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君 丁斌
长期以来,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对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具备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其中对艺术类人才的培养却很单一,目标不明确,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培养方案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人才需求方向,也不利于对当代大学生的培养。目前,中国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虽然社会人才需求不断上涨,但需求的方向与培养的目标出现了差距,导致一部分高职高专艺术类学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对他们的要求,失去了就业的机会。因此,融入企业元素,以政府和本地企业力量为依托,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大力开展“校地企”联合培养体制,对高职高专艺术类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艺术类应用型专门人才是适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产生的重要人才培养方向,也是社会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针对不同的教学培养目标制定出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和生产需求,能在实际的工作中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具有创新思维的专门技术型人才。应用型人才要求掌握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能够通过扎实的技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具备拓展性的创新技术思维能力。
艺术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与其他学科人才培养稍有不同,由于艺术学科的特殊性,其培养方式需要以实践能力为基础,以培养较强的艺术创造力为目标,其培养成本和培养模式都比较复杂。当前中国社会需要大量的艺术设计类专门人才,据相关数据统计,中国对艺术设计类人才的缺口到2015年会达到500万人,这说明当前的教学和培养模式依然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急需创新思路,开拓培养渠道,糅合各种有利资源,开展艺术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而高职高专学校在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义务,教育工作者必须创新和改革,建立以“校地企”合作为主的联合培养体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本位,围绕“扎实基础、技能过硬、思维创新、素质较强”的原则,构建以技能培养为核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校地企”合作是新形势下贯彻落实自主创新战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科技和经济“大范围、高层次、宽领域”相互结合为目标,提升学校和企业自身素质和生产竞争力,加快和谐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当前,随着建设应用型创新国家人才战略的实施,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高专院校应该抓住“校地企”合作模式,以“校地企”合作为切入点,建立以学校培养为主、以企业帮扶为辅、以市场变化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教学培养模式。还要推进科技资源整合利用,在为企业科技创新和产业优化升级提供后劲的同时,为高职高专培养艺术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机遇。
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培养要以实践能力为主,但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以封闭式为主,把学生放置在一个枯燥没有生机的环境下进行培养,而且由于高职高专院校本来教学资源缺乏,教学经验和教学力量薄弱,在有限的教学手段下,很难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要寻求改革的出路,就必须改变高职高专办学的理念,深入改革开放的思路,极力引入社会有利资源办学,奉行“走出去,请进来”的方针,让学生在接受理论知识的同时,走进社会、走进企业,在企业中寻求理论实践,更好地掌握技能,实现思维的创新和自我超越。
当然,“校地企”合作的模式很多,对于学校来讲,其首要的任务是改革教学培养模式,特别是教学模式;对于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教学时间的分配,要坚持以理论为基础、实践为主的创新教学思维;制订学校教学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方案,探索推行“1+1”的教学模式(两个“1”分别指学校理论教育和企业实践培养),与社会力量共同承担对高职高专艺术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的重任。
在“校地企”合作联合培养机制下,高职高专艺术类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考虑到学校、企业双方的利益,要在谋求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努力开展合作创新,并且可以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为学生自主创业、学企联合研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艺术类人才的培养需要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环节,以实习基地为依托,拓展实习与就业的关联,把实习实践与课程教学有效结合,探索出一条创新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道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要以学生就业为导向,加强市场需求分析,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资源特色,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就业市场。在“校地企”合作过程中,企业可以与学校联合培养企业急需的应用型人才。而为了弥补人才培养的资源不足,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良好的实习实践机会和场所。这样在提高学校教育实践质量的同时,企业也有效完善了自身人才培养和战略储备。
在改革教学课程体系中,要根据艺术类人才培养的特点,把更多的培养时间分配给实践教学,让学生不光在校内可以开展实践,还可以深入社会和企业了解实际操作模式,增强技能学习,更早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需求,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高职高专院校要突破传统,加强与本地企业的联系和合作,与企业一起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实训和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就业的平台。
在开展实践教学时,要灵活多变,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完成自身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要注意以下几点问题:(1)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要把学生的成才培养作为合作的中心思路,不能以学校和企业的利益为指导方向。即不能把学生作为双方合作的筹码,只能坚持以学生为核心开展相互合作,而且要保护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权益,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创造良好的条件。(2)在实践教学中,要考虑学校和企业双方的责任和工作内容,不能单独由一方承担所有的培养工作,必须以合作的方式,建立相互监督和合作的联合培养机制。以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师”培养模式为主,制定合理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开展培养工作。(3)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提倡学生艺术创作行为,同时保护学生的艺术创作,并为学生的艺术创作提供帮助,实现实践行为的利益最大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激情和灵感,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氛围和机遇。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社会对艺术类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艺术类人才已经成为中国社会急需的人才。面对这种大好的形势和机遇,高职高专院校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开发能力,以高校的教学科研资源为依托,与企业大力开展以“产学研”为主体的相互合作,与企业、公司建立长期的人才实习和培养机制。把毕业设计和毕业实习等教学环节融入实践教学中,让学生在校期间便参与企业的项目实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另外,在对学生进行合作培养时,也要注重与企业相关艺术类项目的研发和合作,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为企业研发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指导,让企业在帮助学生成才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和机遇,营造一种校企双赢的局面。
在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增加学生就业机会方面,可以采用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模式,但必须加以创新。传统的“订单式”培养是一个单向培养过程,企业负责制定培养目标,而培养计划和具体的培养内容由学校完成,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由于企业的目标和学校的培养会产生矛盾,加上学校培养资源和学生实践教学的缺乏,导致教学和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学校没有完成既定的培养计划,企业也没能获得应有的人才输入。面对这个问题,必须创新“订单式”培养模式,把以前单一的培养方向变为循环培养模式,突出企业和学校的双向合作,在制定培养目标和具体培养过程中,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共同实施,共享最大的资源条件,摆脱传统“订单式”培养模式的瓶颈,从培养质量、培养数量、培养周期、培养成本等方面解决企业和学校的矛盾,为艺术类应用型人才培养寻找新出路、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