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社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探讨

2014-04-17 06:27程世岳叶飞霞
教育文化论坛 2014年1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社区

程世岳 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少数民族社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探讨

程世岳 叶飞霞

(福建农林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在人类社会普遍提倡文化多元共存的今天,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路径,实现真真意义上“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多元一体中华文化大格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植根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一种由主体民族全民参与的、自发性的村寨式教育,在传统民族文化方面发挥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加强发展适合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现代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是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时代活力,持久繁衍的时代需求,而且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的自身需求。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内在逻辑;现代反思

引 言

费孝通先生所倡导的“美美与共共,各美其美”的多元一体文化格局,既是历史上各民族文化交流、发展的真实写照,也是我国未来民族文化发展指导理念。进入21世界的中国,面临着全球化、经济市场化、城市化等剧烈社会变动,文化多样性受到史无前例的冲击。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构建“多元一体”中国特色文化格局,在新中国成立的60余年中,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了大量的保护工作。但当时民族文化政策因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再加上现代市场经济在文化上的负面影响,不可避免的衍生出了一些较为棘手的民族文化传承问题。社区教育作为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复杂性,与民族文化活动融为一体的社区教育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基本特质上具有相通性。在传统教育传承路径受阻的当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将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路径选择。

一、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及基本特点

(一)少数民族社区教育

我们在讨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时,要是以现代都市社区教育的基本特点为基点,那么无论是教育主体、教育手段还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更多的带有原始色彩,不能称之为现代意义上的社区教育。但当我们跳出现代都市社区教育的基本范式,不把社区教育看作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而是以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会发现它和西方早期的社区教育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在组织形式上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历来与政府行为无缘;从教育对象及教育内容来看,是一种全民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传承活动。即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通过当地宗教、节日、礼仪、丧葬等集体性文化传承活动来完成的。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基本特点

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居住在边疆一带,且以农村为主。受历史发展及地理环境的限制,生产力相对落后,以村寨为轴心的生活空间相对闭塞。因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实质上是一种以村寨为单位,以家族、部落为纽带的较为原始的或是自然状态下的民族村寨教育,与有组织,有计划,有政府牵头,专业人员施教的都市社区教育相比,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

1.从教育的内容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为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而展开的教育活动。为了强化下一代民族文化认同,各少数民族都把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中最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作为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叶忠海在《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一书中对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内容作了如下的分类:第一类是民俗教育,包括了物质、社会及精神民俗在内的教育;第二类是生产技能教育,主要包括农耕、狩猎、采集、捕鱼及手工技艺等传授;第三类是宗教教育,在少数民族宗教信仰中,并非全是玄虚、迷信的成分,也包含了一些早期人类生产实践积累的经验,比如天文、地理、医学等方面的知识。

2.从教育的功能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主要在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即文化传承功能。为了维护古老的社会习俗,规范社区内成员的行为举止,必须通过社区教育传授传统知识体系,强化传统价值取向,这是一个民族或社区个体得以生存,群体得以延续的需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记录大学生个体在社会适应过程和在校学习生活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状态及其发展、变化情况。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设途经有多种,但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3.从教育组织形式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自发的,非政府行为的教育活动。因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是融为一体的,是由当地宗教组织、文化艺人、祭师等组织开展的,很少有政府参与其中。比如土族的寺院僧侣教育、回族的经堂教育、傣族的缅寺教育等。

4.从教育手段来看,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通过家庭祖传、师傅带徒等一对一方式或是民间习俗、礼仪、节日、宗教活动等一对多的方式口耳相传、言传身教,实现文化传承的。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内在逻辑

(一)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文化的变迁

教育一直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教育传承模式主要包括“家庭教育传承”和“学校教育传承”。但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变迁,传统的教育传承模式已远不能适应当代文化传承的需要。因而,这也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模式的探索与推广提供了契机。

1.作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家庭传承”面临现实冲击。现代市场经济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蔓延不仅催化了传统生产方式的变革,也导致了少数民族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以传统生产方式获得的收人,而更多的选择走出相对封闭的村寨,外出谋求更好的发展。由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家庭”、留守儿童。“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为了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家庭的功能也随之受到影响”。孩子因缺乏传统文化内涵的熏染和父母文化行为的榜样作用,而出现文化传承的断层。

