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 桂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浅析安顺地戏文本《三国地戏书》的叙事特色
兰 桂
(贵州民族大学 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三国地戏书》是安顺地区屯堡民众根据小说《三国演义》改编而来的地戏说唱本。作为民间文学文本,其叙事特色主要有三点:1、叙事节奏张弛有度;2、叙事结构简明、剧情主线突出;3、以典型场景和套语编织故事。这三个叙事特点使该说唱本很好地契合了当地口头文化传统和当地民众的文化趣味。
《三国地戏书》;叙事节奏;叙事结构;典型场景;套语
安顺地戏是安顺屯堡村民在每年正月与七月半自发表演的农民戏剧。它照本宣科,完全依村民撰写的地戏说唱本演唱,因此,地戏文本方面的研究是安顺地戏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早期学者对地戏文本的关注主要是对剧目名称、内容及其文体做概括性的介绍。如庹修明教授在其论著《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里介绍安顺地戏的主要剧目,指出演出频率最高的是《三国》戏,并简介《三国》戏的演出情节。[1]沈福馨在《安顺地戏的形成与发展》列举了《四马投唐》、《粉妆楼》、《精忠传》、《五虎平西》等地戏表演剧目,并简介《粉妆楼》的故事内容。[2]22顾朴光将地戏文本源头与内容归纳为“全部取材于古代的话本小说、历史演义和民间传书,内容都是金戈铁马的战争故事”。[3]125高伦、朱伟华等学者在其研究安顺地戏的著作中也主要是以宏观的视角对各种剧目下的各个地戏文本进行整体性的论述*高伦的《贵州地戏简史》里虽开辟专节讲述了“地戏的剧目”,但也只是对地戏剧目、内容、渊源、文体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未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参见高伦《贵州地戏简史》,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朱伟华等学者在借鉴、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扎实的田野考察,于《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一书中列出专门章节对地戏文本内容与特征进行了学术性的深入研究,详细介绍了“地戏文本的基本概况”并继而深入探讨了“地戏文本与小说、表演的关系”、“地戏文本的叙事模式与思想观念”、“建立在虚拟观上的民间意识形态”等深层次问题。参见朱伟华等《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54~286页。,并未专门针对某一剧目中的具体文本作微观分析,这也为后来者对地戏的研究留下了空间。
根据1992年王秋桂、沈福馨对安顺地戏所作的田野调查*王秋桂、沈福馨:《安顺地戏调查报告集》,财团法人施合郑民俗文化基金会,第457~460页。,安顺地戏剧目《三国演义》总共在62个村寨表演,是表演频率最高、覆盖面最广的剧目。本文的研究对象《三国地戏书》就是该剧目中一个具体的说唱本,其为普定县马官镇余官地戏队的演出脚本。该文本是当地村民在罗贯中《三国演义》小说的基础上融合了当地民众的文化趣味编写而成的。其主要故事内容与小说前二十八回基本相同,由于传统地戏说表演是以武戏为主,该文本与其他地戏文本一样都侧重于表现当地民众心中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即以刘备、关羽、张飞为首的刘氏阵营的相关活动为主,如桃园结义、破黄巾、张飞怒打督邮、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等,而将与之无关的旁枝末节尽数删去。但为了与小说相吻合,文本中还是保留了诸如曹操献刀、杀吕伯奢一家、发矫诏、王允献貂蝉等情节。笔者试以文本叙事学的理论视角来探讨《三国地戏书》的民间叙事特色。
