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能力培养改进考试环节的研究与实践

2014-04-17 09:03:35胡金敏谢双维谢亚静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4年1期
关键词:平时成绩专业课创新能力

胡金敏,谢双维,谢亚静

课程考试是高校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教学评价的一种手段。如何考、考什么以及最终成绩如何评定,无疑在高校教学环节中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一直沿用的考试方式主要以闭卷为主,考试内容则主要体现在学什么,考什么,即以知识型考核为目标。结业课程的成绩基本是平时成绩与卷面成绩的简单加权。几十年来,鲜有变革。与此同时,由于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来自全社会包括教育工作者自身都在呼唤教育改革。一方面,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逐渐扩大,高校培养模式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国内科技形势不断地发展,高校人才培养的观念势必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即由重在知识传授向突出能力培养模式转变,由培养单一的学科型人才向社会发展急需的复合型人才转变。所以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环节中的支柱链条——课程考试环节,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一、当前高校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核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考查学生实际水平。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考核,以闭卷考试形式居多。在闭卷考试中多数采用笔试形式,而口试、实验操作形式较少。课程考试命题大多是任课教师自主命题,尤其是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题库抽卷的少,使得教考合一的多,教考分离的少;课程成绩评定中结业考试成绩占比多,平时成绩占比少等。诸多因素影响使得考试存在着一考定终身等诸多弊端。其成绩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千篇一律的考查形式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致使高校毕业生就像工厂流水线出来的产品一样,具有很强的趋同特征,当然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各种各样人才的需求[1]。

(二)考核内容偏重知识记忆,难于引导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多年以来,课程考核内容大多是讲什么,考什么,且以记忆性知识为主,难以考查学生创新能力。这种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和理解,使得学生死读书,读死书,总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而很容易使学生养成平时不用功,考前突击应付的不良风气。这种风气会一届传一届。由于学生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知识结论,迷信书本,不利于激发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的信心,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这种考试的导向作用,其危害不仅严重制约着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而且还直接影响高校良好的学风、校风的形成[2]。

(三)成绩评价过于笼统、单一,不利于高校良好的学风建设。目前高校的课程成绩评定模式,基本上是期末和期中考试成绩的简单加权。平时成绩的评定,一般任课教师灵活掌握。如课堂提问、平时作业、课堂考勤、小测、文献查阅、实验考核、阶段性测验等均可以作为平时成绩的评定内容[3]。但不可忽视的弊端是:一般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中权重较小,加之扩招后高校在校学生人数较多,教师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使得形式多样的重在考查学生创新能力的平时成绩难以进行规范化的操作,大多流于形式。即使学校强调重视平时创新能力的考核,甚至允许提高平时成绩的比例,但是推行起来仍十分困难。其达到的效果难随人愿。比如学校规定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评成绩的浮动过大,由于平时成绩随意性大,成绩的公平性、公正性会遭到质疑。而有些课程,平时成绩已经成为提升该课程及格率的手段。

占较大比例的期末考试成绩,是以卷面成绩为主,以单纯考察知识型为目标的闭卷考试。学生平时不用功,但考前或靠突击学习,或挖空心思地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考试信息就可以得到高分。这种考试由于是考前突击,知识不是靠平时积累,所考知识往往考完即忘。这不仅会导致学生形成投机心理,而且由于考试成绩与学生的学习状况、知识掌握程度及能力不相符,甚至有很大出入,势必会使成绩评价的公信力降低。另外,为了能够考试过关,部分学生会不惜铤而走险在考试中作弊,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风[3]。

二、高校考试改进策略

要改进考试环节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在考试观念上发生转变。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采取考试这一手段实现教育目标,考试本身不是目的;其次,考试不是课程学习的结束,而是为了更深入地学习过程的开始;最后,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及教育目标实现的程度。所以,通过考试反馈信息,达到以考促学,以考促教,使教学实现三个转变,即向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转变;向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转变;向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转变。基于此,当前我国高校考试应当从如下方面着手:

(一)考核形式向多样化转变。在现阶段高校课程考核实践中,虽然教育管理部门提倡教改,但由于学生班容量过大,使多数教师更愿意沿用传统方式,考试改革很难推进。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以考促学”的效果。因此,高校应该制订严格措施,在一些大专业课或团队里推行,鼓励考核方式多样化改革的探索。如将笔试分为闭卷和开卷两种形式,有些课程可以调查报告、课程论文或课程设计形式,还可以根据课程性质施以突出口试和实验操作等形式。通过小范围试验总结可逐渐推广。只要考核方式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方式均可实行,使在高校中形成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的考核方式多样化探索成为主流。

(二)考试内容向科学化转变。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必然与考试内容相结合。考核的内容应以考查学生灵活掌握和运用知识为突破口,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考核内容溶入基础性、开放性、创新性,从而使考试从单纯知识测试转向素质考查,引导学生向提高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方向转变。

考试内容改革的形式可以采用题型多样化方式。实践表明,不同题型可以考查学生不同层次能力。在各题型命题原则上,实现“以考导教”、“以考促教”、“以考导学”、“以考促学”的目的。为此,命题中应充分发挥不同类型试题的最佳测试点,使得各类题型的优点和缺点互补。对各类试题的把握有一个总体规划,要尽量对所测试内容达到对基础知识、综合运用及创新能力考查的比例在7:2:1的范围。通过考试结果的比较、鉴定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其奋发向上,迎难而进的信心和决心[4]。