2.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学校教育作为一种有计划、有组织、针对全民性的教育活动,对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起着关键的作用,但这种保护与传承更多的是针对官方认可的主流文化或是具有绝对优势地位的汉族文化而言的。尤其在当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校教育所采用的教材大多取材于主流文化,而少数民族在发展过程中所积淀下来的那些优秀的、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却很少被重视,也很难融入主流文化。因而被囿于偏僻的农村乡间,更是很少登入学校课堂这“大雅之堂”。于是在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本已获得的民文化不再得到强化与发展,而日趋淡化。由此,“文化断层”现象便理所当然的出现在了学校教育中,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传统文化的保护得不到强化,传承后继无人。

3.社区教育能够补充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中学校教育的不足。无论何种文化,都是在与之相适应的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多为农业社会发展的产物,是以家庭、社区、村寨为基础环境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体系等在文化上的反映。例如,土族的“花儿”文化定时在交通和信息多为不便的大山区内传唱的,土族妇女的“哭丧”文化也是在没有现代哀乐环境下形成的。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存在是依赖于特定的“原生态”的生活方式,其传承也只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如果我们只是在学校教育中一味的讲授,而不接触现实生活中活生生的文化事例,就很容易出现学校教育传承流于形式的现象。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它一开始就把文化的传承教育同生产生活、风俗仪式及休闲娱乐等连接起来,符合社区成员的发展需要、资质协调社区内外的支援、灵活多样的文化内容使社区成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大舞台”。[3]由此可见,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能够有效的协调民族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传承间的冲突,很好的补充了现代学校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优势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不仅在于应对外在环境变迁的压力做出的传承路径选择,更在于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传统文化之间内在联系。与现代意义都市社区教育相比,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通过民间习俗、礼仪、节日、宗教等传统文化活动来实现的,而传统文化活动所承载的传统文化正是社区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也赋予了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浓厚的民族文化特性。

1.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自发性”的民间文化活动。我国少数民族大多处在东北、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带。由于历史、地域、交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于很多地区而言,在基本医疗、公共卫生设施难以保障的前提下,作为上层建筑层面的教育事业,除了官方提供的学校教育外,其他形式的教育开展几乎不存在,至多通过村委会或妇女组织,开展一点扫盲、计划生育、妇女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因此,就当前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经济水平、教育现状而言,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各种自发性的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社区教育,将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存在。

2.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全民性”的民间文化活动。“人类物种生命的延续是靠个体完成的,一个民族的精神生命的延续是依靠民族整体传承实现的”。[4]这就决定了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实践者是广大民众。因此,传统文化的显著特征是文化的“草根性”,其传承人应是那些最具民族乡土气息的广大民众。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通过本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来实现的,这就注定了其“全民性”特点。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虽然缺少组织性、计划性、系统性,但它通过礼仪、节日、娱乐、音乐、舞蹈、丧葬等多样化的形式,不分贫富贵贱、男女老少,对社区内的全体民众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其目的是确立、强化社区内每个成员的民族文化身份,满足他们身心发展的需要。因此,这种全民参与、潜移默化的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不仅有利于强化民族认同,增加民族凝聚力,而且,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对民族宗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宗教文化,并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也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宗教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相应的民族精神生活的载体,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特点。例如回族、维吾尔族、塔塔尔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就有信仰基督教习俗。在这些宗教信仰的民族中,宗教信仰对于人们的影响不仅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是持续一生的。比如信仰基督教的回族,在每一个聚集地都设有清真寺,男孩到一定的年龄后都要进入寺院学习,女孩虽不进入寺院接受系统的教育,但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接受寺院基督文化的教育。因此,清真寺成为回族开展社区教育的重要场所,而基督文化也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4.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对民族传统工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工艺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诸如:土族刺绣文化、白族蜡染文化、纳西族的木版画文化等,这些传统的手工艺和具有独创性的工艺制作成为少数民族生活生产的必须。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实用性特点,它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往往和本民族劳作、生存联系在一起的,如何让后代继承、发展其传统的生存方式、生产技能是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意义

1.在选择、创新的基础上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在少数民族成员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不断的与自然、社会生态环境的博弈中形成的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是植根于这个民族体内的精神内核。党和政府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强调:“要正确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除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是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5]从这里可以看出,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传承并非是全盘接受,也不是丝毫不变的代际间复制,而是在选择与创新基础上对民族传统文化基本元素的传承。少数民族社区教育除其所有特殊性,就其本质而言,终归是一种教育,而教育对文化最为基本的功能就在于文化的选择与创新。