民间叙事除了一般性地追求传奇性、戏剧性外还刻意追求一种世俗化的趣味,目的就是引人发笑,缓解严肃叙事造成的紧张气氛。即使在叙述严肃事件时,它也不像文人作家一样一本正经到底,常常会在严肃之中加入诙谐有趣的科诨笑料,让观者紧绷的神经得到了缓解。安顺地戏是一种融入仪式生活中的民间戏剧表演,村民们郑重其事地将戏中的将领神化为“戏神”。每年春节表演前都要举行一系列的开箱、设朝、扫场等仪式,戏剧表演首要的目的是为了娱神、求神保佑,然后才是娱人,加强村落里外的人际沟通往来。但无论是娱神还是娱人,都要使神与人在一年难得的农闲季节获得精神的愉悦。而“娱”中最有效的手段自然是充满俚俗趣味的逗乐场景。因此,运用于演出的地戏说唱本,就不能不对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当然,其前提是要保证一种庄严肃穆的仪式氛围,然后一些逗乐场景是以片段式的形式插入进去的,使地戏表演呈现出亦庄亦谐的叙事风格。如在《桃园结义》一折中,桃园结义本应该是件很严肃、仪式性很强的事,参与者要经历杀牛马祭天地、焚香跪拜、赌咒说誓等重要仪式环节。可地戏书就是在这个让观众神经绷紧的节骨眼上,冷不防爆出段笑料。在发完神圣的誓愿后,刘、关、张三人竟说起了一个逗笑式的年庚段子,令现场观众忍俊不禁:
张飞问曰:刘老兄是贵庚?玄德曰:弟是甲子的。又问关老兄乃是贵庚?云长曰:弟是己丑的。玄德曰:张老兄乃是贵庚?
张飞曰:弟是甲寅的。云长曰:你这老未曾读过诗书,不识五经。诗书上哪有甲寅之呼?
张飞曰:你说我不识五斤,我在家杀猪卖之时,我家的那捍(应是:杆)大称,提头毫是五斤,提二毫是十斤,提三毫是十五斤,几十斤我都认得,莫说是五斤。
玄德曰:张老兄你到底是属哪样的?张飞曰:我是属大老虎的。
玄德曰:算来你还小。我是属鼠的。这位老兄是属牛的。你是属虎的。
张飞曰:怎么老虎还小,怎么老虎还小?难道你们是属象的不成?你那老鼠才这样一小点。就是那牛也打不云(应是:赢)我这老虎。
玄德曰:鼠牛虎,你还是小的。
张飞曰:管他娘的古人制下以来,咱老张也就他去罢。
以上片段巧妙地将上层知识阶层隐晦的年庚文化与民间直白的生肖文化杂糅并用,通过谐音等底层民众喜闻乐见的修辞手法使文本人物刻画既符合了其所属的社会身份,又制造了上下层文化携带者在沟通时所发生的惯有的矛盾冲突,达到了令人捧腹发笑的目的。杀猪出身的张飞,一介莽夫,自然不知刘、关熟稔的五经而闹出一段笑话。关羽饱读诗书,带有知识分子的傲气;而人情练达的刘备,则及时借助民间的生肖常识巧妙地解决了排辈问题。就这么一个逗笑片段就生动地体现了民间文学作者通过编织情节来巧妙刻画人物形象的叙事能力及其出色的逗趣搞笑的叙事技巧。的确,在民间文化氛围里,极少有绝对的庄严或悲哀,这些损伤人心的极端情感达到顶峰时往往会受到另一股异质情感的迎面冲击,从而使人的情感处于中和的状态。就如大部分民间性的仪式里头,都是严肃中掺杂诙谐、逗乐的因素,悲哀中掺杂着欢喜的成分。*参见【英】简·艾伦·哈里森著,刘宗迪译《古代艺术与仪式》里的“熊祭仪式”,上海: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08年,第61页。
再如《千里走单骑》中,地戏书同样开辟了这么一个民间化色彩极浓的叙事场景:关公因过五关斩六将引起夏侯惇的震怒,二人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杀,最后夏侯惇竟因体力不支从马背上摔到在地。幸好张辽及时赶到,才躲过了关公大刀。这种情节设置自然属于想象虚构的成分,因为地戏编写者就是要突出正面英雄人物的神勇力量,使其每战必胜。但民间式的夸张部分还在后头:夏侯惇因被张辽看见自己倒在地上,觉得很没面子,马上进行掩饰性出击,对张辽抱怨道:
“我今正在取关羽,为何叫我莫相争?”
