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静 邓李梅
(湖北师范学院 湖北黄石 435002)
在学前教育的最后半年与小学教育的最初半年称为“幼小过渡期”[1]。近年来幼儿入学准备问题成为许多专家学者研究的话题,并提出了许多幼儿入学准备的问题及其策略。Stig Brostrom研究发现,很多曾经在幼儿园里表现独立、活泼、好问和喜欢探索,并且同伴关系处理比较好的幼儿在入学的前几周里,态度发生改变,变得不活跃、不积极,表现出一种不安全的样子[2]。研究表明,“大约16%-35%的适龄学前儿童尚未达到必需的准备状态,这些儿童在起点上的差距将被逐渐扩大,比其他人更可能发展成为学校中的学业落后者或问题儿童。”[3]有学者在总结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幼小衔接的顺利完成,必须建构一个由“有准备的儿童”“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家庭”“有准备的社区”和“有准备的政策”等组成的生态系统[4]。幼儿园、小学、家庭和社区均是儿童入学准备生态化环境的构成要素,它们之间动态演化生成了生态化的儿童入学准备环境[5]。McIntyre等人研究发现,家长们表现出强烈地想要参与到幼小衔接活动中的愿望,但却不知道如何在其中更好地发挥作用[6]。笔者试图从家庭教育入手,探寻幼小过渡期家长为幼儿做好入学准备的策略。
吉尔伯特·R·格瑞尔德把“入学准备”定义为儿童从正规教育中受益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NEGP)将“身体和运动发展、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学习态度、言语发展、认知发展与一般知识基础”等五个方面作为判断儿童能否成功入学的重要标准。暴占光等研究表明该模型的维度结构基本适合于描述中国儿童的入学准备问题[3]。童年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最短暂的时光,让孩子度过一个快乐的童年,能在广阔的天地里尽情地嬉戏,和同伴自由地交往,并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兴趣,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些对孩子以后的人生来说都至关重要。家庭是学前儿童成长的主要背景,家庭环境对儿童入学准备程度有重要影响[5]。美国学者Mayfield认为,幼小过渡期的幼儿由于阶段的差异会造成经验衔接上的不连续,需要父母参与幼小衔接的规划[7]。
1.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物质学习环境。进入小学对大班幼儿来说是一个新的开始,幼儿对小学生活充满了期待,而幼儿从教师、家长或比自己年长的哥哥姐姐那里获得的一些关于小学生活、学习和规则等,让幼儿更加渴望早点进入小学。家长要为幼儿创造一个舒适、安静的学习空间,为幼儿提供图书和自由探索的机会;要准备好文具、书包、杯子、台灯等学习用品,在购买这些学习用品时,最好带上幼儿一起,让幼儿自己选择,愉快的心情更能激发幼儿想上小学的愿望。
2.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学习环境。首先,家长要对幼儿有信心。研究表明,幼儿能够认识到进入小学后会和在幼儿园时不同,会发生很多改变:小学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教师会布置家庭作业,玩耍的机会会很少等;儿童能够意识到很多人希望他们适应这些改变,并且表达出了期望获得成人帮助的愿望[8]。人生就像马拉松,而马拉松的开始就像是孩子的童年,抢跑一会儿是没有意义的,这个战线很长,需要不断地努力才能笑到最后。因此,家长不能急躁,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要让孩子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和成长;要对幼儿有信心,因为一年级的知识本身并不难,要相信只要孩子认真学习,不断努力,就一定能学好;也要给予幼儿一定的指导,因为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是不可避免的,适当的指导能让幼儿学得更好更透彻。其次,家长要关注幼儿内心的想法。研究表明,小学要求儿童按照规定完成任务,会给儿童带来紧张、焦虑和对小学学习的消极态度。Brostrom通过对丹麦和挪威儿童的调查也发现儿童对入学有畏惧感,部分儿童表现出了紧张不安,以及对学校教育和教师严厉要求的恐惧[8]。家长要及时了解幼儿的内心想法,及时采取措施排解幼儿心中的恐惧感和畏惧感,调整心态,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关注幼儿对于入学前准备的想法,是以儿童为本位的真实体现,家长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儿童内心的想法,与儿童进行真诚的交流,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才能找到真正适宜儿童的策略,提供适宜儿童成长的环境。
研究表明,若衔接不到位,处于幼小过渡期的幼儿通常存在以下六方面的断层问题:一是人际关系的断层,二是学习方式的断层,三是行为规范的断层,四是社会结构的断层,五是期望水平的断层,六是学习环境的断层[9]。这些断层会导致许多幼儿情绪低落、厌学恐惧、焦虑烦躁以及攻击性行为等情形的出现。
