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14-04-17 09:00王玲
教育与职业 2014年12期
关键词:人格校园文化大学生

王玲

随着大学生杀人、自杀等恶性事件的不断发生,关于大学生健康人格培养的问题越来越引起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和思考。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能力而不具备健全人格的人算不上真正的人才。作为为整个社会培养高端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寻求变革之路,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才有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末期,虽具备了成年人的体格及种种生理功能,但长期处于封闭的学习环境中,抑制了其心理成熟。大学生人格正从幼稚走向成熟、从不稳定走向稳定,是自我同一性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所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人格特质将会影响其终生,同时也是容易形成各种心理不适,产生心理困惑和人格障碍的高危期。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处于这样一个信息繁杂、价值多元的社会,极易迷失自我,形成不健康的人格。高校人格教育就是通过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将传统文化和时代文化的精华内化于大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使其成长为有责任感和社会良知,人格完善的高级人才的过程。基于此,应正确看待高校恶性事故的警示意义,检视目前学校人格教育过程中的不足,从而促进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

一、何谓人格和人格教育

1.关于人格和健康人格。“人格”既是一个在生活中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汇,又是一个在多学科领域中会被涉及的一个词汇,如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对“人格”都有不同的界定。本文仅探讨其心理学范畴之含义。在心理学范畴中,较具代表性的一个人格定义是珀文提出的,他认为“人格是为个人的生活提供方向和模式的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复杂组织。”健康人格则是指人格和谐、全面、健康的发展。通常认为健全人格有七个特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能有效运用智慧与能力、个体心理和谐发展。

2.关于人格教育。人格教育是一种发展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的和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格为目的的教育。人的发展,不仅是身体的成长,知识经验的增多,技能和智力形成,而且是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气质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全面发展。人格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部分,人格教育注重学生人格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帮助学生发展潜能、探索自我和环境,以创造人生的意义。

二、高校人格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两所本科院校433名大学生及对部分辅导员、教师的问卷调查和访谈,我们总结出高校人格教育的问题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1.人格教育的地位弱化。在回答“您是否听说过人格教育”的问题时,有42.9%的人选择“是”,37.1%的人选择“否”,20%的人选择“说不清”,后两项合计57.1%,也就是说有超过半数的在校师生不了解什么是人格教育。此调查数据说明,高校忽视人格教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大学生身上所暴露出来的人格问题仍未引起学校及教师的足够重视,人格教育并未被提高到应有的地位上来。

2.人格教育的目标模糊。在“你认为人格教育的目的主要是什么”这一问题中,有24.7%的人选择“培养健康人格特征”,有39.6%的人选择“预防消极人格特征形成”,有35.7%的人选择“说不清”,后两项合计75.3%。从以上的调查中可以看到,真正明白人格教育的含义,说清人格教育目标的人并不多。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大多数人的头脑中人格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或简单地认为人格教育就是帮助那些心理有问题的人。

3.人格教育的内容贫乏。在被问及“当前学校在人格教育方面的主要内容”时,有33.5%的人选择“教你遵纪”,25.2%的人选择了“教你做人”,21.5%的人选择“教你爱学习”,选“教人美德”的只占15.6%,还有4.2%的被访问者认为学校和老师“没有实施”人格教育。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高校实施的人格教育的内容比较贫乏,偏重于对学生的管理和约束,而对学生人格的养成和潜能的发展不够重视。

4.人格教育的形式单一。在“当前学校进行人格教育的主要形式”这一题目中,有39.3%的人选择“理论教育”,40.2%的人选择“口头教育”,而选择“实践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分别占7.4%和8.8%,另外还有4.3%的人认为学校没有开展人格教育。从上面的调查数据中我们看到高校人格教育的形式主要以理论灌输和口头说教为主,通过实践活动开展人格教育的比例很少,通过激发学生的自觉性主动进行自我教育的形式也不常见。

5.人格教育的力度不足。由于大多数高校并未形成完整统一的人格教育体系,因而缺乏专职的人格教育教师,人格教育的职责主要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心理课教师兼职承担,使得人格教育的力度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在被问及“学校、老师是否对您有过人格养成方面的引导与帮助”时,有23.3%的学生选择了“很多”,有44.8%的学生选择了“有,但很少”,而认为“几乎没有”的占到了26.1%,有5.5%的人选择了“没感觉”,后三项合计为76.4%。此统计数据表明,即使高校和教师参与了对学生人格方面的教育引导,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学校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的帮助和引导上没有作为或作为不大。兼职人格教育的辅导员、思政课教师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心理、人格教育课程的训练,加之日常管理、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最终只是流于形式。

