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育红
1994年美国教育技术传播与技术协会(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al Communicational and Technology,AECT)发表教育技术领域定义(简称“AECT94定义”),即“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2004年AECT对教育技术定义作了进一步修订,即教育技术是通过创建、利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以促进学习与改进绩效的研究和实践。针对上述有关教育技术的定义,国内各高校纷纷制定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纵观各高校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宏观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总体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具备在信息化环境中从事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系统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能力,掌握数字教育媒体创作或教育软件开发技术的教育技术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微观上,从专业能力素质出发,以培养理论和技术并重的教育技术创新型人才为教育技术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目标。其中,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掌握现代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完成教学系统的教学目标和任务的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环境和资源的利用、教学思路和流程的设计等;教学资源开发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掌握各类教育信息获取、存储、传播、表达等信息处理技术,强化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教学媒体开发能力的培养目标要求具有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掌握教学过程中设计、开发、应用、管理、评价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的能力。
教学技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因此有必要研究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的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并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课程结构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是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而采取的培养方式,目前国内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课程体系存在知识系统性强但知识互相渗透性差、知识的专业化和深度性强但知识面相对狭窄、理论知识和传统知识多但实践环节相对缺乏等问题,在学生的创新教育与创业训练方面缺乏重视和投入。“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科大类的基础上,设置“平台+模块”结构的课程体系,实施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采用“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适合教育技术学科特点,有利于实现人才培养的多元化和培养模式的个性化,有利于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表现和核心内容,因此,构建与“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以通识教育为平台基础,即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共性的必修基础课程;以专业教育为辅助模块,即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与专业发展方向相关的课程组块的集合。教学技术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等多个学科,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采用“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具有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特征的教育技术人才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
1.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根据教育技术学科特征建构科学的基础课程体系,以保证教育技术人才培养规格的统一性和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性;根据社会对教育技术人才专门知识的需求建构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以保证教育技术人才达到“专”“尖”的水平,将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有机结合,以培养复合型教育技术人才。
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需要。“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在实现共性发展培养目标的同时,充分考虑学生潜能、秉性、能力、志趣、特长等方面的差异以及学生个体差异对人才培养的影响,根据专业发展方向趋势、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社会需要设置柔性专业方向模块,通过自由、自主地选择专业模块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多元化人才分流培养,实现知识的高度细化,有利于学生发挥特长,满足社会对各类教育人才的需求。
3.有助于实施素质与创新教育。为保证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平台除提供涉及专业知识结构的基础课程外,还基于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设置思想道德素质类公共课程,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文化人格;“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模块除提供专业知识结构的优化外,还设置创新类辅修课程,在保障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专业规格基础上,使学生个性的发展得到张扬,激发学生的创新性,突显知识经济的时代特征。
课程结构体系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构成、课程比例进行组织建设,集中反映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目标,最终以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作为检验标准。“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育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构成通识教育平台,由专业方向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构成专业教育模块。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结构体系中的平台设置依据学生的共性发展和学科特征要求,以必修课程的形式体现学科和专业的基础教育和共性教育,强调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基础性和全面性,满足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层次要求。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是实现教育技术人才的基本预设目标的基础保障。