家长要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学习技能,如教给幼儿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一些基本的阅读方面的技能;对幼儿进行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让幼儿能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做一件事,对幼儿适应小学的上课模式,集中注意力听讲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相关的学习技能准备能够促进适龄儿童更快地适应小学生活[3]。进入小学后,幼儿需要独立吃饭、喝水和上厕所,要学会生活能自理。因此,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要求幼儿在某一固定时间做某一件事,让幼儿有条不紊、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使其能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不拖拉,为幼儿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做好准备。
研究表明,儿童的学习态度及对学习的兴趣直接影响着儿童的学业成绩[3]。进入小学后,幼儿活动形式会从以游戏为主转变为以正规课业为主的课堂教学,幼儿学习方式会从以口语化为主的儿童化学习方式转变为以文字或符号为主的教科书学习。诸多的生活和环境上的适应困难往往使幼儿认知兴趣迅速下降。夸美纽斯提出“应该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们求知与求学的欲望激发起来”,这说明幼儿是有学习的欲望的,家长需要激发幼儿学习上的好奇心与兴趣。“当个体的好奇心被诱发、唤醒、增强时,个体必然产生一种特有的期待与渴望,推动个体认知过程有效进行。”[10]在幼小过渡期幼儿会接触许多新的、不懂的但是感兴趣的知识,幼儿总是爱问为什么,这时家长要正确而有耐心地回答幼儿的问题,幼儿好奇心得到满足,体会到了知识的乐趣后,自然会喜欢上学习。家长还可以和幼儿说说自己或者邻家孩子上小学时的趣事,激发幼儿喜欢上小学的情感。另外,当幼儿遇到学习困难而怀疑自己时,要及时帮助他们调整,帮其找到问题的关键,并和他们一起面对困难,鼓励幼儿继续努力,变消极的态度为主动的学习意愿。
研究表明,小学教师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如同伴交往、自我中心、自我控制的要求很高,而儿童在这方面的问题也最多[3]。幼儿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会如何与人进行交往,对于幼儿来说,主要是与同伴、家长和教师的交往,因此家长要帮助幼儿学会正确与同伴、父母和教师交往。
1.与同伴的交往。幼儿间愉快的交往经历可以显著提升幼儿交往时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提高又会增强幼儿交往的主动性,两者相互促进,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幼儿学会了与人交往的技能、学会了如何融入集体和表达自己的情绪,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这些对稳定幼儿入学以后的情绪,喜欢学校、喜欢集体生活都有重要的意义。
2.与父母的交往。由于家长工作的原因,许多时候,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适时适当的沟通与交流,有时候父母一句鼓励的话语或者一个欣赏的眼神就能拨开幼儿头顶的阴霾,让幼儿重拾信心。因此,家长在下班后可以和幼儿进行一个简短的“亲子聊天”,和幼儿聊聊让他高兴的事,多关心幼儿的生活,还可以聊聊学习上的事,听听孩子学习上的疑惑,为他想想办法,多给孩子一些鼓励,常常拥抱或者亲吻幼儿更能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交流。
3.与教师的交往。幼儿和教师的交流也很重要,家长要鼓励幼儿积极与教师交往。要让幼儿懂得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乐于向教师求助,不懂就要问,这样才能克服困难,获得成功。向教师提问会让教师觉得幼儿好问好学,从而在教师心中树立一个好的形象,教师的欣赏和鼓励是激发幼儿学习动机的很好的途径。
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对幼儿顺利从幼儿园教育过渡到小学教育起到关键作用。幼儿的可塑性是非常大的,因此幼儿期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
1.培养幼儿健康的生活方式。这里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幼儿在幼儿园阶段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成人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个人卫生和班级卫生。另外就是培养幼儿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多运动,促进幼儿生长发育。心理方面,要让幼儿乐于去上学,幼儿带着微笑、奔跑着进入教室,表明他是喜欢学校生活的。
2.培养幼儿良好的作息习惯。进入小学后,幼儿的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幼儿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形式,转变为以正规课业为主的课堂教学;以口语化为主的儿童化学习方式,转变为以文字或符号的教科书学习等等。没有以前幼儿园那么多休息和娱乐时间,而且每天的课程也比幼儿园多,每节课的时间有40-45分钟之久,这对幼儿来说需要时间去适应。因此,对于即将入小学的幼儿,家长有必要在暑假就要给幼儿制定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让幼儿养成在40分钟内集中做一件事情的好习惯。让幼儿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精神好了,才能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让幼儿的生活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