辽曰:“贤弟,你的马为何死了?”
惇曰:“是我武艺高强,把马杀了与他步战。”
辽曰:“贤弟,你如何倒在地?”
侯惇曰:“是我扯一个坐马式,你不知道。”
在这段对话中,改编者用自己夸张的想象改造、取代了所谓的历史事实。村民观众们看到的似乎是一个为解除尴尬而自我解嘲的左邻右里,而非小说中离他们极其遥远的三国猛将。观众会因这种心理距离的拉近而发出会心的笑声,从而使之前因戏剧人物激烈打斗而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与此同时,文本的叙事节奏也会因而显得张弛有度,在客观上丰富了人物形象,增加了故事内容的趣味性与情节的曲折性,而非枯燥干巴、一味紧锣密鼓地将情节向前推进。
小说文本为了反映社会广阔的生活面貌,其涉及到的人物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各条情节线索也是纵横交错的,它们互为经纬,共同构成了一个布局严谨却又脉络分明的汉末社会关系网。但作为地戏文本,庞杂的故事情节与复杂的人物关系却不利于地戏的实际演出。因为民间戏剧脚本首要考虑的是剧情主干线索明确,能让文化水平不高的表演者与观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能够入戏。其次,人物关系的复杂所导致的情节的琐碎、分散、不连贯,与戏剧舞台空间的集合性表演要求相悖。因此,为适应地戏的实际表演,地戏文本在叙述故事时采用的是一种结构简明、剧情主线突出的叙事模式,即每部折子戏式的表演片段都有一条明晰的主线贯穿始终,地戏编纂者将小说中与此主线不相干的各种细节删除或进行创造性的嫁接,使人物关系与各条故事情节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简化与粘合。这种叙事模式不但照顾到了演员与观者的表演水平与欣赏习惯,还使得地戏所颂扬的英雄人物事迹鲜明地凸显出来,铸就了地戏说唱本中一种极具特色的叙事模式。
如在小说本《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中,刘、关、张三人所属的官方军团在剿灭黄巾党过程中是5条情节线索交叉发展的:
(1)刘焉主帅,邹靖引刘关张VS程远志、邓茂
(2)皇甫嵩、朱隽、曹操VS张宝、张梁
(3)董卓、刘关张VS张角
(4)刘关张与朱隽VS张宝 (地点:阳城)
(5)刘关张与朱隽VS黄巾余党三人(地点:宛城)。
小说情节的这种纵横交错显示出了对立双方战斗的激烈及其规模的宏大,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而其间的人际关系更是错综复杂。
但地戏书的改编者对此似乎并不心焦,其主要注重的是如何向当地民众叙述出刘、关、张三位英雄人物的辉煌战绩。因此,他快刀斩乱麻,除了将情节上与三位英雄活动无关的细节统统删去外,还将与主人公有关的琐碎情节撮合为一条连贯的剧情主线,使其贯穿整个斩黄巾事件始终。其叙事架构基本承袭了情节(1)、(4)、(5),而将其它的全部舍去。并且,对保留的情节内容也并非照单全收,而是进行进一步的结构整合与艺术加工。在人物角色设计上,以刘焉为主帅,在征战中三人直接受其统帅,而将邹靖这个实际战斗中的指挥官给省掉了。在战役设定上,刘关张斩了二先锋程远志、邓茂后,目标就直指张角、张梁、张宝,形成了以下情节:
刘焉主帅,刘关张VS程远志、邓茂
刘关张VS张宝、张梁、张角(地点:阳城)
刘关张得胜回刘焉处报功
这种高度简化的情节设定,让在场的每个人都感觉似乎一场声势浩大的破黄巾战斗就被这兄弟三人包下了。而小说里参与这次战斗的其他重要人物如曹操、朱隽、皇甫嵩等都被视为缺席或不在场,其空出的意义空间都让刘、关、张三人给填满。也就是说,与小说相比,该文本中着重表现的刘、关、张垄断了整个文本的意义表现空间。在这里,宏大而又复杂的历史被看做成一个由刘、关、张三人“受命——出征——破敌——凯旋”的简单环节所连接起来的线性链条,而这种似是而非的连续性却能让表演者和观者共同沉溺在一种“理想化的历史观念之中”。[4]200
其实,这是改编者有意为之的一种对历史故事的重新建构,其所属的意识形态在建构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意识形态,作者永远不能叙述或建构一个可以理解的、结构清楚的、多层面的历史性作品。”[5]350地戏书对小说故事中人物关系及其所处的时空的简化、压缩、重新构造,都是为屯堡地戏文本中共有的一个“神圣叙事模式”[6]241即“英雄人物受命出征——英勇杀敌、建立功勋——回朝受封”服务的。而这种共有的“神圣性叙事模式”对屯堡民众意味着什么呢?依据朱伟华等在《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中对屯堡文化的分析,我们得知屯堡族群具有祖先调北征南、填南的共同历史记忆。这种历史记忆与祖先们金戈铁马的征战生活密切相关。而随着年代的远去,屯堡军人的后裔们成为了身处边缘地区、远离中央朝廷的农耕族群。面对艰难的生存条件与周边异族文化的包围,通过周期性地演绎历史英雄人物的征战传奇成为了屯堡民众共同追思祖先、巩固自身正统文化属性、增强族群认同感与凝聚力的一个有力的文化手段。因此,在这里地戏的表演就不仅仅是一种文学行为,更是一种族群的社会行为。他们将它纳入到仪式领域中进行展演,通过仪式场合的神圣性与权威性,族群成员们看到的不单是历史英雄人物的传奇故事,而且还是一种祖先早年征战生涯的情景再现——英雄人物、祖先形象在这个地戏的表演场景中得到了重叠。文本中建构的这种“神圣叙事模式”使屯堡民众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关于祖先辉煌征战生涯的想象性满足。