(三)成绩评定结构向多元化转变。课程成绩评定是考试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学习导向的指挥棒。高校应切实改变“一考定成败”的现象,将考试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的课程成绩评定多元化。教育理论强调,加强学生学习过程考核,突出描述他们获取成就的过程,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应从不同环节、不同阶段、不同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真正做到教学相长。提倡成绩构成的多元化,重在加强教师平时考核,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和评分标准,从真正意义上评价学生参与学习的全部过程。保证公平、公正科学的评价。

三、考核环节改进的实践

考试具有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反馈教学信息等功能。根据课题组多年的从教经验及教学研究,选择何种考核方式、何种题型更能全面考查学生能力以及成绩评定模式等应结合所开设课程性质、专业以及开设年级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比如理工类专业在专业基础、专业课阶段如果也同基础课一样完全沿用同一种传统的考核方式,会出现很多弊端,如考试的导向作用使学生啃书本、抓笔记,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不利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拓展。更何况即使均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但其专业不同、课程不同,其评价方法和标准也应该有很大不同。专业基础课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掌握的扎实程度,重在考查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而专业课的考核则重点考察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5]。

为此,课题组结合河北大学测控专业的3门课程,通过在考核形式多样化、考试内容科学化、成绩评定多元化的原则上综合试验,反馈效果较好。以下是课题组的实践过程。

(一)关于考核方式。考虑到结合课程性质、实验室配备及实习基地等具体情况,选取学院2010级测控系3门课,其中两门专业基础课:工程光学、电工电子,一门专业课:光电检测技术作试点,旨在探索理工科类专业在专业基础、专业课阶段考核方式的选择模式。在终结考试阶段,两门专业基础课的考核方式是在现有题库基础上,结合教学内容、学生实际、科技发展情况适当调整,实行考教分离;专业课考核方式是将考试分两个阶段,两份试卷,前阶段闭卷,后阶段开卷,即半开半闭形式[6];实验考核是将所有必做的实验按实验序号随机抽签,现场操作每人3至5分钟,当场评分。

(二)关于考核内容。对考核内容确定是在建立题库之初,要求按每套题中基本知识、综合理解及应用知识、创新能力知识为7:2:1的比例。专业课闭卷与开卷的时间比是4:6。所谓闭卷考试内容以专业课基础性知识、概念、原理为主,开卷试题由任课教师拟定,依据课程内容考核综合性、设计性题型,旨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综合拓展、创新能力的考察。

(三)关于成绩评定。成绩评定要贯穿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教师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作业、布置小论文、随机测验等方式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学生本课程的最终成绩以最后考试成绩与平时考核进行综合评价,并可适当加大平时考核成绩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专业基础课成绩为平时成绩40%+卷面成绩60%,其中平时成绩构成为:作业+分组讨论+小测验+实验;专业课成绩为平时成绩40%+卷面成绩(开卷与闭卷之和)60%,平时成绩构成以课程设计、发表论文、调研报告及发明创新来体现,其导向作用是鼓励学生将所学理论真正运用到科学实验及生产实践的研究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7]。

(四)结论。经过2010级测控专业的试行及2011级测控专业的验证,学生反应效果良好。首先,在考试方式上,专业基础课采用题库、专业课以半闭半开的考试方式,平时成绩要求学生完成小设计、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小组讨论等,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利于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其次,在考试内容上,有利于实行考教分离,改变了传统的考教合一模式的弊端,增强考试的公平、公正;另外专业课把有实践性特点的、超越课堂的知识作为开放性的考试内容,引导学生活学活用,在运用中更好地掌握知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从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在考试评价上,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考虑,重视学生在考试中所体现出来的创新点,为充分挖掘学生内在潜力提供自由空间。工科专业课考试更应体现出对学生平时学习的重视。因此,应将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纳入考核和成绩评定的范围,灵活运用诸如小测、论文、实验等各种考核方式和手段,并将其合理纳入平时成绩,提高其在总评成绩中的比重,引导和促进学生平时努力学习,为专业能力培养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

[1]邓义桂.当前高校考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孙琴.工科院校考试改革探索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5).

[3]胡金敏,温俭.关于大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机制的尝试[J].才智,2009,(11).

[4]胡金敏,谢双维.工程光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模式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0,(2).

[5]胡金敏,谢双维.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1,(3).

[6]胡金敏,温俭.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科技导刊,2009,(2).

[7]齐瑞国,许鹏奎.高校课程考试的现状调查与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10,(1).

猜你喜欢
平时成绩专业课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化工管理(2021年7期)2021-05-13 00:44:44
高校体育专业术科课程平时成绩评定方法的探究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时代人物(2019年29期)2019-11-25 01:35:16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信息化建设(2019年2期)2019-03-27 06:23:58
让平时成绩回归本真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北方音乐(2017年4期)2017-05-04 03:40:28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平时成绩评定与构成——以河南工业大学为例
新闻传播(2016年13期)2016-07-19 10:12:05
服务学习在高职社会工作专业课内实践教学中的探索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