3.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任务布置后,要给幼儿充足的时间去认真完成,开始的时候,可以采取一些激励措施让孩子按时完成任务,如看一场电影、去博物馆参观、外出旅游等,应以精神奖励为主,而以物质奖励为辅,让幼儿逐渐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好习惯。这样,幼儿进入小学以后,虽然学习任务比以前重,但只要按时完成、不拖拉,也能很快适应小学的生活。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在他的生态系统理论中把家庭划分到微观系统,从微观系统来看,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教养风格、家庭资源(如图书资源、多媒体资源)等对儿童言语、动作技能、儿童情绪和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起着重要影响[4]。家长是幼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幼儿的生活习惯和社会行为习惯等都受到家长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家长中存在一些传统观念和行为,如:在幼儿入学前教其背诵唐诗、读写拼音,教其加减运算、背诵乘法口诀等,限制幼儿玩耍的时间;当幼儿之间发生冲突后不让幼儿出门,甚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幼儿身上,限制幼儿的某些兴趣,这些都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更新幼儿教育观念,通过电视、网络、幼儿书籍等途径了解一些最新的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时代接轨,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和发展观。
家庭是儿童健康成长的第一个生活场所,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11](P67)。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不抢于一时,为幼儿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让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过渡期”,让孩子在起跑线上科学地起跑,是家长应尽的责任。
[1]蔡 军.从幼小衔接到入学准备:一种新的研究视角[J].教育导刊(下半月),2010,(6):16.
[2]Stig Brostrom.Problems and Barriers in Children's Learning European When They Transit from Kindergarten to Kindergarten Class in School[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Research Monograph,2003,(1):51-65.
[3]暴占光,张向葵.儿童入学准备的访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5):14-15.
[4]陈兴华.生态学视野下的幼小衔接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2,(9):56-57.
[5]常 娟.儿童入学准备生态化环境的建构[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7-8):10-11.
[6]McIntyre,L.L.,Eckert,T.L.,Fiese,B.H.,DiGennaro,F.D.,Wildenger,L.K.Transition to Kindergarten:Family Experiences and Involvement[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7,(1):83-88.
[7]Mayfield,M.I.Continuity among Early Childhood Programs Issues and Strategies from an International View[J].Childhood Education,2003,(12):239-241.
[8]李敏谊,崔淑婧,等.近十年国外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幼小衔接问题看法的研究综述[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5):12-13.
[9]杨 敏,印义炯.从哈克教授的幼小断层理论看法国的幼小衔接措施[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4):55-56.
[10]刘云艳,张大均.幼儿好奇心结构的探索性因素分析[J].心理科学,2004,27(1):127.
[11]刘晓东,卢乐珍.学前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