根据口头程式理论,典型场景又可理解为主题(Theme or typical scene),指的是“诗中重复出现的事件、描述性的段落”,[7]5可看做一个规模较大的叙事单元,比如民间口头叙事文学中常见的集会、宴会、战斗等典型场景。“‘套语’是口头剧本的基本结构单元,是围绕某种特定内容而编写的固定文词或篇章,可以在不同剧目的类似场景中沿袭套用”[8]。对于套语而言,典型场景就是一个意义框架,它往往由一个或几个套语共同构成。在处于农耕状态的屯堡社会里,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即使有少数识文断字的人能看着书本“照本宣科”,但由于乡村生活的忙碌,绝大多数村民演员们平时还是靠口耳相传来记忆唱词。因此,在这个“口语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族群里,地戏文本的编纂者就不得不以一个个套语和一个个典型场景来编织故事情节与说唱词,以方便族群成员记忆。这种“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却可用于口头言说,是表演中脚本”的书面文本被学界定义为“与口传有关的文本(Oral-Connected/Oral-Related Text)”。[9]
在地戏书《千里走单骑》中这种现象尤为突出。这出折子戏是由五个类型化的过关场景串联而成,虽然每个场景中存在着时间、地点、角色名称、身份的不同,但角色的行动及其功能、场景的结构模式却是相同的。每位守将都是先吟一首夸耀自身武功的七言诗出场,之后就是自述姓名,听小军上报关羽到来后,都是吩咐众属下要好好安排,然后开始武装打扮一番。待到守将与关羽正式见面后都一改小说文本中儒雅的礼让客套(除了卞喜与王植外,二者都想用计擒拿关公,所以这两个大场景都添加了“笑脸相迎”的一个小场景,待计谋败露后,二者也跟其余三关守将一样相互大打口水仗,然后再实际打斗),相互间马上打起了激烈的口水仗,守关将开场都是喝骂关公“你这背主私逃的匹夫……”关公反应就是“听言心大怒,作死奴才骂几声”,将二者的矛盾冲突极度尖锐化,接着就是双方舞兵器打斗起来的场景描写,运用的也都是各个剧目中可以互用互换的一套打斗唱词,都是“一个刀法如雪片,一个枪法似雾云。一个刀法如龙摆尾,一个枪似凤翻身”或者“一来一往龙争宝,二冲二撞虎跳林。刀砍来时枪又拨,枪去之时刀又迎”之类的套语,待到守将体力不支或快要被关公斩首的前夕,文本也都明确指出“某某不是对手人”,待到关羽斩将时又都是“拦腰一刀成两段,连头带腮滚在尘”或者是“手起一刀头落地,化作南柯梦里人”之类村民耳熟能详的唱词。
再如《破黄巾》里,有专门描述人物征途场景的路途调:“行一里来又一程,去一程来又一程。行程正是春三月,天气暖和正好行。”有描写扎营场景的 “扎营调”:“扎一座南斗六星明朗朗,扎一座北斗七星亮如云。扎座大营当四角,扎座小营当四门。前当出兵发马路,后当搬粮运草门。前后左右安排定,防备偷营劫寨人。”还有表现军队威武雄风的“行军调”:“大队人马如流水,百万儿郎挂甲兵。人强马壮精神爽,将勇兵强赛天神。”这些典型场景与套语依据情节的需要被镶嵌在各个不同的主题之中,遵循着民间文学传统的叙事模式。
农闲之时,屯堡民众通过这些较为固定文字在口头上的不断重复来加深他们对唱词的记忆与故事情节的把握。而一个族群的共同历史记忆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通过这些易于记诵的典型场景和套语获得了传承和延续。而且这种文本话语表达上的模式化与重复,并不是《三国地戏书》的特性,而是屯堡各个村落众多地戏本中普遍存在的共性。这个共性,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共同体叙事”,它是一套由当地口头语言建构起来的约定俗成的、统一的叙事模式和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非个人的、集体生活的隐喻。通过对它的说唱,听者与说者成为了“融合于族群话语共同体的成员”。[10]46
基于小说文本改编而来的《三国地戏书》,属于民间文学的范畴。身为屯堡村民的改编者本身就深受屯堡传统文化的影响,故而在文本的改编当中,运用该区域内约定俗成、普遍统一的一套叙事模式和方法重新建构了文本。他们深谙族群成员对地戏的接受习惯与心理,故而在庄重严肃或紧张激烈的叙事场景中适时加入充满民间生活情趣的逗笑片段,使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面对小说里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纵横交错的情节线索时,他们秉持地戏文本中共有的“神圣叙事模式”,大刀阔斧地斫去与英雄人物不相关的细枝末节,使故事情节主线突出、叙事结构简明,增强地戏的可观赏性。同时,为了方便演员们对唱词的记诵,在该族群“共同体叙事”的影响下,他们在故事情节中巧妙运用各种典型场景和套语,使该族群形象化的历史记忆得以不断延续和流传。
[1] 庹修明.叩响古代巫风傩俗之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2] 沈福馨.安顺地戏的形成与发展[M]//沈福馨等编.安顺地戏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3] 顾朴光.安顺地戏纵横谈[M]//沈福馨等编.安顺地戏论文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4]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M].张卫东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 朱伟华,等. 建构与生成——屯堡文化及地戏形态研究. [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6]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杨军昌)
