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岚 朱静然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年纪介于16岁到30岁之间,在城乡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籍人口。据统计,我国每年外出务工的农民达1.5亿人,其中约60%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逐渐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然而相关数据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9.8年,且仅有9%接受过职业教育。因此,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引起了社会和广大学者的关注。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不仅有助于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向现代产业工人转变的步伐,而且将有力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与城乡统筹发展。
为了推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央及各级政府相继制定和颁布了《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以及“阳光工程”等一系列政策和行动计划。但各项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约束及配套的保障措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开展步履维艰。
《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法》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的法制化和规范化。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法》目前缺少针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专项条款,导致农民工职业教育由于经费不足、管理体制不顺,而产生了基础设施落后和服务体系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无法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时代性需求。
因此,笔者建议修订《职业教育法》,增加关于农民职业教育培训的专项法律条款,明确规定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目标、地位、实施和管理等,从而依靠国家法律法规来推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开展。具体到地方,可以由各省根据各行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法规,明确实施细则,增强可操作性。同时,从法律层面规定企业在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方面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企业拒绝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就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以刚性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监督。
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是传统就业制度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建构的基础。新生代农民工虽然是城市里的工人,但无法享受城市的待遇,成为一个“双重边缘化”的群体。他们无法享受到城市举办的针对城镇下岗人员的免费培训等职业教育培训。二元户籍制度造成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教育机会不平等,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制度壁垒。因此,应促进现有的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形成区域一体化的职业教育体系,使新生代农民工与城市市民一样享有受教育的机会。
1.完善企业主动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激励机制。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专项财政补贴、税收减免、贴息贷款等,调动企业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的积极性。这在提高企业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又能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2.整合民间培训机构,积极扶持农民工职业教育基地建设。首先,对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评估,建立动态的淘汰机制,对不符合要求的培训机构限期整顿甚至“关转停”。其次,建立严格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准入机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运用面向社会招标的形式,制定培训机构准入标准,从而确保新加入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机构的质量。再次,建设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基地。选择一批设施齐备、师资优良的机构,通过政府财政支持和政策倾斜,建成一批具有示范性的、有一定规模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基地,带动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3.推行“职业准入制度”,调动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推行“职业准入制度”,如规定新就业或者重新就业人员必须具有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已经就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必须在三年内保证一定的时间到职业学校学习等。从制度上使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如果没有一定的素质和技能就无法在城市立足,从而转变观念,主动参加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
经费是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经济基础。但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经费来源看,仍存在政府投入不足、企业投入不积极、农民工自我投资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应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调动“受益者”(企业和新生代农民工)投入职业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中央及地方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经费投入正逐步加大。但相对于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这些培训经费平均到每位农民工身上,仅为100多元。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属于基础建设范畴,具有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属性,农民工职业教育更多地表现为国家层面的受益。因此,政府经费投入应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核心资金。然而,调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培训资金来源中,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仅占5%。这显然对有效支撑农民工的培训差距还很大,政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增加相关财政投入:第一,增加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财政预算,并将之纳入当地的职教体系中。第二,提高对农民工培训项目经费的补贴标准,使每年农民工培训经费的增长略高于当地劳务收入增长,并保证每年经费到位。第三,中央及各级政府设立“农民工职业教育基金”,专款专用,为支持符合要求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机构的设立等给予一定的经费补贴。第四,对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新生代农民工实行经费补贴或奖励制度。
在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投资教育能力很弱的情况下,可采取企业出资、政府补贴、农民工支付部分学费的方式,多渠道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第一,企业增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企业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从根本上说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但作为一个经济组织,企业往往更看重短期的利润。一方面,农民工工作的稳定性较差;另一方面,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因投资回收期长,使企业投资风险加大。这些都使企业对新生代农民职业教育培训有所顾虑,不愿意进行经费投入。笔者认为,一方面,政府对企业支付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经费按照相应比例给予补贴,鼓励企业加大对农民工培训经费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企业实行订单培训,使出资企业直接受益,投资的积极性提高。
第二,鼓励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出资参加培训。由于收入有限,大部分农民工无力承担过高的培训费用。有些农民工即使有一定的资金,但由于预期收入不明朗,他们也不太愿意拿出自己不多的积蓄来参加职业教育培训。因此,在制定政策的同时,还需要政府拿出一定的资金对农民工进行补贴;同时,实现培训支付方式多元化,对于部分经济困难的新生代农民工,可让他们提前支取培训费用,然后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逐步偿还,从而使农民工愿意出资也能够出资参加培训。
政府主导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即政府根据市场和农民工的需求,制定培训政策、培训计划,并由政府主管部门来组织和领导整个培训过程。目前已经开展的“全国家政服务工程”、劳动力“双转移”培训等属于此类培训。但总体来看,当前政府主导的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覆盖面仍需加大,尤其应增加农民工需求比较迫切的一些免费培训项目。
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包括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公办培训机构和其他公益社团组织,还包括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群众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开展新生代农民工培训有以下几种主要形式:一是民办公助,即由非盈利组组织提供经费,政府提供政策支持。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是经济学家茅于轼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等人创立的“富平家政学校”,它是北京规模最大的专业化现代家政服务学校。该校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培训了大量高质量的家政服务人员,使许多来自贫困地区的新生代农民工获得了就业机会。二是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的独特作用。工会可以凭借其最广泛的组织网络优势,在农民工职业教育保障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如深圳市总工会在农民工中实施的“圆梦计划”,为在深圳地区农民工提供了5000多个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学位,并组织了2000场次的农民工素质教育讲座,农民工职业教育开展得有声有色。三是社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即建立由街道社区教育中心、社区培训学院、社区居民学校、驻区单位以及民间组织共同参与的教育服务平台,从而在各街道、社区内逐渐形成各类隐性的“学习圈”,为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搭建平台。
首先,职业院校培训重心下移。职业院校应走下去,建立专门机构,搭建企业和院校的沟通平台,及时了解企业的用工需求和农民工的多样化需求,并根据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特色专业建设,增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其次,企业要有计划地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职业教育培训,使农民工与其他职工一样享有接受职业教育培训的机会。同时,积极与职业院校配合,及时反馈企业对所需职工的素质需求,由职业院校提供订单式服务,建立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特色化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