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军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特色和重点。虽然,国家目前对什么是双师型教师还没有一个科学、权威的认定和解释,但是从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的趋势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必须以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为前提。教师的双师素质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是专业对口、技能过硬。就是要求教师既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还具备相关行业的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二是资质合格、教书育人。就是要求教师具备本科院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既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政治素养、心理素质以及先进的教育思想、良好的创新能力、广博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一定的教育教学水平、科技开发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等。
分门别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包含两个含义:一是按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把教师队伍进行横向排列,对不同学科和专业的教师按各自的学科特点进行针对性培养,达到“和而不同”与“殊途同归”的效果;二是按不同年龄和不同能力水平把教师队伍进行纵向排列,按不同水平层次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达到“因材施教”与“扬长避短”的效果。分门别类与分层培养相结合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促进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1.学科建设层面,注重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本科院校是以不同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或单位,学科建设和发展是本科院校的基础性建设。学科带头人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其在学科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能够在教师队伍中起到标杆和旗帜的作用,对提高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具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得到各级领导的充分重视。只有各个层面都达成共识,才能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才能实施和强化培养措施,才能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学科研与校企合作的作用。让学科带头人承担学科前沿的高新技术项目,并为其深入行业或企业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的重要途径。高校既要为他们争取国家、部、省、市的科研基金,还要支持其参加国家、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使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再次,通过国内外访学或深入名企锻炼等手段,促进学科带头人健康成长。这不仅能使学科带头人开阔眼界,学习先进的应用技术型教育经验,而且对于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调整、课程设置和实践创新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最后,高校既要注重事业留人和感情留人,还要注重改善学科带头人的生活条件,做到待遇留人,最大限度地稳定学科带头人并发挥其工作的积极性。
2.专业建设层面,注重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离不开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专业带头人是双师型教师队伍中的教学骨干和学术精英,他与学科带头人不同,学科带头人侧重于学科理论的研究和实践,而专业带头人的重点任务是从事专业建设、专业教学研究和实践实训的教学研究等。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注重在实践中培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理论联系实践的第二课堂,学校可以优先安排专业带头人深入行业、企业和生产管理第一线,给予其一定的教学和科研自主权,使其能深入了解社会企业最新的人才和技术革新需求,以及行业、产业、企业发展的最新趋势。专业带头人在生产一线的实际工作中还可以解决企业难题,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和行业影响力,这些实践经验反过来对学校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设置与调整、专业方向的变化以及实践教学与创新等问题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尽量发挥专业带头人的骨干作用,让专业带头人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才干,从而才能更好地促进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树立双师型教师的榜样。其次,注重在学习中培养。学校可以鼓励和支持学科带头人参加各种形式的业务培训、进修和攻读学位等活动。优先推荐其参加国家、省市的技能交流与研讨,支持其参加各类学术委员会和学术团体的业务活动,推动专业带头人在专业技能和学术研究两个方面协调发展。最后,发挥职称评定和经费支持等机制的导向作用。高校可以根据专业带头人的学习形式,采取必要的措施和制度,在经费支持上加大力度,还可以在晋升专业技术职称时给予优先,以及解决其家庭日常生活的实际困难等,通过这些人性化的政策措施,既培养了专业骨干又稳定了专业队伍,既提高了专业带头人的双师素质又对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积极影响。
3.人才储备角度,注重骨干教师的培养。本科院校在向应用技术型转型发展过程中,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能仅仅依靠几个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而是应该围绕学科与专业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既要重视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的标杆与旗帜作用,也要强调骨干教师的爱岗敬业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充分挖掘骨干教师的群众基础,发挥其示范与辐射效应,使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具有一定的层次性,这样才能更有利于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
对骨干教师的培养要注重两点:一是管理模式灵活性与原则性的统一,二是培训模式多样性与目的性的统一。每个骨干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专业优势,充分认识自我和客观理性地剖析自我,这是骨干教师自我成长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要求骨干教师结合本专业和所在学科实际发展的需要,明确个人发展的方向与提高的途径。这是对骨干教师实施有效管理与培养的前提和基础。本科院校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样措施来提高骨干教师的理论与实践水平。例如,组织骨干教师进行校本培训和学习,发挥校本培训的针对性强、涉及面广、时效性高等特点,充分利用实践实训等形式,以研促培、研培结合;鼓励骨干教师参与和承担科研课题,参加各级学术活动和培训进修;还可以通过举办讲座、观摩教学、专题活动等教研活动来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水平不断提高。总之,双师型教师的素质是骨干教师形成创造性劳动品质与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骨干教师工作热情与实践创造的源泉。
4.学校发展角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发展的要求,也是青年教师自身发展和成长的要求。青年教师的培养目标必须与学校定位和学科建设方向相辅相成。培养青年教师要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实施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学校要在政策制度上确立青年教师的成长计划与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学校搭台,师生唱戏,共同成长。二是要健全青年教师的成长档案。学校要加强对青年教师培养过程的动态管理,规范成长档案管理机制,细化成长档案培养内容,不断完善青年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以此来促进青年教师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增强其自我反思、积极上进和主动发展的意识。三是要运用传、帮、带的成长措施。学校应该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和专业带头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以导师制的形式,推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四是要给予青年教师成长的锻炼机会。学校可以在教学工作、科研项目、企业一线等方面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作条件,促进其在实践中成长成熟。五是要建立青年教师跟踪培养机制。校内部门联动,合力跟踪,使学校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成为一个长效机制和系统工程。