中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变动趋势
陈纯槿,胡咏梅(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收入分配的重要决定因素,教育在收入分配不平等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利用1988--2007年中国家庭收入项目(CHIP)四次大规模抽样调查数据,基于扩展的Mincer收入方程,估计经济改革以后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的变动趋势,发现,1988--2002年期间我国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呈现出随经济改革推进而快速上升的态势,其后的五年问逐渐趋于平稳。不同性别之间的教育收益率存在着显著差异,不过这种差异随着时间的向后推移而逐渐趋于下降。不同职业阶层、所有制部门与地区之间的教育收益率差异并没有明显缩减,而是呈波状起伏变化的趋势。由此,随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战略的实施,缩小地区间和不同职业阶层、不同所有制部门的收入差距,首先需要高度重视教育等人力资本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激励作用,加大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教育投入力度,以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力人口素质,增强区域人才竞争力;其次,深化对大型国有垄断企业改革,放宽垄断行业市场准入,减少阻断劳动力市场自由竞争的体制性壁垒,以提升劳动力市场上的资源配置效率;尤为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提高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开放和发育程度,健全和完善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市场制度建设,这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吸引优质人力资源不可或缺的制度条件。
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期
以“良心”与“仁爱”为内涵的全球化刍议
陈福滨(辅仁大学教授)
世纪之交全球化的议题震天价响且为世人所关注,而全球化是一个复杂交织的问题,可以说是瞬息万变,它正在改变整个世界。由于现代传播媒体的推波助澜,资讯科技的日新月异,可预期的全球化必然会改变人类的行为,文化发展、社会价值与生活模式也分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全球化可以增加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但是也可能带来文化殖民的危机;同时,在过度的物质文明发展下,人们有向唯物靠拢的倾向,其结果会使维系人们与社会的传统和价值瓦解。因此,在面对全球化的进程中,应重整人生方向的形塑,圆成自我超越的理想,进而走向真善美圣的生命境界。本文希望藉由下列几个面向作探讨:一、面对自我的良心,透过主体良心的自我开显,以实现自我超越之道;二、再以主体良心的开显为基础,而从仁爱的进路阐释“我—你”的主体际关系;三、将此一互为主体际性扩展至整个世界,以探究我与团体的互动关系;并期待因着论述的启发,使每个人都能渡一个真诚的人生,并以虔诚的心迎向未来,进而揭示全球化应有的意义。
摘自: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教育哲学的存在方式
刘庆昌(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06)教授 博导)
教育哲学在教育学领域是一种特殊的存在,其特殊性表现在它连接了哲学与教育,是哲学的应用者,又是教育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指导者。和一般哲学一样,教育哲学也是一种复杂的存在,这就使得该领域内外的人容易迷惘与困惑。从其存在方式切入考察教育哲学,是摆脱这种迷惘和困惑的一种策略。作为知识体的教育哲学有四种存在形式,即指代个人教育思想、指代教育思想历史、指代特定哲学范畴思考、指代以哲学思维方式把握教育和教育知识。作为活动的教育哲学表现为对教育的沉思、对教育思想的反思和对教育知识文本的语言、逻辑分析。把握住了教育哲学的存在方式,有利于教育哲学研究领域的进一步自觉。
我们对于教育哲学存在方式的考察即将结束,然而,这对进一步的思考来说仅仅是一个开始。许多问题需要历史的间隔形成以后方能客观地评论。中国教育哲学近30年来,教育哲学从一门课程到一个研究领域,教育哲学研究者也有相当的规模。我们需要思考我们在教育哲学领域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够对于未来需做什么做出理性的选择。再者,当一个研究领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研究者相互之间应该形成基本的共识。共识的形成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必须有人在宏观层面对本领域进行言说。