2.有利于实现文化代际间的传承。希尔斯(Edward Shils)认为:“至少需要经历三代人两次延传,文化才可以成为传统”。 由此可知,代际间的传承对于文化的繁衍尤为重要。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世代之间的隔阂。在外来文化、市场经济带来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传统的家庭结构、生产方式土崩瓦解,“空巢家庭”、“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的出现严重阻碍了代际间信息的交流。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最大优势是内附于传统民族文化活动。借助宗教仪式、节庆活动等权威性、感召力,为社区内所有成员代际间的充分接触、交流创造了时间、空间上的可能。因此,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愈合现代化冲击带来的文化传承创伤,增加年青一代接触自己民族文化的机会。

3.有利于服务民族经济的发展。马克思·韦伯认为:“任何一种类型的经济,如果它要求一种与这个伦理道德相违背的民族精神,那么这种经济就不会发展;反之,如果一种经济与这种伦理道德相一致,那么它将兴盛起来”。[6]这是对民族经济的发展与民族文化价值间互动的需求最为精辟的概述。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可以保存和整合民族文化资源,同时也可以培养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本土人才,在经济与文化的互动上起到桥梁的作用。

三、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现代反思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是少数民族大众对文化的自我选择,任何外力都是徒劳的”。而过去近半个世纪的民族文化保护历程也证明了这一点。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作为一种和日常生活及传统文化活动融为一体的,与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村寨教育,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是植根于少数民族体内,完全由少数民族参与、组织、实施的属于少数民族自己的教育。因而,它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具有学校教育等其他现代教育方式所不能代替的功能,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随着现代化进程在少数民族社区不断加剧,这种村寨式的传统社区教育也必须迎合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在教育理念、手段、方法等方面实现现代化的自我调适,以便更好、更有效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对此本章试图就如何加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相关实践问题做一些思考。

(一)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的原则

1.传统性与现代性相结合的原则。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任何一个民族都不能避免的。随着城乡一体化格局逐渐形成,多元文化间的交流越加频繁,每一个民族都将会面临一场现代化冲击下的文化重构,都要在现代化与传统性之间做出恰到好处的选择。这种重构性的变革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当代发展的需要。一方面,“原真性”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存在的前提,在传承的过程中要注意维护表现形式与文化意义的内在统一。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非是死的、一成不变的,传承也并非是原模原样、丝毫不动的延续。只有结合时代的要求,融入时代精神,与时代文化性和谐,才能源远流长,焕发活力。因此,承担着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任的社区教育,一方面要继续强化传统文化价值观教育,增强少数民族社区成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文化自觉。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也要主动的融入主流文化,加强现代科学知识和系统人文精神教育,通过社区教育的手段实现现代性与传统性间的平衡,即实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重构。

2.民间性与政府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必须承认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是一种较为原始的,自然状态下的民族村寨教育,是一种非正规的、不成熟的社区教育(即使这种非正规的社区教育还将在少数民族地区长期存在下去)。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完善基本教育设施,结合现代教育手段逐渐实现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现代化,这不仅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自身持续、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的时代需要。因为,在当前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大面积濒危的态势下,更需要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要适当引入政府行为,加快实现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现代化。同时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开展系统的政策、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及社会其他文化保护机构合作路径。

3.自发性与规划性相结合的原则。自发性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主要特征,与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相适应。但是为了有效的传承、开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还应加强规划和计划。系统的规划也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现代化过程中必经的一步,只有让源自民间的自发性与来自政府的计划性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才能确保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既能反映少数民族的特色与意愿,又能在现代化的传承过程中不失其原真性。

(二)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思路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发展要要置身于少数民族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构建大背景下,统筹兼顾,既要肩负民族传统文化发展的重任,也要为民族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结合当前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特点及发展现状,以及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方面遇到的困境,未来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发展的思路应包括一下几点:

