乘势而上;自觉把握江苏省高等教育科学发展顶层设计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因势而行。主动应对持续上升的高等教育硬需求,积极回应不断上升的高等教育软要求,让高等教育的公平活力竞相迸发,让高等教育的优质资源充分涌流,全面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的能力。

依靠“地利”,善接地气。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中国梦的实质是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坚持“两个率先”,谱写中国梦的江苏美好篇章,使发展更科学、结构更优化、文化更繁荣、生态更文明、人民更幸福。谱写中国梦江苏美好篇章的前提是必须谱写好中国高等教育梦江苏高等教育的美好篇章,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人人成才、终身学习。面对江苏高等教育做大盼强的特殊省情、由大变强的特殊阶段、既大又强的特殊追求,认真分析江苏经济发展越过罗易斯拐点、老龄化拐点、城镇化拐点和新型工业化拐点后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坚持率先发展、转型发展、可持续发展。

依靠“人和”,强化责任。“人和”就是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左右协同者强。首先,“人和”和在全体教师的主体地位的确立。195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I·I·拉比教授曾庄重而不失风度地对新任哥伦比亚大学校长艾森豪威尔将军说:“先生,教授们不是哥伦比亚大学的‘雇员’,教授们就是哥伦比亚大学。”其次,“人和”和在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意大利萨勒诺大学因康斯坦丁在此执教而成为医学中心,波隆那大学因著名法学家欧内乌斯在此讲授罗马法而成为法学重镇。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在现代科学史上的地位无可匹敌,其原因在于古今l00位影响最大的科学家中有8位在该校工作过,哈佛只有6人。尖端人才拥有尖端学问,是学术界的领袖,其作用无可替代,无法衡量。第三,“人和”和在领导班子成员的和谐团结。“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在艺术上,音乐需有抑扬顿挫,需五音配合;书法有八种笔画,长短曲直相得益彰;绘画要“错画为文”,“墨分五彩”,浓淡枯湿,各得其所。高校领导班子建设也是如此。

二、不忘责任,认清高校博大精深的内涵,明白高校领导者博学多才的要求,把握做好高校工作须博采众长的路径

(一)认清高校博大精深的内涵

高校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为她是“知识的共同体”,“博”爱至善;是“学术的共同体”,“大”气包容;是“思想的共同体”,“精”义入神;是“道德共同体”,“深”根固柢。

“博”爱至善要求高校领导者最大限度地接近“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亲民,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只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才能引导青年学生走过“自然境界”,越过“功利境界”,进入“道德境界”,向往“天地境界”,使其成为“人之为人”、“为好人”、“为完人”、“为圣人”。

“大”气包容要求高校领导者最大限度地走近“学术勃发的圣地”。没有大气,就没有包容;没有包容,就没有创新。约翰·纳什教授曾患精神病30多年,但在他生病后,普林斯顿大学把他从麻省理工学院(MIT)请过来,给他办公室,给他温暖。30年后,他恢复了健康,并在1994年获得诺贝尔奖。这就是普林斯顿大学作为“学术勃发的圣地”的魅力所在!纳什的故事被写成小说《美丽的心灵》,被改编成电影,获得奥斯卡奖。感人之深,难以言表。

“精”义入神要求高校领导者最大限度地逼近“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温家宝认为“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与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6]具有异曲同工之妙,由此道出了“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

“深”根固柢要求高校领导者最大限度地靠近“最高道德标准”。作为教育工作者一部分的高校领导者的最高道德标准就是大爱无言、大德无痕、大责无疆、大智无价。“相信每一个人的价值和尊严,追求真理,力争卓越,培养民主信念”;力争帮助每个青年学生实现自身的潜能,成为有价值而且有用的社会成员;支持青年学生求学中的独立活动,努力保护青年学生不受到对学习或者健康和安全有害环境的影响,真正地做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小心地对待学生的自尊心”。

(二)明白高校领导者应博学多才的要求

高校领导者之所以要博学多才,是因为他们只有“博”览群书、“学”而不厌、“多”闻阙疑、“才”高气清,才能真正地担负起历史赋予的责任。博学多才来自于“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勤于“博学之”。习近平同志谈到博学时说:“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7]博从何来?博靠兴趣,无兴趣难以博学;博需苦功,无苦功难近博学;博善约取,无约取难成博学。作为一名有作为的高校领导者,只有“博观而约取”,才能“厚积而薄发”。