摘自: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58卷第2期)
从文化自觉看中国——东盟的文化共生
陈艳波 晁鸿雁(贵州大学 东盟研究院)
文化自觉作为一种文化观,它是一种对文化共生的价值追求。以文化自觉来关照中国——东盟的文化交往和发展,文化共生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又具有迫切的现实需要。以文化自觉来促进中国——东盟的文化发展,尊重差异、相互包容、共同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以文化自觉的文化观来促进中国——东盟的文化共生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首先,文化作为一种粘合剂,它可以消除隔阂,促进中国同东盟国家间的相互了解,增进感情,深化友谊,探索新的合作领域,并最终促进中国——东盟的互惠共荣发展;其次,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它有利于中国和东盟国家树立其良好的国际形象,增强其在国际交往中的竞争力。
摘自: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6期
文化部:五方面着力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
2014年1月3日,在北京举行的全国文化厅局长会上,中国文化部部长蔡武说,要采取五方面措施推进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文化管理科学化水平。这五个方面包括: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的关系,进一步简政放权,把该管的事抓在手上管好,把不该管的事交给社会和企业;按照服务型政府要求,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文化资源配置、管理协调中的主导作用,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引导和服务作用;积极吸收、借鉴世界优秀管理理念,提高规划编制、项目策划、资金和资产管理水平。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科技等手段,不断提高政府效能;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培育公益性文化类社会组织,发挥公民个人参与文化创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来源:新华网2014-01-03
袁贵仁对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教育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透露,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再创历史新高。面对高校毕业生总量压力的进一步增大,用人需求结构性矛盾的突出,袁贵仁对做好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确保每一名毕业生都知晓和用好政策,同时,出台更多积极就业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和落实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的鼓励性政策;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尽快制定简化创业手续、降低创业门槛的具体办法,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强化创业教育和指导服务等。同时注重提升就业指导服务质量,推进毕业生求职信息和用人单位需求信息及时有效共享、努力营造公平就业环境。
来源:光明日报2013-12-09
蔡武介绍文化体制改革成果
2014年1月10日,文化部长蔡武应邀参加中国记协新闻茶座,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主题,与外国媒体驻京记者、驻华使馆新闻官和我国港澳台在京记者、内地记者等进行交流。蔡武介绍,从2003年开始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到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前,我国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全面完成。从文化部系统来看,取得了四方面进展: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保留事业性质文化单位的内部机制改革,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可以概括成五条:一是要深化改革,加强改革的协同性、整体性、系统性,加强顶层设计,继续将政策落地;二是构建完善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且实现标准化、均等化;三是建立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四是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五是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解放文化生产力。
