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尧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评论研究所, 浙江 金华 321004)
古今中国国家教育理念研究
——基于“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的视角
刘 尧
(浙江师范大学 教育评论研究所, 浙江 金华 321004)
教育理念是人对教育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它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因此,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理念。虽然,不同时代的教育理念是多元发展变化的,但一个国家的国家教育理念是统治者的教育理念,并随着统治者的更替而变化。国家教育理念无论伴随着统治者的更替如何变化,它的核心始终是关于“培养人”的思想,主要回答“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随着古今中国政权的改朝换代,国家教育理念始终围绕“培养人”不断地变化着。
中国教育;教育理念;国家教育理念
从古今中国教育发展历史来看,“读书做官”、“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教育强国”等教育理念,先后成为中国不同朝代的国家教育理念。他们在指引中国教育为历朝政权巩固与国家发展培养实用人才的同时,也使中国教育的价值理性被工具理性所淹没,渐渐演变成轻理想追求和价值引领的功利教育。哥伦比亚大学道格拉斯·斯朗教授曾说,功利教育已经忽略了人的心灵需求、人生目标、人生意义和价值观等领域的东西,这样的教育培养的人在角逐利益时,就会不受理性、良心、正义和道德的制约而沦为经济动物。[1]从未来中国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必然要重塑国家教育理念,追求教育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变革淡忘人的生命价值而醉心于克隆缺少理想的眼睛与心灵的功利教育。
理念是什么?《汉语大词典》把理念解释为理性概念。[2]《新现代汉语词典》将理念注解为观念。[3]《辞海》提出,理念为旧哲学名词,康德等人的哲学中观念指理性领域的概念,亦称理念。[4]有学者认为,理念是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形成的思想观念、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的概括。[5]
教育领域广泛使用的教育理念,国内权威教育辞典至今未收录过该辞条。人们往往把教育理念视同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理想。比如说,教育理念反映教育的本质特点,从根本上回答为什么要办教育;[6]教育理念是关于教育的应然状态的判断,是渗透了人对教育的价值取向或价值倾向的“好教育”观念;[7]教育理念是人追求的教育理想,它是建立在教育规律基础之上的。[8]
由于人对于教育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人就会形成不同的教育理念。也由于教育以及人对教育的认识是不断变化的,教育理念也会随其变化而变化。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的教育理念是相互影响的。虽然,不同时代的教育理念是多元发展变化的,但一个国家的国家教育理念始终是统治者的教育理念,并随着统治者的更替而变化。
笔者认为,教育理念是人对教育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它与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一样,是人对教育这一社会现象的认识和反映,它源于教育实践又反过来指引教育实践。教育理念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随着历史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它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一个国家的国家教育理念,无论伴随着朝代的更替如何变化,它的核心始终是关于“培养人”的思想,主要回答“为什么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9]
古代中国教育由官学教育与私学教育组成,官学包括中央官学与地方官学。西周就有“学在官府”之说,官学至唐朝发展至顶峰,在南宋以后开始慢慢地走下坡路。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唐代以后,宋元明清私学主要是书院与蒙学。封建社会后期,中国教育沦落为科举制度的附庸而逐渐衰败,到清末完全被西式学堂教育所取代。
为什么培养人?古代中国教育是巩固封建政权的工具。自公元606年隋炀帝设科举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均将科举作为选拔网罗人才的重要手段。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朝廷对教育的控制越来越严,教育对封建政权的依赖也越来越强。官学与私学的产生、发展与衰败,始终与封建政权的改朝换代相适应,并为其培养所需人才。
培养什么人?古代中国推崇“学而优则仕”,无论是隋朝之前的举荐制度还是隋朝之后的科举制度,都是选拔品学兼优的学子走上仕途。尽管古代中国教育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人才,维持了封建政权运转和社会稳定,但其宗旨始终是驯化人的思想,从学生培养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设置,到教育方法的选择等都必须服从封建政权选官制度的需要。
怎样培养人?早在中国春秋时代,孔子已经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也必须受教育。在教育方法上,提倡教师“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自隋朝起,历朝均推行科举制度,分级设立科举考试,逐级选拔人才的制度被固定下来后,教育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圣人之言、四书五经、经史子集。
从清末到现代中国(特指新中国,下同)建立的百余年间,由于政局动荡混乱,教育出现了自由的局面。鸦片战争后,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逐步形成了具有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及资产阶级民主爱国色彩的近代教育体系。洋务运动把向西方学习从口号变成了实践,维新派提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此间,科举制废除,新学堂与国立大学兴起,出国留学渐成风潮。
为什么培养人?清末产生的国民教育思潮,主张教育是国家的工具,通过加强国家观念的教育来实现国家的统一和独立。基本内容为,增加国民受教育权,通过实施“强迫教育”,改造国民性,提高国民的自主意识、文化知识,培养独立、勇敢的精神和国家观念。教育目的,对内在于保持国家安宁与谋求国家进步,对外在于抵抗侵略与延存国脉。[10]
培养什么人?近代中国在学习西方实用技术的过程中,强调学习西学以富强中国,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造就新一代适时务变的人才。梁启超认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上缺一不可之物”,主张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发展的“新民”。
怎样培养人?鸦片战争以后,具有近代民主思想的进步思想家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理念,主张向西方学习。中国教育从论经读史和对程朱理学的钻研中解放出来,“新学”兴起。从1861年洋务派设立的京师同文馆,到1901年清政府实施“新政”,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确立了近代“新学”教育制度的地位。1905年废除了科举制度,“新学”得到了全面发展。
现代中国建立60余年来,国家教育理念的变迁,可以分为学习苏联、“革命化”、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科学发展与“中国梦”六个时期。无论从“文革”前的“政治化”取向,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化”取向,还是今天的“科学化”取向,现代中国教育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学习苏联时期(1949年至1957年)
现代中国成立初期,由于面临资本主义阵营的孤立、打压,改革旧教育制度、建立新教育制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此时的教育以苏联为榜样,接受和学习苏联教育模式。1953年,初步完成了对近代中国教育体制和格局的改造,以苏联为模式的新教育体制确立。现代中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教育就被纳入国家计划轨道,得到了迅速发展。
为什么培养人?刚刚成立的现代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根据当时教育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国家提出了“为工农服务,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国家建设服务,学校必须为工农开门。”培养造就无产阶级知识分子,为巩固新政权、贯彻新的意识形态服务,为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培养什么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如何解决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问题尤为迫切。毛泽东的教育思想始终着眼于人民大众,主要是着眼于工农群众。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就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1]