1.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目标。在实施社区教育之前,要高瞻远瞩规划好社区教育要达到的目的,这包括社区教育本身的目的以及社区教育本身之外的目的。目标之一:发展农村多元经济,脱贫致富奔小康。社区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层面,它的发展必须以民族经济为支撑。一方面,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发展规划过程中一定要实事求是的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实情,另一方面,社区教育要把服务社区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充分发挥教育对经济促进功能,结合当前民族旅游产业发展,实现民族社区多元经济发展。目标之二:提升社区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而又自由发展,这是社区教育本身目的所在。随着民族社区物质生活的不断改善,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成为可能,社区教育要致力于提升个体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素质等,有效促进社区成员身心全面发展,培养社区成员归属感及认同感。目标三: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尤其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这是社区经济及社区内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中国文化多远发展的需要。社区教育要充分发挥文化传承的优势,促进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2.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主体。“以乡镇、村寨社区为单位,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社区民间社团的参与力和社区成员的主体力”。[7]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发生了一定的变迁,现代语境下的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模式除了传统的村寨型教育模式之外,包括了民族城镇中的以区或是街道为主体的地域型教育模式,以民族社区内学校为主体的辐射型教育模式,以及以社会为主体的社区学院为实体型的教育模式。因此,它的管理体系已不是过去自由、粗放型的乡规民约下的村寨自治,也不是强加政府行为,并全权负责的单一主体管理。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管理趋势,而参与的主体也更加趋于大众化,社会化。

3.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重点内容。一方面,文化遗产并非是孤立存在的,它是以特定的自然、人文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因此,为使更好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之相关联的其他领域也应纳入社区教育的范畴。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现代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而其中重要的一项便是社区教育内容的现代化。结合当前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应积极开展以下几类教育培训:其一是生产生活技能培训,诸如竹编、木雕、蜡染、刺绣等技艺培训。此外,还可根据社区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导游、餐饮服务的培训。其二是现代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考虑到许多少数民族农业生产还停留在传统农业阶段,甚至不乏原始农业阶段,要加大力度推广现代农业科教教育。这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繁荣的经济基础。其三是生态和环境保护教育。自然生态环境是传统文化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对社区村民进行自然生态观教育,是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又一重要内容。其四,除以上之外,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还应包括扫盲教育、卫生健康教育及妇女生育保健教育。

4.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手段。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传统文化传统方式主要是口授和行为影响。是在群体自发的传衍和父子、师徒口耳相传、身教言传,以及在集体活动中参悟体验来实现的,是通过人与人之间,尤其是代际间的行为影响来实现的。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社区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目前,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卫星电视接收已覆盖,村寨、乡镇电话、网络等基本现代化信息系统基本完成构建。因此,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要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在传统教育方式扬弃的基础之上,实现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1] 叶忠海.社会教育学基础[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

[2] 吴尊民.关于对我国社区教育本质特征的若干研究和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27.

[3] 周娟,鲜耀.民族地区社区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J].职教论坛,2012(27):50.

[4] 赵学义,关凯.政策视野中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

[5] 卢德胜.民族地区村寨社区教育的实践逻辑[J].职教论坛,2012(12):46.

[6]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杜.2002.

[7] 叶忠海.21世纪初中国社区教育发展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8] 王鉴.当前民族文化与教育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民族教育研究,2010(2):6-8.

[9] 侯丽萍.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研究——以云南为例[J].学术探索,2005(1):48.

[10] 刘薇琳,侯丽萍.关于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2):49.

[11] 曹能秀,王凌.试论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2(1):14-17.

(责任编辑 周感芬)

Exploring Education of Inheriting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in Nationality Community

CHENG Shi-yue YE Fei-xia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2)

In the present man’s society that universally advocates multi-cultural concomitance, it is of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itiatively explore new routes to 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to realize the big multi-integral Chinese cultural pattern of “individual beauty & beauty concomitance”, The education of nationality community is a kind of education rooted in the people’s daily life of nationality, a practice of the idea of “education is life and life is education”, a village-based spontaneous education in which all people of the community join on their own. This kind of education has played a role in spreading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 role irreplaced by family and school education. Therefore, reinforce and develop a modern nationality community education suitable to carrying forward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is not only a requirement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nationality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to keep alive, last and multiply, but also a necessity of the nationality community education to keep abreast with time and develop healthily.

nationality community; nationality traditional culture; inner logic of inheritance; modern reflection

2013-12-11

程世岳(1989-),男,青海互助人,福建农林大学文法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成人高等教育管理。 叶飞霞(1956-),女,福建建瓯人,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G779.2

A

1674-7615(2014)01-0105-06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社区
我们的民族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