三、提升高校人格教育的途径

1.强化高校人格教育的战略地位。高校大学生人格教育实际上是人才培养的基础。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要明确人格教育对于大学生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从教育目标、教育理念和制度上凸显人格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战略地位,而不只是浮于表面。如出台相关文件、通知、意见推动人格教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成立专门的人格教育研究机构,建立人格评鉴实验室,培训人格教育的师资等。

2.明确高校人格教育的目标。要使人格教育富有成效,必须首先确立好人格教育的目标。在传统观念中,人们容易把人格教育等同于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教育部门把“人”的教育笼统地归入思想道德教育的系统之中,较多地强化意识形态教育和高尚品德教育,从而弱化了人格教育的基础地位。在这种意识形态下,人格教育的目标主要定位在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现学生各种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并进行帮助和引导。近年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及对传统教育观念弊端的反思,人们对人格教育的目标又有了新的认识。在大学校园里,绝大部分学生的人格是健康的,有心理问题或人格障碍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大学生本身又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具有无限的发展潜能。作为新时期高校的人格教育,应该用发展的积极的眼光看待当代大学生。人格教育的目标不仅是部分学生病态人格的预防与治疗、消极情绪的调适,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生积极人格的塑造、自身潜能的发挥。人格教育的重点应放在乐观、自信、尽责、诚实等积极人格特质的养成上。只有把人格教育的目标定位在积极人格的培养和塑造上,才能保证把绝大多数学生培养成健全的能经受住风雨考验的合格的社会成员,同时,也只有具备这样的人格特质的人才能有正确的思想、高尚的品德。

3.强化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校园文化是在高校教育传统的基础上,由物质文化环境、制度文化和师生活动共同构建的,在大学生价值导向和精神气质上具有强烈的潜移默化的功能。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就曾经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隐性课程的功能。校园文化相对于外部现实文化而言,具有先进性、稳定性、传承性、导向性和内潜性等特点。高校教育管理者应重视校园文化在净化学生心灵、稳定学生心绪和导引现实文化价值方面的意义,不断强化校园文化系统的建设,用优美的环境、甘于奉献的价值信念、强烈的民族责任感、高雅的生活方式、兼容并蓄的胸襟和宁静自强的治学氛围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提高其自我教育的素养。

4.综合运用学校各种教育力量。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要有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自觉,不能放任自流,也不能坐等时机。要综合运用学校教育的所有方面和因素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和熏陶。首先,组织相关人员制定人格教育计划,编写相关教材,培训专职人格教育教师,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意志品质、社会交际与公共关系、行为养成等多方面的内容的教育,充分体现人格教育的基础地位,将人格教育专门化、系列化、常规化。其次,在各科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人格教育和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不是互不相干的两个环节,而是彼此提供强有力支持的互动整体。一方面,学生通过各科知识的学习,获得系统的专业知识,发展各项能力。在完成各科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其意志力、坚持性、独立性、创新性等人格品质得以锤炼。可以说知识学习的过程就是人格优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结合学科内容,有机进行人格教育。特别是人文学科本身蕴含了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做人之道,学生学习这些学科就是在接受正面的教育和熏陶。最后,作为学校的所有工作人员,上至领导,下至普通教师、员工,都应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尤其是各任课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多,其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5.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研、科学考察、社会志愿服务等活动,与智力学习一样,是高校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大学生可以通过“做中学”来体验奉献的价值,在活动中践行高校服务社会的传统精神,进而内化为高尚的人格特质。人格教育者应该多方提供、设计和利用实践活动,鼓励学生超越自我关注,将民众的疾苦、社会的发展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在合作服务中学会理解、包容和妥协,从而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

6.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教育是大学生人格塑造的内在动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我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和条件,没有自我教育做基础,再好的他人教育也是外部因素,缺乏转变个人认同的内在条件。”大学生具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能比较客观准确的认识自身人格的优缺点,具备较好的自我教育的条件和能力。在“你认为健康人格的养成主要依靠什么”这一问题中,有53%的学生选择“自身努力”,这说明很多学生具有自我教育的自觉意识。高校教育者应充分利用大学生自身的这一宝贵资源,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启悟他们的主体意识,形成人格塑造的内在驱动。将外界引导与内化自省相结合,才能共同促进大学生完善人格的形成。

猜你喜欢
人格校园文化大学生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