来源:中国文化报2014-01-14
教师流动:缩小校际差距的重招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把实行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作为破解择校难题、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这一要求进一步提升了加强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城乡之间、区域内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师资水平总体上仍存在明显差距,已经成为制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突出问题,也是择校现象的主因。教育部近日表示积极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加大改革力度,推进校长教师交流轮岗。各地已经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了积极探索。当然,校长教师交流还面临一些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小学、初中共9年的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因为由政府提供,所以其公平性备受关注。普及了义务教育,孩子们有学上了,怎么保障他们上好学?在薄弱学校、农村学校硬件已经明显改善的情况下,校长、师资的水平是其中的关键,学生、家长普遍认为“择校即择师”。因此,让教师、校长在一定区域内流动起来,就成为破解择校难题、让公民感受公平的重要一招。
来源:人民日报2014-01-09
新疆:伊吾县等4个边远县正式推行15年免费教育
在新疆,一些县市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后,将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摆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据初步统计,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哈密地区伊吾县、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将城乡义务教育延长至15年(包括3年学前教育和3年高中教育),所有投入均由当地财政解决。如今,牧民们愿意将孩子送到免费的寄宿制学校上学,没人愿意再把孩子外送读书。幼儿园的入学率已经从40%增长至99%,曾经因为教学条件差而外送的学生正在以每年约100人的速度快速回流。
来源:中国青年报2013-12-31
Analysis of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shun Dixi play of Three Kingdoms Dixi Opera
LAN Gui
(College of Literature,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25)
Three Kingdoms Dixi Opera was a rap Dixi play adapted from the classical novel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by villagers in Tunpu of Anshun City. Belonging to folklore, it has three vivid narrative characteristics: 1) Narrative rhythm is mixed with tension and relaxation; 2) Narrative structure and clue are concise and clear respectively; 3) Typical scenes and formulas are used to narrate story. The three characteristics make the play adapted well to the local oral-culture tradition and the local people’s aesthetic value.
Three Kingdoms Dixi Opera; narrative rhythm; narrative structure; typical scenes; polite formula
2014-01-09
2009年教育部重大项目:西南傩戏文本调研与整理(项目编号:2009JJD850005),贵州民族大学科研院所、基地重点项目:傩堂戏表演艺术研究(课题编号:校科研201326)研究成果之一。
兰桂,女,畲族,福建宁德人,贵州民族大学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戏剧学。
J528
A
1674-7615(2014)01-013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