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秀 庄西真
当今社会普遍存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认可度也并不高:一方面,高职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有着较高的期望,但是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高职毕业生的工作满意度逐渐下降。在这种情况下,高职学生的就业期望和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产生了矛盾,而化解这一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目前,“就业能力”一词在欧洲高等教育政策文件和研究方案中频繁出现。1998年欧盟的《就业指导方针》提出,欧洲就业策略的第一要素就是“提高就业能力”,以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状况。2003年,欧洲制定的就业政策强调三个首要目标:充分就业、工作效率以及具备生产力、凝聚力和兼容性的劳动力市场,关注的焦点是劳动者、年轻人、未就业人员和劳动力市场上其他潜在弱势群体的就业能力的提高。国际劳工组织在2007年发布的《亚洲体面劳动前景》中指出,亚洲目前有10亿以上的劳动大军在生产率低的岗位上工作,占全部劳工人数的61.9%。在2015年之前,这个比例不太可能大幅减少。而改善这种局面的关键就在于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
通过比较国内外学者对就业能力的定义可知,就业能力基本包括获得工作的能力和维持工作的能力。比如,国际劳工大会(ILC)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获得和保持工作,在工作中进步,以及应对工作生活中出现的变化的能力①;英国教育与就业部(DFEE)认为就业能力是获得和保持工作的能力,进一步讲,就是在劳动力市场内通过充分的就业机会实现潜能的自信②;西方学者Fuguate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在职业期间确认和实现在组织内部和外部职业机会的能力;我国学者郭志文、宋俊虹认为,就业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获得基本就业、维持就业以及在需要时重新获得就业的能力,是个体拥有的对雇主有吸引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组合。综上所述,结合高职院校的本质和培养目标,可以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理解为高职学生实现就业以及维持就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个性品质等因素的总和。
我国对于就业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西方国家则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将就业能力作为研究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议题。为了对就业能力的结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有更清晰的了解,国外学者建立了多样的就业能力结构模型。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以个性为中心的心理—社会性建构模型、USEM模型和CareerEDGE模型。CareerEDGE模型因其简洁、易操作等特点,得到西方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应用于研究之中。
图1 CareerEDGE就业能力模型
CareerEDGE模型(如图1所示)最先由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就业能力研究中心于2007年提出。该模型的核心部分是底部的职业发展学习,工作和生活经验,专业知识、理解力、技能,一般技能,情商这五个基本要素。这五个基本要素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并具有一定的重合关系,在此基础之上的反思和评价对学生自尊、自我效能和自信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自尊、自我效能和自信又对学生的就业能力有直接的影响。
1.专业知识、理解力和技能。与中职教育不同,高职教育不仅强调技能,同时也注重学生专业知识的丰富和理解力的提高。专业知识是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理论知识,理解力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技能是学生从事一项工作的操作能力。专业知识和理解力是技能的基础,技能的掌握和提高又能促进专业知识和理解力的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共同促进。
2.一般技能。一般技能又被称为“通用技能”“核心技能”“可迁移技能”“一般工作技能”,虽不是某一专业特定的能力,但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本模型中的一般技能包括创造力、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能力等。
3.情商。美国心理学博士丹尼尔·戈尔曼认为,情商包括了解自我、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五个方面。随着社会多元化以及人与人之间融合度的提高,以人际互动为核心的工作越来越多,情商的高低对一个人的成功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4.职业发展学习。所谓职业发展,就是在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领域,或者自己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内,达到很高的水平,最好成为专家。职业发展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当职业符合自己的意愿时,通过自身对职业的热爱,不断进行钻研从而达到很高的水平;另一种是职业不符合个人的愿望,但个人却无法转变职业时,在无奈履行自己的职责时培养起了对职业的热爱,获得了意外的成功。高职学生所学的专业可能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是可以经过学校的培养和自身的深入学习逐渐养成对自己专业的热爱。
5.工作和生活经验。为了使新员工能够尽早适应岗位的需求,在求职过程中,雇主总会倾向于招收有经验的求职者。高职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减低工作经验门槛的束缚,就应该在在校期间增加自己社会实践或者工作实习的经验,从而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6.反思和评价。模型底层的五个核心部分的地位虽然很重要,但是仅有这五个部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和评价。有效的反思和评价可以通过自我记录和规划、教师测评、同学互评等方式来进行。通过自我反思,高职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已经具备的就业能力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外在评价,可以对高职学生进行客观测评,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识并帮助教师明确对学生的培养方向。
7.自我效能、自信和自尊。自我效能感最早由班杜拉提出,是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一般来说,成功的经验会提高人的自我效能感,失败的经验会降低人的自我效能感。自信是指个体对自己的个性心理与社会角色进行的一种积极评价的结果,既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一个人取得成功必须要具备的一项心理特质。自尊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状态,既表现为自我尊重和自我爱护,也表现为要求他人或者集体对自己尊重。三者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在反思与评价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效能感、自信和自尊,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
在CareerEDGE模型中,就业能力在横向上表现为一种综合能力,是多种能力的总和;纵向上表现为一种动态发展的能力,需要不断进行反思和评价。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变得更加迫切,而CareerEDGE模型为我国高职学校的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
1.应用性——有别于本科教育。首先,我国的高职教育是一种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而本科教育则更侧重于理论上的通识教育,并非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注重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的主要区别。高职教育依据学生所学的专业和将来工作所需要的技能,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能力的高低是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体现。
其次,高职教育注重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需要来进行专业设置,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技能的培养放在突出位置,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学设计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的逻辑安排,而是根据学生的就业需要来进行,努力让学生学以致用。高职学生与普通本科学生相比,没有学历上的优势,更注重依据岗位的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学习以及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以便能尽早胜任工作岗位的需要。