怎样培养人?现代中国建立初期,确定了教育以苏联为师的路线,坚持教育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对近代中国旧教育系统的改造,建立了突出政治思想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毛泽东认为,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教育离开政治就会迷失方向。1949年12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教育工作的发展方针是普及与提高的正确结合,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以普及为主。”
(二)“革命化”时期(1957年至1977年)
1957年以后,由于中苏关系与国内外形势变化,中国教育逐渐走上了一条摒弃一切外国“模式”,复归“传统”的发展道路。1958年4月,中共中央召开教育工作会议,批判了照搬苏联的“无产阶级教条主义”。教育同全国各行各业一样都在“大跃进”,发展规模突飞猛进。进入“文革”时期,在教育革命思想指导下,学校实行开门办学。
为什么培养人?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将“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列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为落实此方针,毛泽东提出要将学校建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强调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服从无产阶级政治的需要,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解决好跟谁走的问题。
培养什么人?毛泽东坚持要培养生产劳动者,提倡培养第一线的技术工人和有文化的农民。1958年毛泽东在《工作方法(草案)》中提出,“政治和经济的统一,政治和技术的统一,这是毫无疑义的,年年如此,永远如此,这就是又红又专。”[12]“红”就是要培养青年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立场和观点,“专”就是要求青年具备扎实的为人民服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怎样培养人?毛泽东要求学校面向社会打开大门,突出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主要包括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在“文革”中,毛泽东更明确的提出,学生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强调学生应该多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不能死读书,不能做书呆子。
(三)改革开放时期(1977年到1990年)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力主恢复高考制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教育的地位、作用不断提升。1978年4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否定了“文革”中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教育目的,将实现现代化确立为教育的主要目标。1980年5月,邓小平提出“四有”的培养目标。1983年9月,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为什么培养人?1977年5月,邓小平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1985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培养什么人?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3]他主张,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他还强调,大学应该培养科学技术人才。
怎样培养人?邓小平指出,“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必须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四)跨越式发展时期(1990年到2002年)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急需大量人才,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人民群众接受教育需要的矛盾凸显,江泽民借鉴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同时,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理论,并进行了“211”“985”工程建设和高校扩招。
为什么培养人?江泽民指出,“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14]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培养什么人?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怎样培养人?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要切实加强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领导,积极依靠广大教师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五)科学发展时期(2002年到2012年)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首次明确提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此时的教育,积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培育创新人才,为促进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服务。
为什么培养人?胡锦涛指出,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2004年颁布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培养什么人?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胡锦涛强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5]
怎样培养人?十七大报告指出,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胡锦涛指出,要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统筹城乡、区域以及各级各类教育,统筹教育规模、结构与质量,认真解决教育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2007年10月,十七大报告将教育摆在民生问题的第一位,明确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
(六)“中国梦”时期(2012年到现在)
2012年,十八大描绘了未来中国壮丽的发展蓝图,吹响了实现“中国梦”的进军号角。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和其他中央领导来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16]
为什么培养人?十八大报告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习近平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期盼着孩子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习近平要求,青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培养什么人?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年最富有朝气、最富有梦想,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怎样培养人?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当下,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生学习负担沉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等教育理念,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追求“分数”和“升学率”的功利需求,渐渐地转化为民众的实际行动。而国家积极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没有能够引导教育走向宜人的育人境地,“分数”和“升学率”依然是素质教育的魔咒……未来中国教育将走向何方?