勇于“审问之”。有人问过牛顿是怎样洞察到自然现象背后规律的,牛顿回答只有短短八个字:“不断地对它们追问。”斯宾塞以“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为起点,构建起他的理论体系。雅斯贝尔斯以问题为书名,写下了《什么是教育》这部世界教育名著。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善于“慎思之”。孔子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清代画家戴熙曾说过这样意味深长的话:“画令人惊不如令人喜,令人喜不如令人思”。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敏于“明辨之”。明辨就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说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明辨既需要具有“四面云山皆入眼,万家烟火总关心 ”的情怀,也需要“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的视野。

乐于“笃行之”。毛泽东是位善读书者,他酷爱读书,他的一生是为中国人民奋斗的一生,也是读书学习的一生。他读有字之书的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实属罕见。但他更注重读无字之书。这本无字之书是中国社会现状及未来,他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给我们树立了“乐于笃行”的榜样。

(三)做好高校工作要博采众长

做好高校工作之所以要博采众长,是因为好的高校一定是“博”弈犹贤,因贴近群众而可亲;“采”及葑菲,因服务成长而可爱;“众”擎易举,因有教无类而可敬;“长”袖善舞,因规范办学而可佩。

博采众长贵在“入主流”。一所“入主流”的高校,其办学实践一定是时刻不忘把培养人才作为根本使命,把学术创新作为价值标志,把社会服务作为基本职能,把提高质量作为永恒主题,把学科建设作为龙头抓手,把队伍建设作为主体工程,把止于至善作为精神之魂,把深化改革作为内在动力,把办出特色作为持续之道,把服务教学科研、服务学术创新、服务师生员工作为基本之策。

博采众长重在“创特色”。特色是大学的魅力所在。有特色才有价值,才不被人所忽视和替代。特色有软和硬之分。软特色如学风、传统、文化与制度等。硬特色则表现在学科实力上。所有世界著名大学都是以自己学科特色著称的。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主要指办出学科水平与特色。宾西法尼亚大学的医学和商学,霍普金斯大学的医学和生物学,马里兰大学的全球知识管理学等,就是明证。一门或几门学科的优势和特色,能够带动学校的整体提高和全面进步,足以形成学校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声誉。

博采众长能在“上水平”。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视角不同,指标体系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以下“四高”却是共性的要求,即上水平体现在办学定位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高;领导精力、师资力量、经费安排、教学设备、图书资料和国际合作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度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贡献度高;学生、家长、用人单位、政府和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满意度高。

博采众长显在“受尊重”。有学者针对当前高校办学存在的种种弊端,提出要办“受人尊重”大学的理念,强调“受人尊重”的大学是融德性、思想性、创新性和特色性为一体的大学。据媒体报道,2011年39所“985”高校首度公布《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有个别高校给自己作出满分的评价,在几千字的自我评语中竟没有一句不足之处。哈佛大学第28任校长德鲁·福斯特在其就职演说中曾说:“当大学不断地沉浸在自己的回忆当中,这个大学一定是没落了”。显然这样的大学是难以“受人尊重”的。

三、不负众望,认清“胸有主心骨”是党性所在,明白“落实主要求”是使命所为,把握“增强主动性”是职责所系

(一)认清“胸有主心骨”是党性所在

做好高校领导工作必须“胸有主心骨”,做到拥抱信仰不迷茫,拥存信念不动摇,拥有信心不气馁。高校领导者的信仰在于坚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不含糊,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发展之路不犹豫,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不动摇。高校领导者的信念在于让党和政府放心、让人民满意、让师生受益、让社会认可。高校领导者的信心在于服务教育、服务学校、服务师生,功在当代;服务国家、服务发展、服务未来,利在长远。因此,有信仰高校领导者就“真”,有信念高校领导者就“善”,有信心高校领导者就“美”。作为一名有作为的高校领导者要努力成为“胸有主心骨”的“仰望星空的人”。

(二)明白“落实主要求”是使命所为

对高校领导者来说,不管其分工如何,但“维护一个体制”、“坚持一个原则”、“守住一条底线”却是共性的刚性要求,做到不易,做好更难,必须勤勉为之。

首先,“维护一个体制”,即维护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这作为高校的根本制度,符合国情、省情和校情。制度固然重要,制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再好的制度需要靠人来执行,而人靠党性来保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既不是“领导的不负责,负责的不领导”,也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奢侈品”、需要倍加呵护的“易碎品”,而是不可或缺的“耐用品”。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应从决策与执行之中把握党委和行政的定位,从分工与合作之中落实个人与集体的责任。一些高校总结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的“四分四合”经验值得借鉴,即在工作职能上分,在工作目标上合;在工作职责上分,在工作指导思想上合;在一般工作上分,在重大问题上合;在工作制度上分,在工作关系上合。