2.高层次性——有别于中职教育。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培养懂技术、能操作、会管理的服务一线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中职教育侧重于学生技能的形成和掌握,高职教育则强调专业知识和技能并重,注重学生高素质的形成。由此可见,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普通本科生相比有着技术上的优势,与中职学生相比又有着更高的综合素质。因此,在求职过程中,高职学生有着独特的优势,在某些领域更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
由于职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许多高职院校在培养人才时,重视传统知识的灌输或者技能的培训,对学生一般技能的发展则较少涉及。随着现代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对人才的要求也逐步增多,只懂得专业知识的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麦可思研究院参照美国SCANS标准,将35项基本工作能力划分为五大类,即管理能力、理解与交流能力、科学思维能力、应用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根据麦可思《2012年大学生就业报告》对2009—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调查显示,高职学生毕业时掌握的基本工作能力达到岗位需求的程度分别为85%、85%、80%,连续三年低于全国总体水平85%、85%、81%和本科院校的85%、86%、82%。高职学生一般技能的薄弱,不仅对其求职产生影响,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近年来,由于我国高职教育坚持“以就业为导向”,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就业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更是普遍达到96%以上,一度超过本科生的就业率。但与此同时,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仍不尽如人意。麦可思研究院的调查显示,2012届高职毕业生专业对口率较低,就业底薪水平较低,离职率较高。高职学生的就业质量体现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薄弱,高职院校应努力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在提高高职学生就业率的同时,注重学生就业质量的提高。
如114页图2所示,本文将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划分为专业技能、通用技能、职业素养、个人属性四部分,并与CareerEDGE模型进行对应。
图2 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
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可与CareerEDGE模型中的专业知识、理解力、知识技能相对应,是指高职学生通过教育及自身的学习获得的专业内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专业学习能力。专业技能培养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基础,是高职院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必由之路。
1.“知行合一”,全方面加强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我国高职教育的理论教育存在着两种极端现象:一种是在传统教育观念的引导之下,过分重视理论知识的灌输;另一种则是错误理解以就业为导向的发展方针,一味强调技能而忽视理论学习。高职教育理论教学应围绕学生的发展进行,并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融入实践之中,促进理论与实践双向协调发展。
2.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以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为目标展开,为学生创造真实的实训条件,并将实践基地对学生开放,让学生在课余时有参与实践锻炼的机会;另一方面,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让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了解和接触新的技术,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3.改变“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教师不可能将未来工作中可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全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从而灵活应对工作需要。
通用技能是相对于专业技能而言的,是一种超越特定的职业、对人的职业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技能,是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任何工作都不可缺少。通用技能可与CareerEDGE模型中的一般技能相对应,包括组织协调能力、时间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计算机及英语应用能力。英国就业能力研究权威Yorke和Knight认为,雇主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知识水平为聘用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学生具有超越学科边界的知识通用技能通常被认为是聘用高校毕业生的重要因素。他们的研究还表明,中小企业尤其看重毕业生的通用技能。因此,要重视学生通用技能的培养。
1.合理设置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培养学生通用技能的课程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展开:一是文化基础课程,包括语文、历史、美术、数学等,通过这些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判断力、审美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二是技能课,包括英语课、计算机课、普通话课等,这些课堂中所学的技能都是与学生今后所要从事的职位息息相关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生通用技能的发展需要,开设一些公共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学习,比如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演讲与口才、社交礼仪、影视鉴赏、音乐鉴赏等。
2.举办通用技能大赛。学校或地方部门可定期举行通用技能大赛,激励学生广泛参与,充分发挥通用技能大赛的优势。高职学生的通用技能大赛形式多种多样,可分多个项目进行,比如WORD文档操作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作文比赛。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主要呈现为从业者遵循职业内在要求,在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具有的专业知识、技能基础上表现出来的作风和习惯③,可与Career EGDE模型中的工作和生活经验、自尊相对应,是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职业素养越来越受到企业的关注,对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1.加强就业指导。一是职业定位的指导,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和岗位需求选择合适的岗位,防止学生出现求职过程中眼高手低、工作后频繁跳槽的现象。二是职业道德意识的培养,将职业规范、行业准则、优秀的企业精神融入就业指导中,增强学生的岗位使命感和责任意识。
2.加强人才培养导生制度。在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管理主要由辅导员负责,而辅导员大多是刚毕业的青年教师,很难给学生全面深入的指导。在高职院校中实行导生制度,让专业教师参与到学生培养中,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提升学生的职业意识、养成正确的职业习惯,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素养。
个人属性也可以称为个人特征与态度、人的性格特征,与CareerEDGE模型中的情商相对应,是一种性格特征和倾向性行为,是个人内在素质的体现。个人属性包括个人的自我反思、控制力、责任感、忠诚度以及承受压力的能力。良好的个人属性是成功的前兆,可以使个人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OECD的研究报告《人力资本的再思考》指出,有自信、主动性强、乐于交往的人更容易获得薪水较高的工作。
1.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通过运用心理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其目的在于促进高职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状态,缓解学生学习和就业的压力,实现学生个人属性的良性发展。
2.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社团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校园活动,也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会与他人相处。随着学分制的实施,班级文化在学生之中有所淡化,社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来培养组织管理能力、忠诚度、责任感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社团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舞蹈社、心理社等专业社团,也可以是学生会、团委等以服务为主的社团。
[注释]
①(美)帕特丽夏·威奈尔特.就业能力——从理论到实践[M].郭瑞卿,译.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2.
②万辉君,简成茹.对固有就业能力与实际就业能力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1(5):84.
③蒋乃平.职业素养训练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特点[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