为什么培养人?从国家倡导的素质教育理念看,教育应该淬炼心智、净化灵魂,通过培养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律习惯,使其成长为不媚世俗、不受诱惑的人,将求真守正的精神追求贯穿于未来的职业和人生。[17]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的堆积。”鲁迅说,“教育是要立人。”就是说,教人成人将成为未来中国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不仅要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而且要使人自身日益完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劳动,有尊严地活着……
培养什么人?理查德·韦斯伯德在《守护孩子的幸福感》一书中说,“我们完全有能力将孩子培养成情感丰富并负责任的人,培养成正直守诺的人……我们要让孩子成为能够敏感于他人痛苦的人,成为能够意识到自己对不同阶层、种族或背景的人均负有责任的人,成为愿意以某种方式对世界作出贡献的人——因为孩子肩负着将先辈们最高尚的道德原则传承下去的使命、肩负着保护子孙后代福祉的使命。”[18]就是说,教育要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人文情怀与全球视野的中国人。
怎样培养人?未来中国要深化素质教育,追求教育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平衡,更要视教育对人自身的价值,即启发人认识自身价值,唤起人创造价值的意识,教会人在社会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为此,学校要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成为教育的出发点与落脚点;以每个学生为本,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以每个学生健康成长为本,让教育来自学生生活,依据学生生活,为了学生生活。
[1] 朱振国.重塑大学的教育理想:访浙江师范大学刘尧教授[N].光明日报,2005-10-19.
[2] 编委会.汉语大词典[第四卷] [M].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571.
[3] 王同亿.新现代汉语词典[M].海南:海南出版社,1992:984.
[4] 韩延明.大学理念探析[D].厦门大学高教所2000届博士研究生论文集,36.
[5] 李萍.教育的迷茫在哪里——教育理念的反省[J].上海:上海高教研究,1998(5):22-25.
[6] 陈桂生著.“教育学视界”辨析[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97:4-12.
[7] 王冀生.现代大学的教育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1999(2):11-12.
[8] 刘尧.新中国高等教育思想变迁[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87-95.
[9] 吴洪成.试论近代中国国家主义教育思潮[J].河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4)59-64.
[10] 程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价值理念的更新[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8):26-32.
[11] 张传燧.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比较[J].现代大学教育,2000(1)53-60.
[12] 徐承英.邓小平的德育思想与高校人才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126-127.
[13] 江泽民.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教育振兴全民有责[N].人民日报,1999-06-16(1).
[14] 胡锦涛.努力办好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N].人民日报,2006-08-31.
[15] 评论员.用实干托起“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2-11-30(1).
[16] 于文秀.大学不能培养“失去灵魂的人才”[N].光明日报,2013-06-26.
[17] 刘尧.破解杰出人才培养的知识评价困境[J].大学(学术版),2013(2):86-93.
(责任编辑 李琼英)
Study on Ancient and Present Educational Concepts of China——In perspectives of why, what and how in talent cultivation
LIU Yao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Review,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Jinhua, 321004, China)
Educational concept is faith, view and the viewpoint of education formed under specific historical condition and changing along with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rocessing the connotation of keeping abreast with times. Because of this, different times, difference countries and different people have different concept of education. Different time has an educational concept that has gone through multiple developments, but a country's educational concept is a concept of the ruler, changed with the change of rulers. Whatever the change, its core is the idea of “fostering people” , answering the question of “Why we should foster people?”,“What kind of people do we foster?”, and “How do we foster people?”. Since the ancient time, the Chinese power has gone through dynastic changes, bring constant changes in “fostering people”.
China education; education concept; n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
2013-10-19
刘 尧(1960-),男,西安市人,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教授、所长、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评论学、高等教育学和教育评价学研究。
G640
A
1674-7615(2014)01-006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