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挫折教育研究

2014-04-17 08:38:06谭平
教育与职业 2014年5期
关键词:挫折感挫折心理

谭平

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都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挫折,应对挫折的心理反应和能力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心理素质、抗挫折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与其他同龄人相比,大学生有着更优越的学习条件和更高的未来期望值,但大学校园中的生活和学习并非一帆风顺,大学生常常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择业等方面产生不同的矛盾、遭遇不同的挫折。由于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加之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很多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不知所措,不能冷静思考以应对突发状况,加之对挫折不恰当的归因容易导致其埋怨、失望、悲观和愤怒等负面情绪。因此,挫折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必须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正确分析他们产生挫折心理的主要原因,并积极采取措施对其加强挫折教育,提高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谐发展。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活动中,因行为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恐惧、紧张、抑郁和沮丧的消极情绪状态与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不仅在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有,在人实施行为的过程中也会产生。挫折具有双重性质,从积极方面看,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从而以积极的态度直面人生;从消极方面看,挫折可能导致人意志消沉,从而不思进取,甚至有过激的、危害他人或社会的行为发生。对挫折应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分析,挫折首先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挫折对人的影响取决于个体对挫折的主观评价和态度。

(二)挫折教育

西方教育界认为,通过挫折教育,孩子不仅感受到从别人或外界给予中得到的幸福,更能从内心深处激发一种自身寻找幸福的本能,进而培养自身内在的自信和乐观精神。在我国,则更多地把它看成一种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方法往往将挫折看作是人生旅程中的绊脚石,这只是看到了它消极的一面。所谓的挫折教育就是根据个体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利用已有的挫折实际或创设挫折情境,对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挫折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外界帮助下通过个体自身努力,提高自身心理承受能力,克服挫折,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以正确的心理对待人生。

二、引发大学生心理挫折的原因

人的需要同客观情况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伴随着差距,学生便会产生相应的挫折感。引发个体挫折心理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总的来说可以分成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大方面。

(一)主观因素

1.生理因素。有些大学生过多地关注自身客观条件,如因为自己的身高、容貌、身材及某些生理缺陷,而产生烦恼、自卑的挫折感。有的大学生因不善表现或缺乏特长,产生自责、不受重视的挫折感。这些都是因为自己的生理因素而直接引发大学生产生挫折心理的。

2.心理因素。大学生挫折心理产生的根本原因主要是个体认知、思维方式、能力、需求、动机、兴趣、性格、自我意识、意志品质等心理因素。大学生的挫折感和意志水平有关,个体的意志水平越高,就越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越能够战胜挫折,越少体验到挫折的消极情绪。

3.动机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常常会有数个动机同时存在,各个动机的强度也会随时发生改变,当某一时刻因多个动机强度相当而产生矛盾时,人便会难以取舍为动机所困,因动机的矛盾冲突而产生挫折感。有时动机虽然只有一个,但有多种方法或途径选择时,出现难以取舍的局面,也会引起心理冲突而产生挫折感。

4.期望水平。期望水平是指个体对自己所要达到目标的体验的深度、面对挫折所呈现反应的强度。大学生应该把自己的期望水平确定在略高于其能力水平位置上,但有的学生爱走极端,把自己的期望水平定得很高。由于诸种原因,大学生的期望值有很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就决定了个体不同的挫折感受。如有的学生要求成绩必须是前三名,有的学生则要求及格就行,当两者的成绩都处于中等水平时,前者显然要比后者的挫折感强烈很多。

(二)客观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对个体心理来说,人们更倾向于把自然环境看作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条件。自然环境也是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大学生对自然界的认识非常有限,在面临无法预料和应对的自然因素的变化时,其学习和生活会受到极大阻碍,当动机得不到满足或出现一定程度的延迟时,大学生便会产生挫折感。不过自然环境因素引起的心理挫折是很少的,有时反而会激发个体奋进抗争的斗志,如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众志成城、重建家园、共抗灾难。

2.社会环境因素。我国正处于转型期,社会开放使得当今大学生处在中西方价值观碰撞及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社会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强烈地冲击着大学生的心理,使其思想观念出现不坚定、左右摇摆等现象。如大学生在处理个人与社会、合作与竞争等关系中往往表现出苦恼:一方面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又希望大学生张扬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的才华。社会因素也是造成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学校环境因素。大学生在入校前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充满了向往,而当学校的教育方式、学习风气、文化氛围等与个体的兴趣、爱好、成长背景不相符时,大学生便会产生挫折感。大学生远离家庭独自生活,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难以相处、食堂伙食差、饮食习惯不适应,寝室太拥挤、照明不好、没有个人空间、生活不方便等因素也会引发大学生的挫折感。

4.家庭环境因素。家庭成员的结构、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家长的教育方式、家长教育背景以及家长的素质等无不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的大学生来自贫困家庭或单亲家庭,如果家庭教育不当,他们进入大学后,就会因自卑感而表现出一些反常举动或对人际交往表现出淡漠、不安、抑郁、寡欢,他们遇到困难时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挫折感。