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对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和长远规划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受政策、经费、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从学校外部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并不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而真正的主力仍是校内教师,因此,转变校内教师的思想观念,加强校内教师的转型培养,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
1.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管理,规范其运行机制。长期以来,本科院校的教师来源于各类研究型、学术型大学,属于高学历重理论的科班队伍,他们如何与重实践、高技能的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相互融合、相互学习,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
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在教学工作中的行为意识取决于其心理动机。良好的心理动机不仅能促进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而且对培养和提高实用技术型的人才质量也有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进入高校的心理动机有如下几种:一是社会责任型。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认识问题境界较高,对自身价值、专业技能和社会价值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准,重视荣誉感和成就感。二是生产任务型。为完成企业与学校合作项目的任务得过且过,缺乏创新精神。三是感情照顾型。朋友所托,照顾情面,工作责任心与私交感情相互交融,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重新建构着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有一定的成就感与荣誉感。四是看中报酬型。主要出于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为目的。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心理动机不同,其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就会不一样。所以,熟悉和了解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心理动机是高校对其进行科学管理和建设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除此以外,对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建设和管理还必须注意在校学生和教师的心理因素。一是因为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进入教学一线以后,会给各个专业的实践实训带来企业最新的技术、工艺和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文化和典型案例等生动鲜活的知识和技巧,从而让在校学生耳目一新、兴趣倍增,与此同时,这些却正是在校教师短板的部分,导致学生固有的心理状态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会把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与在校教师进行比较,因此会影响到对在校教师的客观评价,最终影响到学校的安定团结。二是因为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分担了一部分教学工作量,这对在校教师的课时津贴收入产生了直接影响。三是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会对既有的人际关系和教师结构等产生影响,有可能使学校成员已经形成的稳定的固有关系产生再构,这种情形一旦发生将使高校转型发展付出巨大的代价。因此,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管理是一个系统、科学的工程,它不仅体现在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遴选与聘用、岗位培训、服务与指导、绩效评价和激励政策等方面,还体现在引进人才和兼职队伍的心理动机和校内融合等各方面。
2.加大对校内教师培养的力度,完善内部培养机制。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仍是校内教师,因此,对校内教师的培养不仅要从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等方面来分层进行,而且要完善校内教师的培养机制,加大对校内教师的培养力度。对校内教师的培养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一是树立和强化终身学习观。双师型教师的成长和成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双师素质的养成也不能一蹴而就。实用技术型的教育是一种紧跟社会和时代需求的教育。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与层出不穷的高新技术使双师素质更直接地体现了时代性,这种时代性也深刻地反映在各个专业的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的终身教育观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的需要、是双师型教师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是充分发挥学术报告和讲座的培训作用。开展学术报告和讲座要做到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不仅要突出学术交流,促进各学科交叉发展,还要利用行业精英、知名企业家、院校专家等的人格魅力和人生阅历推进学校学科建设的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学术报告和讲座的特色就是形式的开放性、知识的前沿性、内容的丰富性、特殊的群体性,正是具备了这些特点,才使得学术报告和讲座对在校教师培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三是充分利用“送出去、迎进来”等手段,促进校内教师与外界多交流学习。学校可以把校内教师送到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型院校或标杆企业去学习交流、参观考察、挂职锻炼,促进他们增强专业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驾驭复杂技术的能力。“送出去”的目的是去学习实际操作经验、学习企业精神、开阔视野和启迪思想。“迎进来”就是把国内外先进的实用技术型院校或标杆企业的技能人才请进门,采用“现场教学+座谈研讨+专题培训”的形式来强化培训的实效性,这不仅改变了以前单一的培训模式,增强了培训的系统性和培训的效果,而且还调动了校内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提高了培训学习的兴趣,促进了校内教师双师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充分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激励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与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以及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是分不开的。树立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前提。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合理的绩效考核机制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保证。发挥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推进剂。建设和管理好校内教师队伍与兼职队伍并且协调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关键因素。
五是以“产学结合、校企合作”为核心,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产学结合是高校转型发展和双师型教师成长的基本路线,高校的转型与产业部门的结合是遵循市场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一种互为依存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影响高校的办学水平。校企合作的重点是内涵建设,实训基地、合作办学、引企入校、共建企业等都是校企合作的广阔平台。高校应整合和发挥专业人才资源的优势,携手行业和企业共同构建“专业+协会+各行业龙头企业”的校企合作机制,形成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服务。“产学结合、校企合作”是高校转型发展的大舞台,教师是主角,学生是主体,所以管理者应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导演的权威性,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从办学定位和转型发展的高度出发,提高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进一步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