公共基础平台提供的课程必须满足国家规定的素质要求,是保证教育技术人才培养规格的前提条件,主要包括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课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代史纲要等;提高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课程,如体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势与政策、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就业指导等;为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与培养基本能力而设置的通识教育课程,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高等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等。专业基础平台提供教育技术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课程,是为不同教育技术专业方向学生提供应该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而设置的基础课程,是教育技术学科门类中各专业方向学生达到专业知识要求的必修课程,为各专业方向的相通和发展奠定基础,培养学生从事教育技术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教师口语技能、现代职业教育教学论等;学科主干课程,如教育技术学导论、摄影技术、视觉传达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基础、网络技术原理与应用等。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结构体系中的模块由专业核心技术模块和专业拓展模块两部分组成,是根据教育技术专业的发展趋势和社会行业分工变化而设置的,实现不同专业方向的人才分流培养,拓宽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口径,与社会需求衔接。学生在修完平台课程的基础上自主选择模块课程,模块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限选课程的方向性、灵活性和典型性,增强学生选择的灵活性,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突出教育人才培养的多元性、整合性、创造性和可操作性。
专业核心技术模块由多个相互独立、知识融合的专业方向限选模块组成,体现教育技术专业特色和创新,包括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学术科研项目、实习实验、研究论文、毕业设计等体现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如教学系统设计、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网站设计与开发、多媒体软件设计与开发、计算机动画原理与应用、电视摄像、电视编辑、教育技术项目实践等。针对教育技术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数字媒体教育和教育软件工程,开设数字音频创作、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三维动画设计与创作、影视后期包装等课程,支撑数字教育媒体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开设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的编程与设计、计算机操作系统与安全技术、软件工程等课程,支撑教育软件工程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
专业拓展模块根据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要求设置任意选修课程群,如电视广告创作、信息检索与论文写作、手机媒体开发。中小型网络集成与维护、可视化程序设计、Flash高级交互编程技术、WEB编程、人工智能初步、流媒体技术及应用、网站编辑与营销、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建设、DV创作、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学法、教育技术新发展讲座、教育技术学专业英语等。专业拓展模块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教育技术人才培养的知识综合性和学科交融性,有效增强教育技术专业的社会适应性,满足社会和市场对教育技术人才的需求,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实施过程是不断探索、发展、认识和完善的过程,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在统一思想的基础上,充分重视学生个体的存在,发挥“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制订切实可行的、优化整合的具体实施方案,有效进行平台课程的分类与模块课程的组建,规范培养方案编制的操作程序,优化专业知识结构与完善人格化的个体知识。“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下教育技术人才培养实施策略在按学科类别基础上,实施“2+2”分段培养方式,即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学习公共基础平台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学习专业核心技术模块课程和专业拓展模块课程,实现专业和专业方向的二次分流。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中的平台建设以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教育的时间周数安排活动,以表格的形式体现课程设置、学时和学分安排。
“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中的模块设置建设以表格的形式安排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块课程的教学进度,体现其与课程对应的学时和学分的具体要求。
选修课程是对学生专才教育的拓展,其课程设置的质量和数量是“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中的重要环节,要理顺限选课程与任意选修课程的关系,遵循课时短、内容新、难度适宜的原则开发设置合理的选修课程结构,使选修课程内容兼顾理论与实践,增强实践性教学环节,赋予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兴趣,既强调教育技术学科专业教学,又注重学生个人专业特长和能力的培养。任意选修课程采用网上公选的方式进行;限选课程只允许学生选一个方向模块,其他方向模块可以作为任意选修课程由学生自由选择。影响选修课程开发的制约因素很多,如课程结构体系不健全、选修课比例偏低、教师教学水平限制、教学管理工作不到位等,因此学校要增加财力和物力的投入,积极挖掘校内外教师资源。依托校内教师层面进行选修课程的开发需要从课程和教师两个方面制定相应的配套制度。对于课程,既要建立相关的扶持激励政策来鼓励开设新的课程,又要建立相应的审核机制来保障课程的质量;对于教师,既要鼓励教师开发自身潜能,又要鼓励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不断吸收最新和最前沿的专业信息,积极参与企业社会实践活动,促进教学科研专业实践的结合。外聘教师是开发选修课程的宝贵资源,既可以解决师资问题,又可以弥补学科不足。要吸纳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作为外聘教师,将教育技术的前沿科技带入选修课程。外聘教师开设的选修课程作为对校内教师开设课程的补充也要严格把关,贴近社会、对学生就业有帮助。
实施自主选教对学生来说能提高其学习自主性,对教师来说能起到督促作用,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调动教学积极性、增强竞争意识。对于平台课程可以全面推行自主选教,对于模块课程可以部分实施自主选教,在安排课程时尽量把自主选教的课程放在同一时间,采用一课多师的方式允许学生试听1~2周,学生试听结束,确定所选课程后,就必须按教学要求完成该课程的全部学习过程。
教育技术专业“平台+模块”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对教育技术学科教学过程的积极探索,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完善,在思想观念上,将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进行全面推进,制定相关政策,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平台+模块”人才培养模式的贯彻落实,把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能力作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重要任务,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