5.偶发事件。遭受违法犯罪行为侵害、求助被拒、东西丢失或被盗、在集体活动中遭受冷落或出丑、恋爱不成或恋人分手、在社会公共场所受刁难等偶发性事件也是导致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一个客观因素。

三、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现状

我国大学生挫折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功利思想的影响,高校普遍认为大学生成长成才重要的是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挫折教育即使在有些高校已经开展,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教育方式形式化

很多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开展包括挫折教育在内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十几年了,但存在形式化严重的问题。挫折教育仅停留在理论上和口头上,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和应用。有的高校,课堂上教师向学生讲述挫折教育的基本原理,学生则以口头或作业的形式反馈,整个教育过程中只有空洞的理论而没有生动的实践,学生只懂概念而不能真正领会其中的内涵,一旦在生活中真的遇到挫折时,便会不知所措。

(二)教育内容单一化

挫折教育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吃苦教育和社会教育等丰富内容。有些高校没有真正理解挫折教育,误以为挫折教育就是创造困难让学生感受一下,创造失败情境让学生经历一次,创造困窘局面让学生体验一下。这就造成了教育内容简单化,很多时候仅仅把挫折和困难直接摆在学生面前,忽略了教育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其实,进行挫折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和勇往直前的品质,引导他们独立地、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去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

(三)教育方法呆板化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不打不成器”“不打不成才”等格言仍在一些人的教育观念中发挥着作用。至今一些家长还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批评、罚站、打骂、不给吃饭等。这种教育方法不仅使教育难以生效,而且往往使孩子的个性和品质发展受到极大的压抑,使其容易产生其他心理障碍,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挫折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四、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挫折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改善社会客观环境,营造大学生挫折教育良好氛围

要真正完成对大学生的教育任务,实现教育目标,必须做到学校、家庭、社会的有机结合,并要营造促进其健康成长和发展的良好氛围。因此,首先应对我国现行的教育观念和体制进行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强并落实好素质教育。社会及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由此起到消除大学生挫折感的作用。高校应进一步优化专业和课程建设,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其次学校要把挫折教育融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活动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智育的最重要途径,也是进行挫折教育的主渠道,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意志品质情感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应然的诉求。再次要建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高校应尽可能地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充实图书资源、提供优良的人性化服务等,消除可能致使大学生产生挫折感的因素。最后重视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的作用。改变父母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营造一种相互尊重、彼此理解、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让家庭在挫折教育中真正起到助推作用。总之,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营造和谐、文明、健康、进步的社会环境,才有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利于其茁壮成长。

(二)加强大学生“三观”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能力

要使大学生明确人生的意义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对其加强“三观”教育。只有使其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其吃苦精神,使其保持进取向上的个性,他们最终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才能提高抗挫折能力。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便能对自身作出客观的评价,便能有效避免因自我评价不当而导致的心理失衡。加强“三观”教育,必须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出发,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大学生,用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敬业奉献的精神勉励大学生,用社会主义荣辱观要求大学生,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规范大学生。

(三)坚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抗挫折心理素质

一个人事业的成功,80%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20%靠学识和专业技术。因此高校应该重视和加强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和管理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的过程。高校可以开设常态的有关挫折教育的课程,在课外时间可以开展有关抗挫折教育的讲座,让大学生系统地了解挫折概念、挫折心理反应、挫折阻抗、挫折疏导等有关挫折的理论,提高其认识,逐步培养其正确应对挫折的心态,增强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建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信息网。高校应该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使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接受专业的帮助,并能正确引导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使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

(四)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培养大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处理挫折和危机的经验和应对挫折的能力成正比。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更具有直观性、典型性和具体性。实践证明,社会阅历丰富、社会实践较多的人往往比社会阅历缺乏、社会实践少的人抗挫折能力更强。而大学生社会阅历浅、社会实践少,不能对挫折进行正确认知和有效应对,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常常不知所措。因此,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的了解,增强应变能力,体验克服困难的成就感,从而提高自身应对挫折的能力。大学生只有在实践中经受住挫折的磨难,才能培养起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出坚强的意志品格,才能始终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

总之,挫折教育是一项过程复杂、任务艰巨的社会性系统工程,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需要构建起全方位的教育体系。只有多管齐下、同心协力、互相配合,才能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猜你喜欢
挫折感挫折心理
看见具体的自己
光明少年(2024年5期)2024-05-31 10:25:59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4
女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高职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调查研究
挫折使我更坚强
心理感受
娃娃画报(2019年11期)2019-12-20 08:39:45
人可以承受挫折,但不能习惯挫败
地方普通院校大学生学业挫折感现状解析
在挫折与攻关中铸就优雅
生活需要挫折
学习月刊(2015年17期)2015-07-09 05: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