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惠云,刘国瑜
(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南京210095)
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性的思考
江惠云,刘国瑜
(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南京210095)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植根于社会各行各业实际部门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实践性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点。从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看,存在着课程设置学科化倾向严重、师资队伍偏重理论型、专业实践落实不到位、学位论文实践意义不强等问题。有鉴于此,文章提出了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性的策略。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实践性;教育改革
为适应各行各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我国积极调整和优化研究生教育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经过20多年的努力和建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但是,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实践性不足的问题。因此,如何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是一个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目前,各培养单位虽都高度重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期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但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现状看:
1.课程设置学科化倾向严重。课程是学校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提高素质的基本途径。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样的人才应拥有对实践前沿的敏锐洞察力,能够将基础研究的成果创造性地应用于解决实践问题。这就决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仍沿袭学术学位研究生的模式,按照学科逻辑确定课程内容、组织课程体系。由于过分强调学科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致使课程设置不能紧扣职业需求,不能及时反映实践领域最新进展,课程学习与实践要求脱节。教学方法上也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
2.师资队伍偏重理论型。教师是影响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因素。承担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任务的教师,除了需要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外,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否则不能根据相关行业、职业领域对专门人才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对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有效的指导。由于目前我国大学教师的学术水平评价以理论学术能力为主要标准,导致大多数高校教师擅长理论研究而实践经验相对匮乏。为弥补校内教师实践经验相对不足的缺陷,各高校都聘请了实践领域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员来校授课及担任校外导师,以改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结构。但从总体上看,由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人数的增加,培养单位难以聘请到足够数量的校外导师,导致“双导师制”落实率不高,加之校外导师的兼职性质,平时工作比较忙,很多时候无法顾及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致使受聘的校外导师也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3.专业实践落实不到位。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充分的、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更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教研[2009]1号)规定:“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为认真落实好该项工作并确保专业实践质量,我国各级政府及高校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的快速扩大,实践基地建设仍显得滞后,表现为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进而导致了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实践内容与专业脱节、实践时间严重缩水等问题,使专业实践很难得到全面落实。
4.学位论文实践意义不强。学位论文是研究生通过学习所能达到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及综合素质最为集中的体现,是全面、具体地内化培养目标和学位内涵的载体,承载着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核心指标的理想设定[1]。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定位,决定了专业学位论文的撰写应能增强研究生研究实际问题的意识,使研究生达到对实际问题深层次的解释、把握以及对理论知识的深刻理解,形成对职业活动的个性化认知。但从现实情况看,由于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不足、缺乏实践基地、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不够健全等,很大比例专业学位论文的选题和内容与学术学位论文差别不大,加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论功底相对薄弱,专业学位论文缺乏理论深度,使得专业学位论文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强。
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科学发展,顺利完成研究生培养结构的调整,培养出真正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增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构建基于专业工作的课程体系。为彰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品格,其课程体系应围绕特定职业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把培养学生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作为价值追求。一是契合社会发展和职业变迁的趋势,强化和拓展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基础,增强研究生对未来职业岗位变动的适应性,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需求。二是融入现实的职业要求,把重点放在更具有“应对性”的知识谱系上,强调对实践性、应对性知识的学习,提高研究生基于实践情境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提高课程设置的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课程及内容,及时反映最新学术成果和实践领域最新进展,保持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四是重视案例教学等教学方法的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增强研究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
2.加强实践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和形成切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一方面各培养单位要引导校内教师主动面向生产实际,积极开展应用研究,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上,不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加实践知识和经历;另一方面各培养单位要拓宽教师来源渠道,积极聘请兼具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愿意献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行业、企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和任课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由于比高校教师更了解行业实际,更清楚实践中普遍关心的问题与困惑,同时他们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认知方式,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并拥有丰富而鲜活的教育案例,他们参与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专业实践与论文指导等环节,既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又能提高研究生运用理论知识和技术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校内外导师应加强联系与沟通,共同负责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
3.建立高质量的专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开展专业实践的重要载体,是连接科研、教学、实习的重要场所,在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实践研究与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政府应积极推动,促进高校与企业、行业共建一批实践基地,并在资金和项目安排上给予扶持,促使企业形成接收研究生专业实践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高校应充分利用教师与企业的合作项目,积极推进与企业共同建立实践基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明晰各方责任权利。通过实践基地建设,既使高校的人才培养获得实践场所和兼职教师队伍,又使企业持续获得高校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4.建立应用导向的学位论文评价制度。建立有效的学位论文评价制度是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工作。为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其学位论文评价应引导研究生善于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提炼问题、思考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和理论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提高综合素养和能力。为此,各培养单位应明确专业学位论文的标准与要求,建立一套适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具有专业学位特色的学位论文评价制度。一是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行业应用价值;二是学位论文的写作应围绕实践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并收集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剖析问题产生的根源,进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三是学位论文质量应反映研究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学位论文的评阅与答辩应有不少于三分之一的相关行业具有高级职称(或相当水平)的专家参与。
[1]张乐平,温 馨,陈小平.全日制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形式与标准[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5):15-19.
[2]刘越男.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4,(2).
(责任编辑朱旗)
G643
1003-8418(2014)06-0110-02
A
10.13236/j.cnki.jshe.2014.06.032
江惠云(1964—),女,安徽金寨人,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助理研究员;刘国瑜(1963—),男,江苏泰兴人,南京农业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副研究员。
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题“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批准号JGKT1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