其次,“坚持一个原则”,即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由列宁最早提出,其内涵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它既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也是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中的运用。《党章》对民主集中制提出了六条基本要求。但应看到:理论和规则虽明白无误,但实践往往与之相距甚远。在个别高校,对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不同意见不是以平等讨论、多数决定的方法解决,而是以权力论是非,似乎谁拥有绝对的权力谁就拥有绝对的真理,一个人的思想代替了所有人的思考。这样不利于把民主集中制原则更好地健全完善起来,真正地贯彻落实下去。必须自觉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方针,正确处理好民主与集中、正职与副职、分工与协作、讨论与表决的关系,完善决策机制,确保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守住一个底线”,即守住“一岗双责”的底线,既管好自己,又带好队伍。清正廉洁是高校领导者的立身之本,是道德操守的一条底线。可以说,一旦失去崇高和神圣,高校领导者和高校就失去自身。高校领导者的人格受到怀疑是高校最大不幸。“世路无如贪欲险,几人到此误平生。”《伊索寓言》中,有一只变成妙龄女子的猫在餐桌上正襟危坐,端庄娴静,可是当一只老鼠从她眼前穿过时,她却一下子跳了上去。个别高校领导者未能把住廉洁自律这一关,就象《伊索寓言》中的那只猫,一失足成千古恨,教训十分深刻。高校领导者一定要心存敬畏、警钟长鸣,牢记千里之堤毁于蚁穴的教训,慎独、慎初、慎微,筑牢夯实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务必坚守原则、秉公用权,严格遵守《廉政准则》,特别是在新校区建设、招生就业、科研资金运转等腐败易发领域,要把好关口,绝不以手中权力谋取私利,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

(三)把握“增强主动性”是职责所系

高校工作千头万绪,十分复杂。做好不易,创优更难。主动去为,常为常新;被动去干,越干越厌。主动性体现在对个人、部门和局部利益的超越之中,体现在想干、能干、苦干和巧干之中。

有“主见”是“增强主动性”的前提。没有“主见”,人云亦云,事倍功半;有了“主见”,锲而不舍,事半功倍。歌德曾说“有想象力而没有鉴别力是世上最可怕的事”。“主见”源于责任、基于规律、始于实践、成于智慧,不是片面急躁、随心所欲、固执蛮干,不是事前拍脑门、事中拍胸脯、事后拍屁股。

能“主创” 是“增强主动性”的标志。“主创”旨在“自主创新”。近年来,江苏省高校之所以能取得较大的成绩,是因为 “成在合于时,功在顺于势”。应势谋变、守正出奇,创新思路、克服守成,善于在变局中变招,在危局中破局,在争先中领先。高校领导者唯有创新思路,克服守成僵化,为人不敢为、为人不善为、为人不能为,方能大有作为。

善“主导”是“增强主动性”的关键。善“主导”,首先是指善主机遇。高校改革发展,在与时间赛跑,正同挑战交锋。站在新起点上的每一所高校,如同攀岩,越往上难度系数越大。抓住机遇,就可使自己所领导的学校由边缘变前沿、由后卫变前锋、由跟跑变领跑,这既要沉下心打基础,又要跳起来摘桃子。其次是指善主克难。有难不知难,就会盲目乐观;有难不识难,就会畏缩不前;有难不破难,就会贻误时机。若要“走得对”,必须强化宗旨意识;若要“走得快”,必须强化改革精神;若要“走得稳”,必须强化科学发展。再次指善主务实。荀子曾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战国赵括“纸上谈兵”,两晋学士“虚谈废务”,历来是治国理政的大忌。每一位高校领导者要以“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的境界,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定力、“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气、“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的韧性,扎扎实实地做几件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实事和好事,让每个青年学生享有更多学习的选择机会,让每个家庭感受到高等教育生态的可喜变化,让每个人分享到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阶段成果。

梅林在《马克思传》中评价马克思时说:“无疑的,马克思之所以无比伟大,主要是因为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他身上是密切地结合着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在建设高教强省的道路上,每位高校领导者应像马克思那样,努力做一名“思想的人和实践的人”在自己身上“密切结合着的”人,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为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

[1][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吴咏慧.哈佛琐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9.

[3] 彼得·诺思豪斯.领导学:理论和实践(第二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徐汝舟,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5][英]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 什么是教育[M].邹 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7]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3-03.

(责任编辑孙其华)

G647

1003-8418(2014)06-0001-05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01

胡金波(1960—),男,江苏淮安人,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猜你喜欢
领导者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闭目塞听,才是领导者的第一大忌
真诚是领导者的最高境界
学生写话
金圣节能清净剂 节能减排领导者
聪明的学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